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綺雯 莫麗君 鄧少蓮 何志珍


[摘要]目的 探討品管圈對降低ICU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的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動小組,確定主題,制定目標,查找出現非計劃性拔管的主要原因,針對原因制定相應改進措施。結果 實施品管圈后ICU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顯著低于實施品管圈前(4.76%和2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拔管原因分析中,觀察組患者自行拔管比例、意外滑脫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護理總滿意率為81.0%,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為96.4%,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護理投訴發生率為19.0%,觀察組護理投訴發生率為4.8%,觀察組護理投訴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實施前護士責任心、自信心、積極性、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凝聚力、溝通協調能力、幸福感評分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實施后觀察組各指標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品管圈活動可顯著降低ICU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并能提高圈員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品管圈;ICU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6-80-04
在醫院中,ICU是伴隨醫療護理專業發展、醫患管理體制改進和新型醫療設備誕生產生的一種集現代化醫療護理技術為一體的組織管理形式,其能為危重患者提供先進設備和治療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挽救患者生命。但在重癥監護病房中,非計劃性拔管時間發生率顯著高于其他病房的,其是指沒有通過醫護人員同意患者自行拔除插管,或是插管自行脫落,同時,其也包含醫護人員操作不當導致插管脫落。非計劃性拔管不僅導致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同時,增加患者住院費用,嚴重的危急患者生命。開展品管圈活動可以大大降低ICU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率,現將研究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84例帶管道的ICU患者作為實驗組運用品管圈管理模式,男54例,女30例;年齡16~75歲,平均(45.6±5.2)歲;31例重度腦挫裂傷,8例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重癥感染,26例大手術后,10例嚴重多發病,4例其他,患者留置導尿管、深靜脈置管、胃管、氣管插管和術區引流管等。選擇同期84例帶管道的ICU患者作為對照組,男55例,女29例;年齡17~74歲,平均(46.4±6.2)歲;30例重度腦挫裂傷,7例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重癥感染,25例大手術后,9例嚴重多發病,7例其他。兩組患者性別組成、年齡、疾病類型及病情等基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沒有實施品管圈管理模式。
1.2.2實驗組 實施品管圈管理模式,成立品管圈小組,其主要成員為1名組長、1名輔導員和18名小組成員,全部小組成員接受ICU患者安全管理知識培訓,堅持PDCA步驟進行處理,其中,P階段包含確定主題、擬定活動計劃(針對護理操作技術性和服務性并重,品管圈成員自由提名并通過投票決定,票數最高的為圈長,黃色為圈徽主調)、把握現場(統計護理過程中出現的不良事件,把握現狀后選定防范問題,并對其進行持續質量改進)、設定目標[改善目標=現況值-(現況值×圈能力×改善重點)]、擬定對策(通過魚骨圖手法從人為因素、物理條件、流程因素和系統行為等方面剖析事件發生原因,同時從管理、技術、教學培訓、用物準備和患者5個因素設計調查問卷,調查護士對護理技術操作安全問題的認知),D階段包含實施和檢驗對策(通過追蹤方法學實施過程管理,觀察護理操作是否規范合理,改進操作流程,促使系統進步。每項對策設立一個負責人,護理操作質控員傳達整改措施內容并在科內檢查;輔導員和負責人巡查發現問題并實施現場指正,并將檢查結果反饋給護士長),c階段包含確認效果[目標達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標值-改善)×100%,進步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A階段包含標準化、檢驗和改進(通過監督整改,修訂相關操作流程和操作質量評分標準,臨床護理人員逐步形成較為規范的操作習慣)。對沒有實施品管圈管理模式的對照組出現18例非計劃性拔管事件進行研究分析,并通過相應護理措施進行處理。將全體成員分為三個層次,其中,第一層為組長,其主要任務為監控記錄、控制質量和培訓護理人員,同時填寫導管日記。第二層為責任護理人員,其職責主要為管理、評估全部護理工作和導管維護工作。第三層為助理護理人員,其主要職責為協助護理人員工作,并及時上報護理導管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擬定詳細護理對策,實施可行性評價,并根據評分結果確定護理對策,將其上報護理部進行審定。本次研究中患者出現非計劃性拔管原因可分為4個,護理技能欠佳,肢體約束不當;鎮靜不規范,患者煩躁;導管固定方法欠妥;心理護理不到位,患者不能積極配合和理解。針對出現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處理措施,便于降低非計劃性拔管事件發生率。
(1)建立健全導管評估和監控機制,品管圈小組成員根據ICU非計劃性拔管事件危險因素,設計ICU留置導管每日檢查單,對高危患者進行評估和篩選,評估項目包含導管分類和患者意識等,詳細填寫ICU患者留置導管每日檢查單。
(2)制定導管護理流程,小組成員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制定預防導管脫落的關鍵步驟和流程,并根據科室導管使用狀況,制定中心靜脈置管、胃管、氣管切開導管、留置針、氣管插管、導尿管、T管和胸腔引流管等多種管道的預防脫落關鍵步驟、應用流程和固定方法等。
(3)加強品管圈知識培訓,對小組成員進行專業培訓,在活動過程中,ICU科室相關人員根據科室狀況制定導管知識培訓,提高護理人員專業水平及綜合能力。
(4)加強管道安全質量控制,基于ICU患者全部為危重患者,出現非計劃性拔管事件與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有一定密切關系。護士長應實施一日五查房制度,及時發現導管問題,現場糾正,給予正確示范指導,記錄存在問題,將發生的不良事件上報護理部。同時,每周按照護理安全質量評價標準進行督查,品管圈組長總結上周狀況,研究分析出現的問題,并制定相應改進措施。
1.3觀察指標
記錄不同組別患者出現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并對出現非計劃性拔管的原因進行總結。在患者出院之前以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關于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進行調查,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總滿意率為(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統計兩組患者護理投訴發生情況。對兩組成員責任心、自信心、積極性、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凝聚力、溝通協調能力、幸福感等進行評價,優5分,可3分,差1分。
1.4統計學處理
通過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臨床資料,用(x±s)的形式表示正態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發生原因分析
在拔管原因分析中,觀察組患者非計劃拔管例數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通過對其原因分析,可知觀察組患者自行拔管率、導管意外滑脫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關于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比較
對照組護理總滿意率為81.0%,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為96.4%,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x2=5.63,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護理投訴發生情況分析
觀察組84例患者中,4例因非計劃性拔管或其他護理不良事件而投訴,護理投訴發生率為4.8%;對照組84例患者中,16例患者因非計劃性拔管或其他護理不良事件而投訴,護理投訴發生率為19.0%;觀察組護理投訴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4兩組無形成果比較
兩組實施前護士責任心、自信心、積極性、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凝聚力、溝通協調能力、幸福感評分均無顯著差異(P>0.05),實施后觀察組各指標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品管圈活動為科內護理人員自行組織的多種管理工具,按照PDCA程序實施持續護理改進措施,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護理管理質量,降低ICU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通過研究證明,將品管圈活動投放到導管安全管理中可獲得良好護理效果。本研究護理人員通過研究分析非計劃性拔管出現的原因和可能存在的問題,針對其具體問題實施相應處理措施,堅持落實責任到個人的原則,實施追蹤,在重點環節和時間段實施防范措施,保障管道安全。品管圈活動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基于品管圈是非正式組織,因此,小組成員具有較高主動權和參與權,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護理人員的管理潛能。同時,小組成員在活動中將自己想法說出來,提高其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患者出現相關危險因素或再脫管時,護理人員應在短時間內做出正確判斷并實施相應護理措施。進行固定導管方法學習中,大膽將自己的建議和想法提出,充分發揮自身積極性,便于讓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護理人員整體素質。
基于品管圈活動處于探索階段,護理人員對其了解較為缺乏,加上護理人員嚴重缺編,因此需使用護理人員的私人時間。護士長應將相關工作人員召集起來開會,科學合理的安排工作人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安全隱患,同時,讓小組成員每人每周提出一條科學合理的建議,促使該活動順利進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計劃拔管發生率,保障護理質量安全等。因此,在對ICU患者實施臨床護理過程中品管圈效果較為理想,顯著降低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本次研究中,實施品管圈措施護理前ICU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為21.43%,實施品管圈措施護理后ICU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為4.76%,比較護理前后ICU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對本次研究中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的原因進行分析,可知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自行拔出導管發生率分別為2.4%、9.5%,而導管意外滑脫發生率分別為0、6.0%,兩組差異顯著。由此可見,經過品管圈活動后,患者自行拔管、導管意外滑脫等情況均明顯減少,這是因為一方面患者通過相關知識內容的了解,增強了導管應用的意義,同時對導管非計劃性拔除的危害有了進一步認識,其配合度明顯提高;另一方面,通過品管圈活動的開展,護士在為患者固定導管時采取更加優良可靠的方法,同時也更為用心,自然可降低導管意外滑脫概率。另外,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可疑導管相關性感染及導管阻塞率無顯著差異,說明品管圈活動在這一方面開展的力度不足,護理人員還應對這一問題給予重視,在后期繼續加大品管圈活動力度,盡可能減少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研究結果同時顯示,對照組護理投訴發生率為19.0%,觀察組護理投訴發生率為4.8%,觀察組護理投訴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通過品管圈活動的實施,不僅可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發生風險,同時還有利于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減少護理投訴事件的發生。兩組實施前護士責任心、自信心、積極性、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凝聚力、溝通協調能力、幸福感評分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實施后觀察組各指標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從中可知,品管圈的實施可促使護理人員不斷提高自我責任意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其加強團隊合作與溝通,從而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及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在對ICU患者護理時品管圈獲得良好效果,其不僅有效解決ICU患者非計劃性拔管問題,促使管理規范化,建立健全科學化、系統化的護理質量管理機制,同時,還通過品管圈建立積極有效的管理模式,提高護理人員價值觀和團隊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