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尚文 劉小飛 徐鋒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下中間入路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6月~2015年8月在我院實施中間人路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的患者160例,將其進行隨機分組,其中80例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觀察組80例,采用腔鏡手術。兩組患者關于年齡、性別、腫瘤分期及其分化的程度等一般資料情況無明顯的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并對兩組患者在術中和術后情況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所用的手術時間、腸道排氣所用時間、恢復飲食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且其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也顯著降低(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術后,觀察組患者出現出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腸梗阻、吻合口瘺及心血管意外的比例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腹腔鏡下中間人路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的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傳統開腹手術,有效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且并發癥較少,故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腹腔鏡;中間入路;右半結腸癌;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735.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3-213-04
結腸癌屬于腸胃道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在45歲左右發病率極高,全球每年大約有800多萬發病的患者,已占所有惡性腫瘤患者的幾乎10%以上。手術治療、放療以及化療作為常用的治療結腸癌的傳統方法已有很長時間,但該治療方法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缺陷。近些年來治療結腸癌手術的方式已經向微創手術方向發生逐步轉變,這有賴于腹腔鏡技術、設備以及D3根治術的迅速發展。目前腹腔鏡方面手術在全國各地有廣泛應用,但手術部位大多集中在乙狀結腸和直腸,右半結腸手術鮮有報道,其主要原因在于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方面存在較大的難度,且涉及的臟器多,操作的范圍較廣,解剖層次與標志較直腸固定而言不夠穩定,故手術風險較大。本研究報道的腹腔鏡下中間入路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有效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8月在我院實施中間入路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的患者160例,將其進行隨機分組,其中80例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觀察組80例,采用腔鏡手術。患者中男95例,女65例,年齡為23~73歲,平均47歲。其中回盲部癌47例,升結腸癌76例,結腸肝曲癌37例,兩組患者關于年齡、性別、腫瘤分期及其分化的程度等一般資料情況無明顯的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具體數據見表1。本次研究均在患者知情且同意的情況下進行,并已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方法
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腹腔鏡下的中間入路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具體的實驗細節如下:(1)麻醉及體位。在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麻后使其取仰臥位以建立氣腹,下肢分開至人字位,患者兩腿之間站立手術者,患者左側第一助為手,第一助手下方為持鏡者。(2)Trocar位置。觀察孔位于臍下緣,恥骨與臍聯合中點處作為手術者的主操作孔,麥氏點(位于右下腹處)為副操作孔,肋弓下5mm位置、左側鎖骨與反麥氏點連接中線上的兩個孔作為第一助手操作孔(5孔法)。(3)手術過程。患者在建立氣腹后取頭高腳低位,并且使手術臺向左傾斜約30°。對網膜、腹膜、器官表面和升結腸、結腸肝曲、回盲部及橫結腸進行常規探查,明確腫瘤與周圍組織關系及位置,準確定位手術的范圍。為明確腸系膜上的靜脈血管蒂及回結腸血管蒂的具體位置,助手沿著腹側方向牽拉橫結腸,手術者同時反向牽拉并使結腸系膜張緊。之后手術者向右腹側對回結腸血管蒂進行牽拉,同時在回結腸血管蒂的下緣位置處將結腸系膜剪開,方可進入Tddts間隙。在結腸系膜的根部裸化結扎并切斷回結腸血管。然后沿間隙向右側和頭側游離結腸系膜,注意游離過程中要使胰腺鉤突、胰頭和十二指腸降部逐漸暴露。沿著腸系膜上的靜脈逐漸使右結腸動靜脈顯露出來,結扎,切斷。定位結腸血管,然后在其右側的分支根部進行結扎、切斷。之后游離且切斷右半結腸的裝置。從腹后壁游離升結腸、結腸肝曲、回盲部和橫結腸近端。并于劍突與臍連接的中點位置取大約4cm的切口用于保護套的置入。之后游離腸管在腹外進行右半結腸切除,且對橫結腸和升結腸進行縫合。將腸管送至腹腔,重新建立氣腹,多次沖洗腹腔。在腹腔鏡下仔細檢查是否有活動性出血,于盆腔放置引流管。關腹,術畢。
對照組實施常規開腹手術。
1.3觀察指標
(1)患者的手術時間、腸道排氣所用時間、恢復飲食時間、住院時間。(2)術后并發癥,包括出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腸梗阻、吻合口瘺及心血管意外。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l8.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統計,采用(x±s)的形式格式進行表示,對計數資料進行對比時采用x2檢驗,對計量資料進行對比時選用t檢驗,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在術中和術后情況比較分析
觀察組患者所用的手術時間、腸道排氣所用時間、恢復飲食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且其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也顯著降低(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數據見表2。
2.2兩組患者在術后出現并發癥的情況比較分析
術后,觀察組患者出現出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腸梗阻、吻合口瘺及心血管意外的比例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數據見表3。
3.討論
結腸癌屬于腸胃道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主要指在遺傳或環境等多種可致病的因素條件下,結腸黏膜的上皮部位發生的病變。近些年以來,其發病率在我國逐漸上升,究其原因,與結腸腺瘤、息肉并慢性炎癥以及人們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結構有關。結腸癌的起病初期很難有所察覺,患者在早期大多無明顯的臨床表現,且其的病情發展比較緩慢,到中晚期才會出現明顯的癥狀。結腸癌病死率已僅次于肺癌和肝癌,已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故結腸癌根治術已經成為醫學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治療結腸癌較為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傳統的手術治療、放療及化療,但該類治療方法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缺陷。故腹腔鏡技術和設備、D3根治術不斷發展以后,微創手術已經逐漸成為結腸癌手術治療的新型方式。
本研究顯示,腔鏡下中間人路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患者所用的手術時間較短,腸道排氣所用時間、恢復飲食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傳統開腹組的患者,且前者在術中的出血量較開腹組也顯著降低;術后,腹腔鏡組的患者出現出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腸梗阻、吻合口瘺及心血管意外等并發癥的比例也顯著低于開腹組的患者。據分析,這是由于腹腔鏡具有有以下的明顯優勢,如可以更為有效的放大術野,這樣就有利于手術者準確地識別組織結構,且在解剖層面上較傳統方法也更加清晰,故有效減少了術中出血量,同時也有助于助手清楚直觀地觀察到具體的手術步驟。在腹腔鏡的應用方面,腔鏡較少對腹腔內的環境產生干擾,造成的腹部切口也較小,這使患者術后的疼痛感明顯減輕,有效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且加快了腸道的恢復過程。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中間入路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的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傳統開腹手術,有效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且并發癥較少,故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