魯艷芝


[摘要]目的 對185例婦科腫瘤患者醫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點及耐藥性進行分析。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婦科腫瘤患者185例,送檢的樣品包括痰液、尿液、血液、糞便、分泌物等。結果共檢出221株致病菌,其中革蘭陰性菌共164株,銅綠假單胞菌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其他病原菌(P<0.05)。革蘭陽性菌共40株,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其他病原菌(P<0.05)。銅綠假單胞菌對哌拉西林的耐藥率最高,大腸埃希菌對頭孢西丁的耐藥率最高,鮑曼不動桿菌對哌拉西林的耐藥率最高。MRSA對青霉素G、氨芐西林、苯唑西林、頭孢唑林等藥物的耐藥率最高,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寧的耐藥率最低。MSSA對氨芐西林的耐藥性最高,對苯唑西林、萬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寧的耐藥性最低。念珠菌對氟康唑的耐藥率最高,對兩性霉素B、5-氟胞嘧啶、酮康唑的耐藥率最低。結論 婦科腫瘤患者醫院感染以革蘭陰性菌為主,革蘭陽性菌次之,細菌的耐藥性比較嚴重,臨床上要注意致病菌的耐藥性,對婦科腫瘤患者加強營養及支持治療,醫護人員應對醫院感染的管理加強力度,根據藥敏結果正確、合理的使用抗菌藥物,從而使耐藥菌株的產生減少,醫院感染發生率的降低。
[關鍵詞]腫瘤;婦科;感染;病原菌;耐藥性
[中圖分類號]R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2-18-04
婦科腫瘤患者由于腫瘤疾病長期的慢性消耗,患者體質弱,導致機體免疫功能明顯低于健康人,此外,婦科腫瘤患者由于接受手術、放療、化療、放置導尿管等治療帶來的毒副損傷,導致機體抵抗功能受到明顯抑制,加之特殊生理結構,導致正常菌群失調,從而使病原菌感染的幾率明顯增加。近年來,隨著不合理用藥現象的出現,臨床上出現了很多耐藥菌株,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婦科腫瘤患者臨床治療的難度,因此,正確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以有效預防耐藥菌的出現是臨床婦科腫瘤患者治療的一項重要問題。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185例婦科腫瘤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以便更好的了解婦科腫瘤患者醫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特點,為臨床抗菌藥物的合理選擇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婦科腫瘤患者185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80歲,平均年齡(46.1±7.3)歲,送檢的樣品包括痰液、尿液、血液、糞便、分泌物等。所有患者均經病理證實為婦科腫瘤且確診為醫院感染的出院患者,本次研究為回顧性研究,所有研究對象的病例資料均由醫院電子病歷系統中收集。
1.2方法
試驗中使用由湖南省臨床檢驗中心提供的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腸桿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27853作為質控菌株。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分離、鑒定和藥敏試驗,鑒定使用Vitek-2全自動細菌鑒定儀,抗生素的耐藥試驗使用紙片擴散(K-B)法,試驗中使用英國Oxoid公司的藥敏紙片,并按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研究所(CLSI)標準對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進行判定。
1.3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整理完畢核實無誤后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檢出菌株來源分布
本次185例患者共送檢臨床標本195份,其中痰液所占比例為67.69%(132/195),尿液為22.56%(44/195),血液為5.13%(10/195),糞便1.54%(3/195),分泌物為2.05%(4/195),其他為1.03(2/195)。
2.2主要病原茵及構成情況
共檢出221株致病菌,其中革蘭陰性菌共164株,銅綠假單胞菌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其他病原菌(x2=13.71,P<0.05)。革蘭陽性菌共40株,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其他病原菌(x2=15.82,P<0.05)。見表1。
2.3病原菌耐藥性分析
2.3.1主要革蘭陰性菌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分析 銅綠假單胞菌對哌拉西林的耐藥率最高,高達83.61%,其次為頭孢他啶、頭孢哌酮、頭孢噻肟等,耐藥率均在50.00%以上。大腸埃希菌對頭孢西丁的耐藥率最高,高達91.11%,其次為頭孢噻肟、頭孢西林、頭孢哌酮等,耐藥率均在50.00%以上。鮑曼不動桿菌對哌拉西林的耐藥率最高,高達82.86%,其次為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頭孢吡肟等耐藥率均在50.00%以上。見表2。
2.3.2金黃色葡萄球菌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分析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對青霉素G、氨芐西林、苯唑西林、頭孢唑林等藥物的耐藥率最高,達100%,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寧的耐藥率最低,均為0。甲氧西林敏感金黃色葡萄球菌(MSSA)對氨芐西林的耐藥性最高,為100%,對苯唑西林、萬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寧的耐藥性最低,均為0。見表3。
2.4念珠菌對抗真菌藥物的耐藥性分析
念珠菌對氟康唑的耐藥率最高,達到70.59%(12/17),其次耐藥率由高到低依次為:伊曲康唑,58.82%(10/17);特比萘芬;5.29%(9/17);咪康唑,41.18%(7/17);制霉菌素;17.65%(3/17)。而對兩性霉素B、5-氟胞嘧啶、酮康唑的耐藥率最低,均為0,即念珠菌對上述三種抗真菌藥物敏感性較強,達到100%。
3.討論
腫瘤患者是發生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一方面是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機體免疫功能隨著腫瘤的不斷生長呈現進行性下降,在抗腫瘤治療過程中長時間的化療、放療等導致嚴重的粒細胞數減少和自身免疫功能明顯降低,此外,使用廣譜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激素等治療時間較長,加上導管插管及其他各種侵入性診療措施的廣泛應用,影響到體內微生態的平衡,出現紊亂,導致病原菌耐藥性日趨嚴重,使醫院感染的機會明顯增加,另一方面,腫瘤患者往往住院時間較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風險。
近年來我國病原菌感染仍以革蘭陰性菌為主,本次研究中221株致病菌中革蘭陰性菌(74.21%)所占比例明顯高于革蘭陽性菌(18.10%),而銅綠假單胞菌在革蘭陰性桿菌中所占比例最高,27.60%,藥敏結果顯示銅綠假單胞菌對哌拉西林的耐藥率最高,對阿米卡星、美羅培南、慶大霉素等藥物保持較高的敏感性,在治療中可作為首選藥物。銅綠假單胞菌容易誘導抗生素耐藥,膜孔蛋白的突變是銅綠假單胞菌的主要耐藥機制,使用藥物治療時間較長可能發生耐藥,在治療3~4d后初代敏感的菌株可發生耐藥,因此,及時調整更敏感的抗生素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其次為大腸埃希菌共檢出45株,大腸埃希菌對頭孢西丁的耐藥率最高,對美羅培南、阿米卡星等藥物的耐藥率較低。大腸埃希菌是分布于腸道、會陰及生殖道的正常菌群,大腸埃希菌耐藥機制可能是其產生的AmpC型B-內酰胺酶導致,大部分的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均可在該酶的作用下發生水解,還能使克拉維酸的抑制作用受到抵抗。本次研究中均為女性,導尿管留置期間,如未徹底的清潔尿道口,大腸埃希菌會沿導尿管與尿道間隙逆行侵犯膀胱。鮑曼不動桿菌共檢出35株,其對第一、二代頭孢菌素和第一代喹諾酮類天然耐藥,在臨床治療中可選用氨基糖苷類聯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
臨床共檢出30例金黃色葡萄球菌,其中MRSA占有73.33%(22/30),藥敏試驗結果表明,MSRA的耐藥率與MSSA比較明顯較高,其中對青霉素G、慶大霉素、氨芐西林、苯唑西林、頭孢唑啉、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紅霉素等的耐藥率均超過50%。MRSA的耐藥性可能與meeA基因有關,B-內酰胺類抗菌藥物與細菌的結合會受到該基因編碼產生的青霉素結合蛋白(PBP2a)的影響而出現降低,導致該菌對B-內酰胺類抗菌藥物耐藥。本次研究結果表明,MRSA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寧的耐藥率均為0,表明對MRSA嚴重感染患者可選用上述藥物進行控制,但是對該類患者的監測力度還應該加強,以有效防范出現新的耐藥株。
念珠菌對氟康唑的耐藥率最高,其次為: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咪康唑。研究結果提示念珠菌對唑類的耐藥率較高,可能是由于細胞膜對唑類藥物通透性的改變及唑類藥物作用靶酶的改變等導致藥物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從而念珠菌對該類藥物有較高的耐藥率,此外,氟康唑對于真菌的體外抗菌活性較好,雖然可用于治療真菌感染的經驗用藥,但有報道表明,氟康唑治療念珠菌時間較長,即使藥物的濃度較低也有可能產生耐藥株。念珠菌對兩性霉素B的耐藥率較低,主要是由于兩性霉素B口服后基本不吸收,而且該藥物有較嚴重的腎毒性和不良發生,導致兩性霉素B雖然有較高的抗菌活性,但較少用于念珠菌的治療方面,從而導致念珠菌對其敏感性較高。
綜上所述,臨床上要非常注意致病菌的耐藥,婦科腫瘤患者易引發院內感染,如使用單一的抗菌藥物對患者進行較長療程的治療或者更換抗菌藥物種類比較頻繁等均可誘發藥源性耐藥菌的產生,一方面,對婦科腫瘤患者應加強營養及支持治療,使患者的機體免疫力及抗感染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另一方面,醫護人員應對醫院感染的管理加強力度,使易感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加強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掌握抗菌藥物應用的適應癥,根據藥敏結果正確、合理的使用抗菌藥物,有效避免抗菌藥物的濫用現象,對耐藥菌株產生的減少及醫院感染發生率的降低均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