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喜 蘇建薇 葉翠玲 吳春花 梁清梅 曹巧仁 陽曉娟


[摘要]目的 探討舒適化護理與常規護理運用于食管癌患者術后的護理效果及對患者恢復的影響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共收治的行食管癌手術患者共160例,按照患者住院號隨機分為常規組與舒適組。常規組接受術后常規護理,舒適組接受舒適化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護理過程中術后出現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住院情況及患者術后3個月QOL-100生活質量得分。結果舒適組患者食管癌術后恢復過程中不良反應胸悶、疼痛及切口感染、睡眠障礙及引流管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舒適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舒適組患者術后3個月QOL-100生活質量總得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舒適化護理運用于食管癌術后的患者有較好的護理效果,能有效減少術后恢復過程中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減少住院時間,且有效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簡單易行,適合臨床護理推廣使用。
[關鍵詞]舒適化護理;常規護理;食管癌;術后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2-101-03
食管癌作為我國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據世界癌癥組織2008年統計,我國食管癌發病率已躍居世界食管癌發病率的第6位,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吸煙、飲酒及胃食管反流病、人HPV感染等均是食管癌的高危因素。目前臨床上治療食管癌主要采取手術切除病灶。舒適化護理作為近幾年來提出符合社會-心理-醫學模式的護理干預模式,主要從各個方面對使患者處于舒適、愉悅狀態,對于改善術后恢復效果、生活質量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主要選取3年時間進行食管癌手術的患者,隨機對照實施舒適化護理干預,觀察其臨床運用的可行性及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共收治的食管癌患者共160例,所有患者均有臨床病理檢查、臨床癥狀等資料確診食管癌相關診斷。排除精神神經障礙者,排除不能耐受食管癌經胸食管病損切除術的患者,排除不愿簽署術后舒適化護理與常規護理的患者。將收治的患者住院號隨機分為常規組與舒適組。常規組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齡34~57歲,平均(46.2±6.3)歲,食管癌病理分型中:縮窄型25例,潰瘍型15例,蕈傘型31例,乳頭型9例。舒適組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齡32~61歲,平均(47.2±6.4)歲,食管癌病理分型中:縮窄型23例,潰瘍型18例,蕈傘型28例,乳頭型11例。兩組患者性別比、平均年齡、食管癌病理分型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常規組患者接受食管癌術后常規護理,包括切口換藥、體位指導、生命體征監護、呼吸道管理等。舒適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舒適化護理,具體包括:(1)心理舒適化干預:對患者術后采取心理舒適化護理,盡量解除減輕患者心理壓力,鼓勵患者以積極勇敢的心態面對疾病,適當提出表揚、獎勵等措施。(2)環境舒適化護理:使患者病房保持合適舒適的溫度與濕度,降低心電監護儀器帶來的感染,保證患者休息良好,病房及時通風換氣,病房濕度保持在50%左右,無菌消毒劑使用無味不刺激消毒劑。(3)身體清潔舒適護理:由于術后患者需要臥床,加之出汗,所以身體清潔護理顯得尤為重要,護理人員應當用溫水擦浴患者身體四肢、背部、腋窩等易出汗部位。(4)體位舒適化護理:患者由于術后胸部損傷,加之患者呼吸會使切口疼痛,所以術后易發生呼吸道感染,患者因為排痰疼痛而不敢排痰,所以護理人員應當及時對患者體位進行指導?;颊哳^部抬高約30°,并每1h左右協助患者側身一次,對患者呼吸道進行霧化處理,適當拍背。疼痛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由于胸腔閉式引流管帶來的疼痛。對疼痛難以忍耐的患者實施止痛處理,口服止痛片與胃黏膜保護劑。(5)飲食舒適化護理:患者術后由于胃腸減壓與食管黏膜保護,所以只能采取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腸外營養液通過外周靜脈給予,腸內營養通過鼻胃管給予,對患者口腔、鼻腔進行清潔舒適護理,為了防止鼻胃管松動、滑脫造成患者產生的不適感,將鼻胃管頭端固定在患者頸部。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過程中食管癌術后恢復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平均住院時間及住院花費,對患者出院3個月進行隨訪,主要調查患者生活質量,生活質量評價采取世界衛生組織WHOQOL-100生活質量調查表,將生活質量分為: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社會角色等四部分。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經過SPSS19.0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患者術后不良反應主要包括胸悶、疼痛、切口感染、睡眠障礙及引流管不適等,舒適組胸悶、疼痛及切口感染、睡眠障礙及引流管不適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3.9063,23.2108,5.3913,19.2593,7.1177,P<0.05)。見表1。
2.2患者住院情況及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住院花費、術后3個月生活質量得分比較,舒適組平均住院時間為(9.27±1.98)d,明顯短于常規組住院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9699,P<0.05)。兩組患者平均住院花費無統計學意義(t=0.7283,P>0.05)。舒適組QOL-100總得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1462,P<0.05)。見表2。
3.討論
舒適化護理模式又稱作雙c護理(comfort care),的原則是使患者整體性、個性化及創新性的護理干預模式,是醫學人文關懷在護理中的具體表現,其目的是為了讓患者身心愉悅、舒適以積極勇敢的心態面對疾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困難。舒適化護理主要圍繞四個方面進行護理,即:生理舒適、心里舒適、社會舒適及精神舒適,有研究表明,舒適化護理不僅可以促進疾病的恢復,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滿意度。舒適化護理提倡的積極的心態與身體的恢復相互配合,非常適用于恢復過程慢、并發癥高的食管癌手術患者。手術方式主要采取經胸食管病損切除術,術后患者由于手術創傷性大、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高等特點,所以食管癌術后護理的護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食管癌患者術后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不適,術后24h之內是由于氣管插管、導尿管等對患者的刺激,及麻醉效果失效后切口帶來的疼痛,患者于術后7d左右是患者身心不適的高發階段,所以即使有效的舒適化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對比分析了舒適化護理與常規護理運用于食管癌術后患者的護理,結果發現,舒適化護理不僅可以有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率(P<0.05),還可以有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這是由于舒適化護理從整體出發,對患者身心及并發癥等各方面入手,對患者主要存在的問題集中護理。細化護理工作,使患者心理、社會功能、社會角色等盡快恢復至術前狀態。真正意義上體現了人本思想,一切從患者出發的利益訴求。正是由于對患者身心各方面進行護理,樹立健康的信心,所以舒適化護理組患者術后3個月QOL-100生活質量得分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但舒適化護理要求護理人員耐心、系統、細心的護理,并要求患者積極配合,在交流溝通中也存在不少問題。
綜上所述,舒適化護理運用于食管癌術后的患者有較好的護理效果,能有效減少術后恢復過程中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有效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有助于提高患者對治療與護理的配合度,同時也提高了醫務人員護理的能力與質量,減少住院時間與患者的經濟負擔,且有效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簡單易行,且真正做到了“以患者為中心,一切為了患者”的理念,適合臨床護理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