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 李小偉
抓學校體育 不真正問責不行
中國教育報 李小偉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要求:各地中小學校要開足開好體育課程,嚴禁削減、擠占體育課時間,各地要把學校體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績考核指標,在教育工作評估中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三年下降的地區和學校實行“一票否決”。
《意見》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以下簡稱:中央7號文件)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國辦53號文件)以來,又一個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促進青少年體質增強的國家級重要文件。
放眼全球,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和地區對學校體育和青少年體質如此重視。短短十年中,我國先后以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等名義發過4個加強學校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重要文件,教育方針中所包含的德、智、美,任何一個方面都沒有如此強調過。這說明:一是黨和國家對學校體育非常重視;二是黨和國家對青少年體質下降的嚴峻現實更具有危機感;三是其中也包含著黨中央國務院對做好這項工作的殷切期望和期待。
黨和國家如此這般重視學校體育和青少年體質,為何理想總是不能“照進”現實?原因無怪乎認識不到位、機構建設不力、師資缺乏、投入不足等,但關鍵還在于落實不到位,而之所以落實不到位最主要原因在于沒有真正的問責。
現實中,學校體育“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事例比比皆是。2016年全國教育年度工作會上,有記者統計,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教育工作計劃中,提到學校體育工作計劃的不足50%。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學校體育在我國教育中的“短板”狀況還沒有引起教育界人士尤其是決策者們的重視。試想,如果在全國教育年度工作會上學校體育工作連提都不提,又何來落實呢?教育系統內部必須首先認識到位。
在我國,歷來都是有管理部門才能把事情落實下去,這也是國情。筆者在參加學校體育督導工作時發現,許多地方至今都沒有設置體衛藝部門,有的則是七八個職能部門在一起管理,根本顧不上學校體育工作。以浙江省為例,該省十余個地市只有三四個設置了體衛藝的相關科室,以致很多事情都難于上傳下達。與教育部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為了落實黨和國家政府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體質的相關要求,國家體育總局在精簡機構的現狀下,迅速成立了青少年體育司管理全國的青少年體育,使得青少年體育有了較大起色,體教結合也步入良性軌道。筆者以為,要真正落實學校體育工作,必須做到機構健全、人員配齊。
教育部統計數字表明,當前,全國城市(包括縣鎮)學校需要體育教師336346人,缺少87278人,缺額26%;農村學校需要體育教師392821人,缺少234437人,缺額60%。
我國在2001年開始實施新的課程標準,學校體育課增加為小學一二年級每周4節體育課,三至九年級3節體育課,高中每周2節體育課。但是這么多年來,體育教師數量沒有按課時比例同步增加。而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體衛藝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的一項調查顯示:2001年以來,體育教師的總量不僅沒有增加,相反,由于各種原因,體育教師人數總體上還有所減少。
為什么體育教師不能配齊?從根本上看,是一個制度性障礙問題。
第一,國家教師配置政策是不涉及學科的,基本上按照師生比規定,即以學生數為基礎,按比例配置教師,至于應配置哪些教師,沒有明確規定。實際操作中,一般學校在配置教師時,都是將語、數、外教師放在首位,而將音體美教師的配置放在次要地位。
第二,國家對于教師的編制是一個硬性規定,教師的編制一般不能突破。如果學校不配齊體育教師,少開設甚至不開設體育課,無論是對學校、校長,還是對相應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在現有的法律法規中,都沒有相應的責任追究規定和問責機制。
中小學生每天開展一小時體育活動,是落實學校體育工作的一項基本要求。然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衛藝教育研究中心聯合北京師范大學等單位組織實施的《中國中小學體育基本情況調查》卻顯示:全國超過三分之一的學校的體育課程并未按國家“小學一、二年級每周4學時,3年級至初中三年級每周3學時,高中每周2學時”的規定執行。調查還顯示:體育課是學校課程中最容易被取消的課程之一。
凡此種種,皆已成為學校體育熟視無睹之怪現狀。而更為奇怪的是這么多年以來并沒有什么人或相關單位為此付出代價。
早在2007年下發的中央7號文件就指出,“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要加強對學校體育的督導檢查。建立對學校體育的專項督導制度,實行督導結果公告制度。加大體育工作和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在教育督導、評估指標體系中的權重,并作為評價地方和學校工作的重要依據。對成績突出的地方、部門、學校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對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地區和學校,實行合格性評估和評優評先一票否決。”
不少人在解讀《意見》時指出,《意見》最大的亮點就在于,提出“各地要把學校體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績考核指標,在教育工作評估中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三年下降的地區和學校實行‘一票否決’”的要求。將政績列入學校體育工作的考核指標,無疑為學校體育工作提供了一把“尚方寶劍”,有了這把尚方寶劍學校體育工作將無往而不利。
然而,筆者最擔心的也是這一點,誰來監督各級政府?如果真的出現了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三年下降的地區和學校,這把“尚方寶劍”是否會真的斬下去?在中央7號文件下發近十年的今天,筆者還沒有聽到過有哪個地方或個人由于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三年下降的地區和學校實行“一票否決”,更別說三年連續下降了。
筆者以為,既然制定了政策就應該堅決落實,真正做到。那么,怎樣才能讓督導和問責落實到位呢?
長期以來,體衛藝工作都是教育部門中的弱勢群體。尤其教育部體衛藝司,分管著體育、衛生、藝術、國防教育四大塊,卻只有不到十個在編人員,職能常常被弱化。筆者以為,若要落實《意見》和中央7號文件,就應該要像文件所寫的一樣“硬”,賦予其“尚方寶劍”:
一是要成立由教育部長直管、各方司局協調的部門,如建立校園足球辦公室一樣的機構。當各級政府做不到相關的要求,出現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三年下降的狀況時,便可“揮淚斬馬謖”,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即便地方政府做得不到位,也無法處置,不能起到震懾作用。
二是督導要給力。雖然教育需要督導的事情很多,但既然中央如此重視學校體育,督導也要跟上。據了解,自2012年以來,學校體育全面的督導就沒有開展過,這與中央的重視十分不符。只有利用好教育督導的督政職能,學校體育的落實才有希望。
三是要充分發揮輿論的監督作用。要在相關媒體建立長期的曝光臺,一旦出現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三年下降的地區和學校,就毫不留情地予以曝光,絕不姑息。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一直沒有在學校體育的工作中啟用過。筆者以為,作為媒體應當以愛和責任,勇敢地承擔起應有的責任,主動發現和尋找學校體育中的不足,尤其是在了解到有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三年下降的地區和學校,就主動、堅決曝光,絕不姑息。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健康。在當今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再也不允許學校體育和學生體質下降這一短板拖了后腿。在筆者看來,要做好學校體育工作,需從以下方面著力:
第一是要把學校體育作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立德樹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突破口和切入點抓緊抓好。
第二是切實減輕學生負擔。調查顯示,過重的學業負擔是學生體質下降的“罪魁禍首”,必須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他們到操場上、陽光下陶冶情操,這樣才會有利于他們健康成長。近年來,為了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教育部下發了中小學生每日在校時間的規定。出臺這一規定原是為了減輕學生負擔,與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運動并不沖突,但現實中,許多學校都以此為借口,不安排每天的課外體育活動時間。教育部門內部應統一認識,盡快解決文件打架、規定相互沖突的矛盾。
第三是把學校體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績考核指標,對在教育工作評估中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三年下降的地區和學校實行“一票否決”。江蘇省大一新生身體素質排行榜倒逼政府重視學生體質的實踐證明,這一做法不失為增強學生體質的實招。但要實現這一目標,需教育部門的“強硬”和政府部門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強制執行。”
第四是配齊配足師資,開齊開足體育課。各地中小學校要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足開好體育課程,嚴禁削減、擠占體育課時間。一旦發現不能落實和擠占體育課時的情況,一定要嚴肅處理,絕不姑息,并且充分利用媒體的力量,曝光其行為。

第五是健全風險管理機制。安全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束縛學校體育工作的絆腳石。教育部門要在做好安全教育的同時,抓緊制訂《學校安全條例》、《健全中小學安全風險防控機制的意見》,為依法治校提供專業化法律服務。但由于在具體工作中,部委出臺的部門條例規章還難于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因此呼吁,盡快出臺我國的《校園安全法》。
第六是要讓學生喜歡體育,更喜歡體育課。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加強學校體育改革,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建立大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體系,并力爭實現小學興趣化、中學多樣化、高中專項化的格局。
第七是加大投入,保障體育教師在職稱(職務)評聘、福利待遇、評優表彰、晉級晉升等方面與其他學科教師同等待遇。高等學校要完善符合體育學科特點的體育教師工作考核和職稱(職務)評聘辦法。
經濟的飛速發展,卻掩蓋不了青少年體質的下滑,大國之殤絕不容我們再淪為東亞病夫。
百年前,梁啟超先生在他的《少年中國說》中寫道: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要做到這些,就從抓好學校體育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