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民
大學生公共精神的貧困與對策
王小民
公共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必不可少的元素。大學生是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力量,其公共精神的質量直接影響到“中國夢”的實踐進程。大學生公共精神現狀如何?本文將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和探討,尋找一條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可行路徑。
大學生公共精神全媒體培育研究
公共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必不可少的元素。全媒體時代,大學生作為“知識精英”,他們的態度與言行對輿論環境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們的公共精神的質量將直接影響“中國夢”的實踐進程。大學生公共精神究竟面臨何種境況?全媒體背景下如何尋找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可行路徑?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做些研究和探討。
(一)周邊環境濁化,不良觀念泛濫
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在其發展的進程中一再面臨著被曲解的命運,其中“經濟決定論”便是不斷涌動并逐漸壯大的“暗流”。盡管恩格斯在《致布洛赫的信》中已經明確指出:“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1]
但這還是阻止不了“經濟決定論”在中國大行其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發展模式一度被“經濟決定論”的“暗流”支配,并異化成“唯經濟論”“唯GDP”的思維模式。在眾人眼里,“唯經濟論”就是“唯金錢論”,“經濟”被粗暴地和“金錢”畫上了等號,這直接導致了價值觀的扭曲、信仰的迷失和道德的淪喪,造成了公共精神的成長發展步履維艱。
在“唯經濟論”思維模式的影響下,人們輕視甚至忽視了文化的“化人”作用,導致功利主義文化盛行。現代教育的指向本來是人的完善和發展,其根本目的是“使人成為人”,其核心和靈魂就是“育德”。但當下教育卻在社會轉型中發生了變異,導致德育從“德智體美”的教育實踐中分離出來,并逐漸被邊緣化、外在化。最終,大學生“三觀”走樣、公共精神式微就不足為奇了。
社會文化環境不斷接受著外部環境的挑戰,西方文化用強勢話語體系和先進傳播方式爭奪人心、爭奪陣地。常有人說,美國靠薯片、芯片和大片這“三片”傳播美國文化,推銷其價值觀,也給中國青年“洗腦”。洗腦這個詞用得特別好,一點都不危言聳聽。因為大學生“三觀”的形成與發展深受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西方某些不良價值觀的涌入,極大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二)全媒體生態系統部分失衡,大學生媒介素養不足
全媒體過度商業化帶來信息的選擇性失衡,給公共精神造成很大的損害。為了追逐最大程度的商業利益,傳媒人和傳媒沒有原則、沒有底線地消費著全媒體,以增加點擊量(銷量)、獲取知名度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當下全媒體中的“標題黨”現象就是明顯的案例。
全媒體發展迅速,相關的法律和制度建設并未跟上。也就是說,全媒體生態系統并不完善,某些方面尚缺少有效的監管和制約,導致了過度媒體化,由此帶來了全媒體時代輿論秩序的失衡,使得網絡空間內的聲音“喧嘩嘈雜”。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大學生無時無刻不與信息打交道,大學生媒介素養的高低關乎大學生的發展。目前來看,大學生的整體媒介素養實質上還處于“貧困”階段,主要表現在面對信息誘惑時免疫力低,選擇有效信息、甄別是非信息的能力偏弱,發出信息時理性思維缺乏等。
(一)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與功能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大學生公共精神的成長。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改革開放的深入,各種不良風氣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等的影響越來越大,只有在全社會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著力鑄牢人們的精神支柱,才能抵制這股歪風邪氣。當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僅靠樹立觀念、堅定思想還不夠,最后需要我們用體制機制加以保障。
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要充分重視傳統文化的作用,因為“崇公抑私是傳統文化中最活躍的思想因子”。[2]我們的傳統文化提倡的是“先公后私”“大公無私”。在傳統社會,人們便不斷地追求“公”,千方百計“抵制、防止和扼殺與‘天下之大公’矛盾、沖突的‘私欲’等”。[3]因此,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將對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充分發揮現代教育的功能。這需要學校加快教育體制改革,盡早實現行政與學術的分離,消除教育領域內的“官本位”思想,給予教育主體足夠多的自由和權力,強化教育主體的主導地位。同時,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要跟上,并把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落實到日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實踐中去。家人要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教育,社會廣泛應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深化志愿服務活動,營造良好的公益環境,把握主流輿論導向等,以此來培育公共精神,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二)凈化全媒體生態環境,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
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要凈化全媒體生態環境,完善全媒體生態體系。一是要傳媒人及傳媒要堅守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做好“議程設置”,自覺抵制庸俗、低俗、惡俗的話題,不能因為商業利益不斷跟進炒作,成為污染媒體環境的幫兇。二是要加強網絡空間管理,完善監管制度。不僅要加強對傳媒人和傳媒業的管理和監督,還要加強對“意見領袖”,尤其是“網絡大V”的管理和監督。三是要加強對網上言行的管理和監督,用法律和制度規范網絡言行,防止隨心所欲的發聲,嚴厲打擊惡意中傷、誹謗污蔑、造謠傳謠等行為。
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要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讓其學會“說話”和甄別信息。一是要讓大學生學會“好好說話”,不要因為觀點的不和就你罵我打、糾纏不休。二是要讓大學生學會“認真說話”,不要看完網上的內容就不加思考地評論,不要看到很多人的觀點就人云亦云,要學會思考,提升判斷真假、明斷是非的能力。三是要讓大學生學會“小心說話”,這不是言論限制,也不是鼓勵沉默,而是希望在熱點話題、公共事件等面前鎮定冷靜,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不跟風、不隨大流。
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還要在大學生中培養“堅實的核心”,讓之與“沉默的大多數”作斗爭。“堅實的核心”指的是那些無論在何種條件下都愿意或敢于說出自己意見的個人或群體。“堅實的核心”既不和“跟風的大多數”為伍,也不與“沉默的大多數”為伍,而是敢于發出理性的聲音,表達理性的觀點;既能在平時引導校園主流輿論,傳播正能量,又能在關鍵時刻站出來,駁斥網絡上充斥著的錯誤觀點和輿論,防止“沉默的螺旋”發揮不良作用。只有大學生中的“堅實的核心”越來越多,大學生的公共精神才會得到提升。
(作者單位為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696.
[2]劉暢.中國公私觀念研究綜述[J].南開學報,2003(4).
[3]袁祖社.中國傳統社會之“倫理本位”特質與民眾“公共精神”的缺失——立足于現代普遍主義的公共性社會信念所做的反思[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王小民(1984—),男,山東鄒平人,碩士研究生,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