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慧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理財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中國光大銀行巡視辦副總經理王衍行指出,在新形勢下,銀行理財正在向大資管轉變,相應地,銀行監管政策也將更加完善。在3月舉辦的“中國私募基金年會”上,中信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常務副總裁羅金輝表示,銀行理財已進入2.0時代,在打破銀行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凈值型產品作用。
這一趨勢的到來隨著7月底《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的下發而愈發清晰可見。
新版《征求意見稿》要求,預期收益類產品計提50%風險準備金,而凈值型產品的風險準備金計提比例僅為10%,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政策層面對鼓勵商業銀行發展凈值型產品的導向明確。
分析人士認為,從行業整體發展情況上看,在經濟下行、監管收緊的大趨勢下,理財產品收益率或將進一步降低,投資者購買意愿將會受到影響,倒逼商業銀行不斷做出改變和創新。而凈值型產品由于投向范圍更廣,收益率相較之下更可期,加上流動性好的優勢,對投資者吸引力會更強。
新版《征求意見稿》的下發對于時下方興未艾的互聯網金融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分析人士認為,在新規之下,銀行只能收縮理財業務規模,很多資產要轉表內,而表內的收益率較低,等于在把部分理財資金擠出,因此,這些資金更容易選擇收益較高的互聯網理財產品。與此同時,險資及其他機構資金也不甘落后,皆緊盯網貸平臺這一出口。大量低成本資金的涌入,或將使網貸收益率再次下滑。
而對于此次新規提出的銀行理財不能投資于股票,專家指出,這只是針對一般的銀行理財業務,面向私人銀行客戶、高資產凈值客戶和機構客戶發行的理財產品,并不在此限制范圍之內。也就是說,面向符合以上例外條件之一的投資者發行的高端理財產品,仍可以投資于二級市場。
面對監管新規,銀行業多數持觀望態度,表示這是監管部門首次明令禁止商業銀行理財資金投資股市,且新規仍在征求意見階段,部分具體的條款及如何落實仍存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