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強


[摘要]目的 探討腹腔鏡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的62例膽結石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1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的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出現膽管損傷和膽漏的病例;觀察組患者感染的發生率為3.2%,低于對照組的1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較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的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膽結石
[中圖分類號]R657.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2-133-03
膽結石的形成與多種因素相關,目前認為其與飲水習慣、激素、肥胖、高脂血癥等因素有關,多見于40歲以上的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病率逐漸增高,大多數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于體檢時發現,少數患者有膽絞痛的典型癥狀,臨床癥狀加影像學檢查即可確診,其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醫療技術得到顯著提高,腹腔鏡被廣泛的應用到外科臨床診治中,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膽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腹腔鏡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選研究對象為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的62例膽結石患者,男22例,女40例,年齡25~78歲,平均(45.2±3.8)歲,其中多發結石21例、單發結石41例,所有患者均經臨床和影像學檢查確診。將所有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9例。觀察組中男11例、女20例,平均年齡(44.9±4.2)歲,多發結石10例、單發結石21例;對照組中男11例、女20例,平均年齡(45.7±2.5)歲,多發結石11例、單發結石2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方法
對照組31例患者給予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患者入院后進行常規術前檢查,給予連續硬膜外麻醉,常規術前消毒,經腹直肌或右側肋下緣作一個長約4cm左右的手術切口,依次解剖組織直至暴露膽囊,暴露Calot三角,分離結扎膽囊頸和膽囊動脈,游離膽囊,順時針切除膽囊,術閉依次關閉腹腔并留置引流管。觀察組31例患者給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入院后進行常規術前檢查,給予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臍部下緣作一長約1cm的切口,置入腹腔鏡,行CO.氣腹,保持氣腹壓為13mm Hg,并于右側肋緣下、劍突下分別作2、3、4操作孔,依次解剖組織直至暴露膽囊,暴露Calot三角,分離膽囊,將膽囊切除并電凝止血,術后留置引流管。兩組患者術后均常規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1.3觀察項目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的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
兩組患者均未出現膽管損傷和膽漏的病例;觀察組患者感染的發生率為3.2%,低于對照組的1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膽囊主要位于腹部右側肝臟以下,膽囊具有貯存和濃縮膽汁、分泌黏液的功能,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膽結石的發病率逐漸升高,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隨著飲食習慣和衛生條件的改變,我國的膽石癥已由以膽管的膽色素結石為主逐漸轉變為以膽囊膽固醇結石為主。膽結石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上腹隱痛、膽絞痛以及膽囊積液,主要于飽餐、夜間或進食油膩食物時發生,其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膽囊,一旦發現膽結石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引發感染,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小切口膽囊切除術不需要填充氣腹,對腹腔的干擾小,且其費用較低,但是其也具有一定的缺點,如患者術后恢復時間較長,易出現感染等并發癥。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腹腔鏡被應用到臨床的治療中,腹腔鏡因其具有手術切口小、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等優點而被廣大患者及其家屬所接受。
吳云海探討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MC)治療膽結石的臨床療效,研究結果顯示,B組患者采用小切口膽囊切除術(MC)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為89.83%,而A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8.30%(P<0.05);術后A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病情輕(P<0.0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出現膽管損傷和膽漏的病例;觀察組患者感染的發生率為3.2%,低于對照組的1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盛銀行的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較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的療效好,手術時間短,術后并發癥少,康復較快,與本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另外,畢明龍等的研究結果也顯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安全性高、臨床療效好等優點,是膽結石的首選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較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的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