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煥娣 繆小青 李靜 莊晨錦 田柳

[摘要]目的 探討鹽酸米諾環素軟膏應用時機對超聲齦下刮治治療慢性牙周病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2月在我院擇期行超聲齦下刮治治療的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69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n=31)和B組(n=38),分別于齦下刮治前0.5~1h和齦下刮治完成后次日予鹽酸米諾環素軟膏牙周袋內注射,1次/周,連用4周。分別于牙周治療前、治療后2個月時,檢測菌斑指數(PI)、牙齦指數(GI)、探診出血(BOP)、探診深度(PD),并進行組間比較。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PT、GI、BOP%、PD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個月均明顯降低(P<0.05);治療后2個月,A組患者PI、PD、BOP%均明顯低于B組(P<0.05),而組間GI、A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超聲齦下刮治同時予牙周袋內注射鹽酸米諾環素軟膏可較大程度地發揮抗菌作用,有助于提高對慢性牙周炎的治療效果,優于刮治后用藥。
[關鍵詞]慢性牙周炎;超聲齦下刮治;鹽酸米諾環素軟膏
[中圖分類號]R781.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2-203-03
慢性牙周炎是臨床常見的細菌感染性牙周疾病,約占牙周疾病的95%,多見于中老年人,青年及兒童亦可見。該病主要侵犯牙周膜、牙齦、牙槽骨及牙骨質部位,表現為牙周袋形成、袋壁發生炎癥、牙槽骨吸收、牙齒松動,最終導致牙齒喪失,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超聲齦下刮治聯合手工根面平整術是治療慢性牙周炎的常用方法,而抗菌藥物是該術治療慢性牙周炎的主要輔助治療手段,可有效提高致病菌及其產物的清除率,鹽酸米諾環素軟膏牙周袋內注射提高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臨床療效已得到廣泛認可,但其應用時機對臨床療效的影響尚未見研究報道。因此本研究就鹽酸米諾環素軟膏應用時機對超聲齦下刮治中重度慢性牙周效果的影響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2月在我院口腔科擇期行超聲齦下刮治治療的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69例,均符合1999年牙周病分類國際研討會所制定的中重度慢性牙周炎診斷標準,排除合并牙周病相關系統疾病、無四環素過敏史、就診前1年被未接受過牙周治療、3個月內未曾應用抗生素治療。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所有患者均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A組和B組,其中A組患者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齡34~57歲,平均(46.32±6.58)歲,對照組患者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齡33~59歲,平均(46.60±6.73)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接受詳盡的口腔衛生指導,包括Bass刷牙法、牙線及牙間隙刷的使用,并行全口齦上潔治,1周后行超聲齦下刮治和手工根面平整術,于1周內分2次進行刮治,一次一側2個象限。A組、B組患者分別于第一次超聲齦下刮治前0.5~1h和完成后次日予鹽酸米諾環素軟膏(Sunstar INC Japan,H20100244)牙周袋內注射。術后囑患者不可用力漱口及飲食時需注意的具體事項,于術后2個月復診,行全口牙周檢查。
1.3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于治療前、治療后2個月接受全口牙周檢查、拍攝全口根尖x線片,記錄菌斑指數(PI)、牙齦指數(GI)、探診出血(BOP)、探診深度(PD),其中BI、PD為每顆牙頰舌側的近中、中央和遠中等6個位點檢測值的均值。
1.4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經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形式表示,組間計量資料比較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牙周指數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I、GI、BOP%、PD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個月,上述指標均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個月,A組和B組患者比較,PI、PD、BOP%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G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比較
試驗組患者出現皮膚瘙癢、惡心各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45%(2/31),對照組患者出現皮膚瘙癢2例,惡心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89%(3/38),組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056,P>0.05)。
3.討論
清除菌斑、消除局部炎癥是治療慢性牙周炎的關鍵,超聲齦下刮治聯合手工根面平整術治療慢性牙周患者,可有效清除附著在牙面上的大部分菌斑和牙石,但對于滲入牙骨質的細菌毒素及附著于深牙周袋、根分叉和口腔黏膜等部位的菌斑并不能徹底清除,導致其在慢性牙周炎治療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來,大多學者均認為局部應用抗菌藥物可針對超聲齦下刮治不能清除的殘留細菌,因此,超聲齦下刮治聯合手工根面平整術治療配合局部應用抗菌素,可有效清除殘留致病菌,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復發。
鹽酸米諾環素軟膏是抗菌作用最強的四環素類藥物,對卟啉單胞菌、產黑色素普氏菌、腐蝕埃肯菌、中間普氏菌核酸桿菌等牙周病原菌均具有強力的抗菌作用,且耐藥菌少,可與牙面結合并緩慢釋放,進而發揮抗菌作用,且牙周袋內局部應用該藥具有持續時間長、有效濃度穩定、不良反應少等優點;此外,鹽酸米諾環素軟膏還對膠原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可減輕或消除局部炎癥反應,有利于牙周膜細胞的附著,進而促進牙周組織再生和修復。已有較多研究證實,超聲齦下刮治聯合手工根面平整術輔助應用鹽酸米諾環素軟膏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但以往研究均未涉及刮治同期、刮治后等不同時機予鹽酸米諾環素軟膏牙周袋內注射對臨床療效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治療后2個月PI、PD、BOP%均明顯低于B組,表明在超聲齦下刮治的同時予鹽酸米諾環素軟膏牙周袋內注射較刮治后用藥更具優勢。有學者認為,牙周機械治療的過程中,口腔中未經治療的牙周袋及其他部位的牙周微生物可能會重新定植于已經治療過的區域,造成再感染。而刮治同期用藥可使慢性牙周炎患者齦溝液中的藥物濃度維持在有效范圍內,在刮治治療破壞菌斑生物膜時即可發揮強大的抗菌作用,可較大程度地抑制口腔致病菌再定植,避免再感染的發生,有助于提高口腔致病菌的清除率,減輕局部炎癥,進而有效改善和控制牙齦炎癥水腫,減少出血,同時有效改善牙周附著水平,使探診深度明顯變淺,從而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此外,本組僅5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其中A組患者2例(6.45%),B組患者3例(7.89%),組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5例患者不良反應癥狀均較輕,均未經對癥或停藥處理后自行消失,未對研究用藥造成影響,證實鹽酸米諾環素軟膏牙周袋內注射輔助治療慢性牙周炎的安全性較好,刮治同期用藥并未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
綜上所述,超聲齦下刮治同時予牙周袋內注射鹽酸米諾環素軟膏可較大程度地發揮抗菌作用,有助于提高對慢性牙周炎的治療效果,優于刮治后用藥。同時,治療期間應對慢性牙周炎患者就口腔保健知識進行健康宣教,指導患者定期進行口腔檢查,觀察有無菌斑、結石形成并及時清除,保持牙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