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武 周素芬 龔朔月 蔣嘯波 陳王煥


[摘要]目的 研究及觀察改良式連續褥內縫合技術結合HA預防婦產科手術后粘連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進行剖宮產的4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根據干預方法的不同分為A組(改良式連續褥內縫合技術結合HA組)100例、B組(改良式連續褥內縫合技術組)100例、C組(HA結合傳統縫合組)100例和D組(傳統縫合組)100例,然后將四組患者壁層粘連率、臟器粘連率及切口愈合情況進行比較。結果A組的壁層粘連率及臟器粘連率均低于B組、c組及D組,B組及c組則低于D組,A組患者切口愈合好于B組、c組及D組,B組及c組則好于D組,P均<0.05,均有顯著性差異。結論 改良式連續褥內縫合技術結合HA預防婦產科手術后粘連的臨床效果較好,更為適用于婦產科手術患者。
[關鍵詞]改良式連續褥內縫合技術;HA;預防;婦產科;術后粘連
[中圖分類號]R7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2-121-03
婦產科手術后粘連在臨床并不少見,其對患者造成的不良影響十分突出,可導致患者出現盆腔痛、腸梗阻甚至不孕等情況,因此對于婦產科手術后粘連的防控研究較多,其中關于手術方式、細節及應用藥物的相關研究均不少見,但是全面細致的肯定性研究極為不足。本研究就改良式連續褥內縫合技術結合HA[醫用透明質酸鈉20mL(5mg/mL),杭州協合醫療用品有限公司]預防婦產科手術后粘連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進行剖宮產的4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根據干預方法的不同分為A組(改良式連續褥內縫合技術結合HA組)100例、B組(改良式連續褥內縫合技術組)100例、C組(HA結合傳統縫合組)100例和D組(傳統縫合組)100例。A組中,年齡20~43歲,平均(27.8±4.2)歲,孕周37.0~41.8周,平均(39.8±1.3)周,其中初產婦94例,經產婦6例。B組中,年齡20-44歲,平均(28.0±3.9)歲,孕周37.0~41.9周,平均(39.9±1.0)周,其中初產婦95例,經產婦5例。c組中,年齡21~42歲,平均(28.1±4.0)歲,孕周37.0~42.2周,平均(39.7±1.4)周,其中初產婦94例,經產婦6例。D組中,年齡20~44歲,平均(27.7±4.1)歲,孕周37.2~42.0周,平均(39.7±1.4)周,其中初產婦94例,經產婦6例。四組的基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另外兩組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且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
1.2方法
四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的剖宮產手術進行生產。A組以改良式連續褥內縫合技術結合HA進行干預,手術結束前以HA涂抹于創口及周圍組織,然后以改良式連續褥內縫合技術進行縫合處理,首先進行連續縫合至腹直肌前鞘,然后以大號三角針對皮膚及皮下脂肪進行縫合,共縫合三針,三針等距,且首先進行中間針的縫合,后處理其余兩針,進行其他后期處理。B組以改良式連續褥內縫合技術進行縫合,縫合方式與A組相同。c組以HA結合傳統縫合進行干預,手術結束前以HA涂抹于創口及周圍組織,然后以傳統縫合法進行縫合。D組僅僅按照傳統的縫合方式進行縫合。然后將四組患者壁層粘連率、臟器粘連率及切口愈合情況進行比較。
1.3評價標準
(1)壁層粘連及臟器粘連以具備下述任何一條者即為粘連陽性:B超診斷腹膜連續性中斷;內臟活動度在lem之內或深呼吸時在2cm之內;臟器之間的移動消失或成角運動;內臟運動時存在變形。(2)切口愈合分為三級,甲級表示愈合良好,無任何不良情況發生,乙級表示愈合欠佳,存在一定的炎性狀態,但未出現化膿的情況,丙級表示愈合極差,出現化膿的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對上述結果進行比較,計量資料以(x±s)表示,對所得數據進行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四組壁層粘連及臟器粘連情況比較
A組的壁層粘連及臟器粘連陽性率均低于B組、C組及D組,B組及C組則低于D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2.2四組切口愈合情況比較
A組患者切口甲級愈合者比例高于B組、c組及D組,B組及c組則高于D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3.討論
婦產科手術后的盆腔粘連對患者的不良影響極為突出,不僅僅可導致患者出現極為明顯的機體不適感,且其可導致梗阻及不孕等情況的發生,故臨床對于婦產科手術患者術后粘連的防控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近年來,關于此類手術患者術后粘連防控的相關研究較多,有研究顯示,縫合方式及粘連防控藥物的應用均是對患者術后影響較大的方面,因此對于縫合方式及粘連防控藥物的相關研究較多。改良式連續褥內縫合技術是近來較多研究認為對于粘連防控效果較好的一類縫合方式,其針距較大,對于創面的不良刺激相對更小,因此創面炎性應激程度相對較輕,發展粘連的可能性也即相對更小。HA則是近年來用于各類手術創面尤其是腹部手術創面的一類藥物,其具有較好的保水能力,且對于滲透壓具有較好的調節作用,可有效減小創面摩擦,對于創面的愈合和止血均有積極的作用,因此其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本研究就改良式連續褥內縫合技術結合HA預防婦產科手術后粘連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發現其較單純改良式連續褥內縫合技術縫合、HA結合傳統縫合及單純傳統縫合處理的患者表現出更為明顯的優勢,即其壁層粘連及臟器粘連陽性率明顯更低,同時切口甲級愈合率相對更高,另外,單純改良式連續褥內縫合技術縫合、HA結合傳統縫合患者則明顯好于單純傳統縫合處理的患者,說明兩種處理方式對于患者的影響均相對更為積極,而兩者結合應用效果更為突出。分析原因,我們認為與改良式連續褥內縫合技術對于創面的密切接觸及愈合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前提有關,且此種縫合方法更有助于患者的止血及死腔預防等,故其更有助于創口盡快愈合,從而達到降低術后炎性反應較強及其他不良情況出現的概率,而這是降低術后粘連的基礎條件與前提。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改良式連續褥內縫合技術結合HA預防婦產科手術后粘連的臨床效果較好,更為適用于婦產科手術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