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放穎 梁廣智



[摘要]目的 了解東莞市石碣鎮戶籍35~60歲婦女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的情況及亞型分布,并查找分析可能的行為危險因素。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對石碣鎮戶籍35~60歲婦女進行宮頸癌篩查,收集宮頸口及宮頸管的脫落上皮細胞標本,檢測高危型HPV(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的感染情況及分型的分布特點,并調查受試者的年齡、初次性生活年齡、性伴侶個數、性伴侶的性對象數目、孕次、文化程度、有無不良愛好,包括是否吸煙與酗酒等,并探討其與高危型HPV感染率的相關性。結果 石碣鎮戶籍35~60歲婦女有約7000例接受宮頸癌篩查,有256例為高危型HPV陽性,2例考慮為高危亞型HPV,其中單一高危型HPV感染者223例,多重感染者33例。主要感染的高危型HPV是HPV-52(23.08%)、HPV-16(14.38%)、HPV-36(12.04%)、HPV-18(11.04%)。婦女的年齡越大、初次性行為年齡越早、性伴侶數量越多、文化程度越低高危型HPV感染越高。結論 石碣鎮戶籍35~60歲婦女主要感染的高危型HPV是HPV-52,16,36和18型,且年齡越大、初次性行為年齡越早、性伴侶數量越多、文化程度越低高危型HPV感染率越高。
[關鍵詞]宮頸癌;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分布特點;易感因素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6-105-04
宮頸癌是女性惡性腫瘤中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的婦科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和病死率在發展中國家有明顯上升趨勢,患者趨于年輕化。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宮頸癌的主要致病因子,超過99%的宮頸癌患者感染HPV,所以預防宮頸癌的發生主要通過積極干預HPV感染。HPV根據致病性可分為高危型和低危型,不同亞型HPV的感染地域分布、致癌性、臨床癥狀及危險因素皆有差異,為減少婦女宮頸癌的發生及為今后選擇的宮頸癌篩查方案和健康保健指導提供依據,本研究調查石碣鎮戶籍婦女的高危型HPV分型的分布特點及易感因素,由于有98.8%以上的宮頸癌的發生與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這13種高危亞型有關,因此本研究主要研究者13種HPV亞型,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宮頸癌篩查近7000例石碣鎮戶籍35~60歲婦女中,將HPV陽性的病例納入本研究。納入標準:(1)HPV陽性;(2)已婚或已有性生活史;(3)24 h內無性生活;(4)3d內均無陰道灌洗上藥史:(5)自愿加入本研究。共納入256例患者,年齡35~60歲,平均(42.6±11.3)歲。
1.2標本采集和HPV檢測
拭去宮頸口過多的分泌物后,將采樣刷置于宮頸口輕輕旋轉5周,然后在裝有細胞保存液的樣品管置于中輕搖洗滌采樣刷頭部,以收集宮頸口及宮頸管的脫落上皮細胞。立即送檢或置于4℃冰箱內保存,并保證能在2周內,通過設置陽性對照、陰性對照、空白對照,對上述標本進行HPV檢測及基因分型,主要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13種高危亞型。并調查受試者的年齡、職業、初次性生活年齡、性伴侶個數、性伴侶的性對象數目、孕次、產次、分娩方式、文化程度、經濟狀況、有無不良愛好,包括是否吸煙與酗酒等。
1.3統計學處理
數據的處理和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20.0,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再用x2檢驗進行比較,采用秩和檢驗分析等級資料,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并計算優勢比(OR),所有檢驗均為雙側檢驗,以a=0.05為檢驗水準。
2.結果
2.1HPV檢測結果
在約7000例接受宮頸癌篩查的婦女中,有256例為高危型HPV陽性,2例考慮為高危亞型HPV,HPV的感染率為3.66%,其中單一高危型HPV感染者223例,占87.1%,多重感染者33例,占12.9%。其中感染率居前4位的分別是HPV-52(23.08%)、HPV-16(14.38%)、HPV-36(12.04%)、HPV-18(11.04%)。13種高危型HPV亞型感染的情況具體如表1。
2.2行為危險因素分析
2.2.1單因素分析結果 不同年齡、初次性行為年齡、性伴侶數量、文化程度的婦女之間及吸煙與不吸煙婦女,感染高危型HPV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婦女不同的行為危險因素與感染高危型HPV的具體情況如表2。
2.2.2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婦女的文化程度、初次性生活年齡和性伴侶人數與其感染高危型HPV相關。年齡越大、初次性行為年齡越早、性伴侶數量越多、文化程度越低的婦女,感染高危型HPV可能性越高。見表3。
3.討論
生殖道感染高危型HPV是婦女發生宮頸癌和子宮頸上皮內瘤變(CIN)必要條件之一,因此,只要控制女性生殖道不被高危型HPV感染就能預防宮頸癌的發生。有報道稱我國正常人群婦女生殖道感染高危型HPV的概率(11%~37%)遠高于世界5%~10%的感染水平,但是單純HPV陽性不代表宮頸癌的發生,HPV感染后有可能長期僅存在于皮膚黏膜組織而不引起明顯的臨床癥狀,或經一定時期后逐漸消失,僅有一部分經一定的潛伏期后進一步發展成有臨床表現的尖銳濕疣、腫瘤。高危型HPV持續感染生殖道導致病毒基因整合到宮頸細胞,含有病毒基因的宮頸細胞繼續存活并增生,就有可能發展為癌前病變或宮頸癌,演變成癌的潛伏期較長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目前有學者認為某些HPV亞型需要其他HPV亞型的協同作用才有致癌,HPV多重感染與宮頸病變的級別有明顯相關性,且有實驗證明宮頸疾病患者HPV多重感染(兩種以上高危型HPV感染)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即HPV多重感染更易導致宮頸瘤變的發生。
本地區婦女高危型HPV的感染率為3.66%,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1%~37%,與曾維英等報道的28.1%相差甚遠,說明本地區高危型HPV總體感染水平較低,也驗證了我國地域遼闊,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其感染狀況也有差異的說法。目前我國已成功研制由于持續感染HPV-16和HPV-18型導致宮頸癌的預防性疫苗,但是由于不同亞型HPV的感染地域分布、致癌性、臨床癥狀及危險因素皆有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石碣鎮戶籍35~60歲婦女感染的主要的高危型別是HPV-52、HPV-16、HPV-36和HPV-18亞型,所以已有的疫苗不能覆蓋石碣鎮戶籍35~60歲婦女常見的HPV感染型別,所以必須掌握本地區女性宮頸HPV感染亞型分布的流行病資料,才能研制針對性的HPV預防性疫苗,從而提高HPV的免疫效果,達到預防宮頸癌發生的目的。
有研究表明持續感染HPV的35歲以上女性是宮頸癌的高發人群,本研究結果顯示35~60歲的石碣鎮戶籍婦女,隨著年齡的增高,高危型HPV感染率逐漸增高,可能與35~45歲婦女的性生活比較活躍有關,而45~60歲婦女處于絕經圍期,機體激素較紊亂,導致抵抗力下降,所以高危型HPV的感染率相對較高。由于高危型HPV一般由于感染生殖道導致宮頸癌,所以宮頸癌的行為危險因素中性行為與HPV感染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初次性行為年齡越早、性伴侶數量越多的婦女感染率越高,同時文化程度越低的婦女高危型HPV感染率也越高,所以要減少宮頸癌的發生,加強宮頸癌的防治知識的宣傳力度、提高婦女對宮頸癌防治的意識和加強宮頸癌的普查力度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