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佛良
[摘要]目的 探討小兒粘連性腸梗阻的保守治療方案及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之間收治的30例粘連性腸梗阻患兒資料,對患兒的治療方法及治療效果進行總結。結果 本組30例患兒治愈14例,好轉1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7%。1例無效患兒在住院3d后腹痛加劇,做腹腔穿刺有出血性腹水,中轉為手術治療,術后痊愈。結論 中西醫(yī)結合的保守治療方案用于小兒粘連性腸梗阻療效切確,尤其對于單純性腸梗阻療效較好,但治療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兒的癥狀改變,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免錯過手術時機。
[關鍵詞]兒童病患;粘連性腸梗阻;保守治療
[中圖分類號]R726.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6-40-03
粘連性腸梗阻是小兒常見疾病,指的是腹膜和臟器、腸管之間出現纖維束帶或廣泛粘連而引發(fā)的腸梗阻,導致粘連性腸梗阻的常見病因包括腹腔感染、腹部手術等,占總腸梗阻發(fā)生率的25%左右。粘連性腸梗阻會引起腹部的持續(xù)疼痛,隨著病情的進展會引起其他臟器功能障礙,甚至危及患兒生命,因此必須盡早治療。在治療方案上,粘連性腸梗阻主要可采用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能夠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避免術后并發(fā)癥,但對于部分絞窄性腸梗阻等療效不佳,適應癥方面臨床也存有爭議。本研究現就我院近年來采用保守治療的30例粘連性腸梗阻患兒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以期為臨床研究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回顧性研究,對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之間收治的30例粘連性腸梗阻患兒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包括男19例,女11例,年齡4~12歲,平均(7.2±1.9)年,27例患兒有腹腔手術史,本次就診距手術時間1~6年,平均(3.2±0.9)年,其中22例為闌尾切除術,4例腸套疊,1例胃穿孔,2例患兒有腹膜炎病史,其余1例患兒無特殊病史。
1.2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
本組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脹、惡心嘔吐、肛門停止排氣等,25例患兒腹部聽診可聞及腸鳴音亢進,22例患兒存在氣液平面,5例患兒在入院時已存在輕度水電解質紊亂現象。25例患兒中醫(yī)辨證屬痞結型,實證,5例患兒素體虛弱,病程較長,屬虛證。
1.3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均采用保守治療,給予禁食禁水、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失衡、全腸外營養(yǎng)以及抗生素等常規(guī)治療,并給予醋酸奧曲肽注射(上海麗珠制藥有限公司,H20090272)2.5ug/kg皮下注射1次/d,連續(xù)應用3~7d。中藥治療選用復方大承氣湯或理氣寬腸湯治療,復方大承氣湯主要方藥組成為:萊菔子9g,厚樸5g,枳實3g,桃仁3g,赤芍5g,大黃3g,芒硝3g;理氣寬腸湯主要方藥組成為:當歸6g,桃仁4g,青皮3g,烏藥3g。上藥水煎100mL,每次從胃管注入50mL,2次,d,實證則用復方大承氣湯,虛證則用理氣寬腸湯。保守治療時間1周,1周后進行療效判定。
1.4療效判定
治愈:患兒腸梗阻完全解除,大便通暢,癥狀消失,食欲恢復;好轉:患兒腸梗阻癥狀顯著改善,但梗阻現象未完全解除,食欲改善;無效:未能達到以上兩種標準,或癥狀加重需要手術治療。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2.結果
本組30例患兒治愈14例,好轉1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7%。保守治療有效的患兒總體住院治療時間11~13d,平均(12.1±0.6)d,1例中轉手術患兒住院時間15d。治療1周后好轉患兒繼續(xù)接受保守治療,直至痊愈出院;保守治療無效的1例患兒入院時病程<24h,病情較輕,全身狀況良好,x線平片檢查顯示梗阻征象不典型,按照單純性腸梗阻處理并接受保守治療,在住院3d后腹痛加劇,做腹腔穿刺有出血性腹水,中轉為手術治療,術后痊愈。
3.討論
粘連性腸梗阻多發(fā)生于腹部手術后,本組27例患兒均有腹部手術史。腹膜具有強大的修復和再生能力,在患兒接受腹腔手術治療后,腹膜和腹腔臟器為了對抗外來刺激產生生物保護機制,從而發(fā)生粘連,腹腔粘連能夠促進創(chuàng)口愈合,減少炎癥面積,但相對的腹腔粘連也會帶來一定的危害。小兒粘連性腸梗阻診斷的難點在于單純性腸梗阻和絞窄性腸梗阻的區(qū)分。手術治療雖然能夠松解粘連,或采用切除腸管的方式來消除粘連,但術后必然存在再次粘連的可能,所以一般而言單純性腸梗阻建議采用禁食、禁水、胃腸減壓、改善水電解質失衡以及抗感染等保守治療方案。
粘連性腸梗阻的保守治療多數可以緩解,Weber等的研究顯示,48例粘連性腸梗阻患兒在治療后45例癥狀好轉,治療有效率93.75%,其中39例單純性腸梗阻均得到有效治愈。Yasuo等的研究也顯示,114例粘連性腸梗阻患兒的保守治療有效率達到94.7%。除了常規(guī)治療措施外,應用奧曲肽治療也能夠有效的改善患兒的腹腔粘連現象。胃腸減壓雖然能夠吸出胃腸道內部分的積氣積液,但同時會造成大量的體液丟失,患兒的水電解質失衡情況也會隨之加重,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夠減少消化液的分泌并促使腸道加速吸收消化液,將減少體液的丟失,避免腸擴張性缺血,避免形成腸管擴張-吸收減少-分泌增加-再次擴張的惡性循環(huán)。奧曲肽屬于八肽人工合成生長抑素衍生物,對于腸梗阻有較好療效,奧曲肽的動物實驗表明,奧曲肽除了常規(guī)生長抑素作用外,還能夠抑制消化液的分泌,促進腸粘膜對消化液的吸收,作用時間較長。有學者指出,奧曲肽能夠降低腸梗阻時腸粘膜的通透性,有效阻斷腸梗阻造成的惡性循環(huán),起到保護腸黏膜的作用。Braneo等的研究顯示,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奧曲肽治療能夠有效減輕患兒腸梗阻造成的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
小兒粘連性腸梗阻在中醫(yī)學中屬于“腸結”的范疇,提示腸道失司,不能運化水谷精微而發(fā)病。根據小兒的癥狀可分為實證、虛證兩類,實證者當以瀉法治之,方用復方大承氣湯,除大黃、芒硝瀉下攻積外,枳實可破氣消積,以助瀉下之力,萊菔子消食除脹,調理脾胃,瀉下而不傷胃;虛證者當以理氣消積為主,方選理氣寬腸湯,方中烏藥理氣止痛,青皮行氣消積,有效改善患兒的腹脹不下。
從本研究結果來看,30例患兒治愈14例,好轉1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7%,僅有1例中轉手術治療,說明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形式用于粘連性腸梗阻患兒的保守治療效果確切。中轉手術1例患兒術中查明為絞窄性腸梗阻。從這一點來說,單純性腸梗阻的保守治療療效較好,而絞窄性腸梗阻的保守治療療效相對較差。一般而言小兒粘連性腸梗阻推薦先進行保守治療,治療無效或病情惡化再轉為手術,其考慮在于防止手術治療后復發(fā)粘連性腸梗阻。但也有學者指出,雖然手術治療可能導致術后復發(fā)粘連性腸梗阻,但采用保守治療無效后再轉為手術,很可能導致單純性腸梗阻轉為絞窄性腸梗阻,并指出粘連性腸梗阻的手術指征包括:(1)絞窄性腸梗阻或疑似絞窄性腸梗阻;(2)經保守治療無效或出現病情進展;(3)有慢性癥狀影響正常生活。此外,患兒年齡小,不能很好的配合查體及治療,因此更應當綜合考慮準確判斷,在治療中要密切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必要時果斷轉為手術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的保守治療方案用于小兒粘連性腸梗阻療效切確,尤其對于單純性腸梗阻療效較好,但治療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兒的癥狀改變,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免錯過手術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