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震 李衛衛


[摘要]目的 分析支氣管哮喘與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方法與臨床效果,探討此兩種常見呼吸道疾病的相關性。方法 從2011年1月~2015年7月,選擇來我院就診的支氣管哮喘并過敏性鼻炎患者共計12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采用的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0例。對照組采用鹽酸麻黃堿滴鼻液聯用開瑞坦(氯雷他定)治療,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硫酸沙丁胺醇霧化吸入,對比分析兩組治療效果。采用哮喘控制測試(ACT)評分、過敏性鼻炎評分、肺功能和臨床療效等指標進行評價。結果治療后,研究組的ACT評分、過敏性鼻炎評分、肺功能及有效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支氣管哮喘常與過敏性鼻炎并存,及時采取聯合治療有利于緩解患者的哮喘和鼻炎癥狀,改善肺功能,促進康復。
[關鍵詞]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呼吸道
[中圖分類號]R562.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6-173-04
支氣管哮喘(BA)和過敏性鼻炎(AR)是兩種常見多發的呼吸道疾病,此兩種疾病無論在病因或發病機制上,還是在病理學改變等方面,都有相似之處,只是病變發生部位和臨床表現不同,很多患者常同時患有支氣管哮喘和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患病率高達10%~20%,病情輕重不一,許多患者飽受疾病的困擾,對其工作學習生活多方面帶來嚴重影響,而臨床上10%~40%AR患者伴發BA,過敏性鼻炎控制不佳將不利于支氣管哮喘癥狀的控制,甚至可能誘發或加重支氣管哮喘。隨著基礎研究的深入,人們提出了過敏性鼻炎-哮喘綜合征(CARAS)的新概念,所以對過敏性鼻炎合并哮喘或慢性咳嗽的患者均應進行聯合治療。為了進一步了解兩者發病情況和治療現狀,制定防治策略、提高綜合治療提供理論依據,筆者選取北京農學院校醫院2012年1月-2015年7月接診的120例支氣管哮喘并過敏性鼻炎患者,分析其臨床資料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1月-2015年7月本院接診的支氣管哮喘并過敏性鼻炎患者120例病歷資料,全部患者經臨床及輔助檢查確診,符合哮喘診斷標準及過敏性鼻炎的診斷標準。本次研究入選對象皆排除其他慢性疾病患者。按照采用的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0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其中對照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17~28歲,平均(22.4±3.2)歲;病程2d~1個月,平均(614±2.3)d;輕度10例、中度21例、重度29例。研究組男40例、女20例;年齡19—29歲,平均(23.9±3.1)歲;病程2d~1個月,平均(6.8±2.4)d;輕度8例、中度22例、重度3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鹽酸麻黃堿滴鼻液加服氯雷他定治療。鹽酸麻黃堿滴鼻液(商品名:迪瑞必通江西珍視明藥業有限公司,H36020111)滴鼻,2-3滴/次,3~4次/d;氯雷他定(商品名:開瑞坦,上海先靈葆雅制藥有限公司,H10970410)口服,1片/次,1次,d。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加入生理鹽水10mL中,霧化吸入治療,采用江蘇魚躍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402AI型超聲霧化器,以8周作為一個療程。硫酸沙丁胺醇溶液(商品名:萬托林,葛蘭素史克公司,H20090087)霧化吸入,0.5mL/次,2次/d。
1.3評價指標
(1)哮喘控制測試:參照美國胸科學會報告的ACT評分標準。(2)過敏性鼻炎體征評分:參照變應性鼻炎療效評定標準對下鼻甲進行分級。(3)肺功能測定:測定指標包括PEFR、50%FEF和75%FEF。
1.4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控制: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經鼻鏡檢查鼻黏膜無分泌物和水腫,哮喘臨床癥狀完全緩解,即使偶有輕度發作也無需藥物治療;FEVl(或PEF)增加量>35%,或治療后FEVl(或PEF)增加量≥80%預計值,PEF晝夜波動率<20%。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經鼻鏡檢查鼻黏膜無明顯分泌物和水腫,患者臨床癥狀較前明顯改善,FEVl(或PEF)增加量25%~35%,或治療后FEVl(或PEF)增加量達到60%~79%預計值,PEF晝夜波動率<20%,但仍需使用激素或支氣管舒張劑進行治療。有效:患者癥狀有改善,經鼻鏡檢查鼻黏膜分泌物和水腫有所減少,哮喘癥狀有所改善,FEVl(或PEF)增加量15%~24%,且仍需要應用糖皮質激素和(或)支氣管擴張劑治療。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有加重趨勢,哮喘癥狀和FEVl(或PEF)測定值無好轉或加重。
有效率=(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百分數表示,并進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哮喘控制測試(ACT)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AC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61,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ACT都有不同程度升高,但研究組ACT升高更為顯著,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9.210,P<0.01)。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過敏性鼻炎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過敏性鼻炎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0.153,P>0.05)。治療后,兩組的過敏性鼻炎評分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研究組下降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2.559,P<0.01)。見表2。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呼氣高峰流量PEFR(t=0.768,P>0.05);呼吸中期瞬間流速75%FEF(t=0.751,P>0.05);呼吸后期瞬間流速75%FEF(t=1.383,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研究組的改善更為顯著,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EFR(t=15.685,P<0.01);75%FEF(t=12.640,P<0.01);75%FEF(t=7.758,P<0.01)。見表3。
2.4治療前后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對照組的有效率(76.7%)顯著低于研究組(9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8.29,P<0.01)。見表4。
3.討論
支氣管哮喘和過敏性鼻炎是兩種常見的呼吸道過敏性疾病,且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明顯高于支氣管哮喘,二者都是由IgE介導的I型變態反應,是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等多種效應細胞以釋放生物活性介質方式參與的反應,均表現為明顯的氣道高反應性。其特點是發生快,消退快,常表現為生理功能紊亂而無嚴重的組織損傷,往往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和遺傳傾向。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在近20年呈全球上升的趨勢,任何年齡的人都有可能發生,對人民健康、工作和生活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危害,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阻止其發展已成為備受人們關注的問題。
無論從解剖學還是生理學角度來看,鼻腔與支氣管、肺的關系極為密切,過敏性鼻炎在上,支氣管哮喘在下,上、下呼吸道在功能上是相互關聯的,刺激鼻黏膜可引起氣道反應性的改變。過敏性鼻炎患者,由于鼻黏膜腫脹,鼻甲肥大和分泌物潴留,引起鼻塞,使患者從以鼻呼吸為主轉變為以口呼吸為主,這樣過敏原正好可以避開鼻黏膜屏障,直接進入下呼吸道而引發哮喘。因此可以明確地說,支氣管哮喘的發作是由過敏性鼻炎所致,而過敏性鼻炎是引發支氣管哮喘的重要危險因素,過敏性鼻炎到哮喘是一個疾病逐漸發展的過程,由此產生了過敏性鼻炎一哮喘綜合征(CARAS)的概念。正因為兩者在病因、免疫學和病理生理機制方面均非常相似,因此兩者的診斷手段和治療方法有許多相似之處,借助過敏性鼻炎一哮喘征這一新診斷名稱,對兩者進行聯合診斷與治療,宜全身治療為主、局部抗感染治療為輔,以控制鼻部炎癥向下呼吸道發展,可同時提高兩者的診治效率,達到預防哮喘的目的。
本次研究針對此120例支氣管哮喘合并過敏性鼻炎患者進行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采用的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行鹽酸麻黃堿滴鼻液聯用氯雷他定治療,而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霧化吸入治療。經過治療后,研究組在哮喘控制測試、過敏性鼻炎評分、肺功能和臨床療效各方面的改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硫酸沙丁胺醇為選擇性B,一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可有效刺激細胞內腺苷酸環化酶(adenylyl cyclase AC),將三磷酸腺苷(ATP)轉變成環磷腺苷(cAMP),提高cAMP水平,引起細胞的信號應答,引起支氣管平滑肌松弛,減少支氣管痙攣,并可抑制肥大細胞等速發性超敏反應細胞的介質釋放。隨著人們對過敏性疾病的不斷深層次研究,現強調對上下呼吸道的過敏性疾病形成一個整體觀念,提倡對支氣管哮喘和過敏性鼻炎的早期協同治療。加強對過敏性鼻炎的早期治療可預防支氣管哮喘的發生,而對支氣管哮喘合并過敏性鼻炎的患者進行此兩種疾病的同時治療,既能有效緩解哮喘和鼻炎癥狀,降低肺功能損害,又能有效減少藥物用量,減少毒副作用,從而有效提高臨床療效。綜上,充分認識到支氣管哮喘與過敏性鼻炎是“同一個氣道,同一種疾病”,積極做好三級預防工作,對于這兩種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都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