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松 廖超平 呂曉男 廖小兵


[摘要]目的 探討社區流動人口兒童健康管理工作路徑,提高社區兒童健康管理水平。方法 選取我社區2012年1月~2013年1月年齡為0~36個月的兒童實施常規管理,選擇2013年2月~2014年1月年齡為0~36個月的兒童針對其實施全程健康管理,比較相關措施實施前后,在相關工作指標方面表現出的差異。結果 “社區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適宜技術的有效應用,我社區兒童健康管理質量獲得顯著提高,社區兒童健康管理人數獲得顯著提升,流動兒童有效納入到系統管理范圍,在兒童保健技能以及健康管理意識兩方面,提高程度明顯;在兒童系統管理率以及保健覆蓋率兩方面,均表現為一定程度的提高。通過模糊數字評分方法對健康管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同實施前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社區流動人口兒童健康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有效應用“社區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適宜技術,最終獲得顯著應用效果,有效促進社區兒童保健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滿足社會需求,反映出良好的社會效應,凸顯此種方法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社區流動人口;兒童健康管理;工作路徑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6-213-03
兒童衛生保健屬于較為基礎的一項工作。針對0~3歲的嬰幼兒,其屬于體格發育以及智力開發的關鍵時期,并且此階段會對終生產生影響。在我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屬于較為基本并且重要的一項內容,屬于社區健康服務工作中的關鍵工作。為了探索新路徑促進社區流動人口兒童健康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本研究主要針對我竹村社康中心所轄社區0~36個月兒童,采用“社區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適宜技術進行健康管理,最終獲得的管理效果極為明顯,現將觀察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竹村社康中心所轄社區面積總達5.8平方公里。總人口共約4萬人,流動人口占比95%。選取我社區2012年1月~2013年1月年齡為0—36個月的兒童實施常規管理,兒童平均年齡為(17.7±2.1)個月。選擇2013年2月~2014年1月年齡為0~36個月的兒童針對其實施全程健康管理,兒童平均年齡為(17.6±2.1)個月。兩個期間的兒童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所有兒童均為正常生長發育的健康兒童,排除先天性及遺傳性疾病的兒童。
1.3方法
2013年2月開始,對本社區流動兒童采取新的兒童健康管理措施,為期一年,具體如下。
1.3.1主要參考《社區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規范》準備實施健康管理 具體的健康管理流程、隨訪流程、管理程序和管理內容、管理技術以及健康檔案格式全部按照管理方案中的具體要求準確執行。
1.3.2創建社區兒童健康管理團隊 要求社區每一健康服務中心需要安排對應的兒童健康管理人員。可以選擇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等人員擔當此項職務。有效創建社區兒童健康管理團隊。團隊主要由全科醫生、產后訪視人員以及計免護理人員組成。
1.3.3統一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對管理進行明確規范 針對社區兒童健康管理人員進行相關的理論培訓,保證所有工作人員完成1周的實習后,允許工作人員上崗。每年對所有工作成員進行為期2次的培訓。對全科醫生以及社區護理人員針對兒童健康管理理念進行不斷提高,將最終的管理技能有效提高。
1.3.4健康管理同計劃免疫工作捆綁操作的有效實施 同兒童健康管理工作進行比較,計劃免疫工作要提早開展,使兒童家屬有一明確認識,因此在對兒童實施接種的當天同時對兒童進行體檢。當家長帶領兒童于社康中心準備實施免疫接種過程中,社區健康管理人員對其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為兒童準確建立健康檔案,在準備對兒童進行接種前,為其進行體檢。
1.3.5暢通兒童保健雙向轉診渠道,實現健康管理的無縫連接 針對流動人口兒童,在準備進行預防接種過程中,有效完成健康檔案的建立。一經發現異常情況,對兒童進行有效處理或轉診。
1.4評價方法
以2012年1月~2013年1月流動兒童健康管理情況為研究對照,對2013年2月~2014年1月本社區流動兒童健康管理變化情況進行對比研究;選擇模糊數字評分方法對健康管理滿意度進行評分。評定分數為0~100分,分數越高表示針對健康管理滿意度越高,并同實施前進行對比。
1.5統計學方法
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16.0完成本次研究臨床數據分析,以(x±s)形式表示級聯資料,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兒童健康管理率變化情況
“社區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適宜技術的有效應用和開展,我竹村社區兒童健康管理質量獲得顯著提高,兒童健康管理人數獲得顯著增多,流動兒童有效納入到系統管理范圍,在兒童保健技能以及健康管理意識兩方面,提高程度明顯;在兒童系統管理率以及保健覆蓋率兩方面,均表現為明顯提高。見表1。
2.2健康管理評分比較
抽取30名兒童家屬,通過模糊數字評分方法對健康管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同實施前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社區兒童健康管理工作的成功開展,有效保證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管理人員的思想發生了巨大轉變。醫務人員具有的保健意識和全科知識獲得了有效強化。能夠積極開展進行兒童保健的相關工作。此外,兒童家屬的思想觀念和保健意識也獲得了有效轉變和提高。
對兒童完成體檢后,兒保醫生可以對兒童進行全面健康評估,對兒童家屬詳細介紹兒童當前的發展情況。針對兒童的營養喂養以及日常護理等系列工作均進行詳細指導,從而有效確保兒童家屬針對兒童保健知識的知曉程度獲得了顯著提高。
此外針對社區居民,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在其心中的地位獲得了顯著的提升,醫患關系獲得了有效改善,居民針對社康中心的滿意程度獲得顯著提高。項目的順利開展,保證流動社區兒童能夠有效進行社區兒童的健康管理,有效反映出社區健康服務具有的公平性以及方便性,最終有效確保社區兒童的健康安全。
本次研究中,“社區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適宜技術的有效應用,我竹村社康中心所轄社區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質量獲得顯著提高,兒童健康管理人數獲得顯著增加,流動兒童有效納入到系統管理范圍,在兒童保健技能以及健康管理意識兩方面,提高程度明顯;在兒童系統管理率以及保健覆蓋率兩方面,也均表現為一定程度的提高。有效證明‘社區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適宜技術的應用價值。
總之,有效應用“社區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適宜技術開展社區流動人口兒童健康管理工作,最終獲得顯著應用效果,兒童的健康獲得了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