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中心副主任 陳智勇
社會觀點
對《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的思考
新時代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中心副主任 陳智勇
2016年5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文件《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不少人歡欣鼓舞。但也有不少人指出這是繼2007 年5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以下簡稱:中央7號文件)和2012年10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2]53號)之后的又一文件,其文件框架和內容與前兩者大致相同,這也說明兩個國辦文件仍是中央7號文件的具體落實措施。這體現出黨和國家領導人一以貫之對青少年健康問題的高度重視,但也充分說明這個問題得到真正解決的難度之大。
如果從文件字面措施解讀差異,或許容易得出似曾相識的大框架,但除了字面上的內容,我們更要看到社會的變遷,積極理解過去的成果,并關注未來的工作著力點,或許更有價值。
2007年,出臺中央7號文件有兩個大背景:其一,2006年全國首屆青少年體質健康論壇上發布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信息:從1985年開始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來看,我國青少年學生重要體質健康指標連續20多年呈下降趨勢,而且部分指標呈加速下降。其二,籌備北京奧運會,最正統的奧運理念逐步被社會和政府高層接受并廣泛傳播,體育已不僅是金牌,不僅是更高更快更強的競賽,還有更重要的是其教育價值和人文價值。
基于以上背景,中央7號文件開篇提出“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蓖瑫r提出“體育鍛煉和體育運動,是加強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磨煉堅強意志、培養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徑,是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方式?!泵鞔_指向兩個方面的內涵價值:健康、教育。其實在中央7號文件之前,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和共青團中央等實施陽光體育的通知中,也曾明確提出“陽光體育是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痹趯嵺`過程中,受制于現有的教育制度框架和傳統社會對體育的理解,特別是教育工作者和學生評估框架的現實條件下,也由于家長、社會和基層工作者選擇性理解和便于接受的原因,中央文件貫徹過程中,更著力于強調健康價值,并逐步形成了一種社會共識。所以,在許多學校操場上展示的都是陽光體育口號:“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和“我運動 我健康我快樂”。
應該承認,經過近十年的努力,中小學生體質健康下降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健康是所有人都關心的內容,以健康為切入點,是學校體育獲得社會各界迅速理解并給予大力支持的重要因素,但在傳統社會理解中,以及行政管理的條塊分工中,健康與體育的工作應該由衛生部門和體育部門承擔,所以教育從業人員對學校體育與本職工作的關系理解不到位,再加上青少年正處于發育高峰期,其體質健康水平更多的影響的是未來,而不是當下,成果也不是立竿見影。因此,學校體育發展的動力更多地是源于行政推力,靠文件落實,而不是源于教育業務內在需求和社會持續壓力,同時教育部門的評價體系中,體育效果也缺乏簡單有效的評估和復查手段,其權重也過低,隨著時間的推移,懈怠情緒滋生,只重表面形式的情況增多,推進學校體育工作動力不足的問題也開始顯現。因此,國辦27號文件對過去的總結,用的措詞是:“近年來……學校體育工作取得積極進展?!?/p>
解決學校體育問題,教育體系的內生動力機制至關重要。因此,國辦27號文件開篇明義:“強化學校體育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也看到問題之所在:“對學校體育重要性認識不足、體育課和課外活動時間不能保證、體育教師短缺、場地設施缺乏等問題依然突出,學校體育評價機制亟待建立,社會力量支持學校體育不夠。”這些已逐步成為社會共識的判斷,是學校體育未來發展的重要保障。
從2007年中央7號文件印發至今,一個根本經驗就是:學校體育的改革與建設,如果沒有社會治理和教育機制的變革和建設為依托,缺乏教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為支撐,僅以行政文件強調學校體育的重要性,以教育部門和學校體育從業人員來保障落實,以強大的行政推力來促進,短期內或有效果,但長期而言會與設定目標產生落差。
面對學校體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相對薄弱環節的現實,學校體育的發展,首先面對的問題就是需要巨大的資源投入,不僅包括場地設施,還有人力資源、科研力量等方方面面,國家財政的投入能否有保障?投入和運營的效率如何提升?這是從中央7號文件到國辦53號和國辦27號文件都沒有正面回答的重要的問題?!绑w育教師缺編”這一老大難,呼吁了十多年仍無法解決,“把組織開展課外活動、學生體質健康測試、課余訓練、比賽等納入教學工作量”這一合理要求仍停留在文件中,這些無奈的現實如何能使學校體育從短板強化為長板?
其實,如果我們能跳出學校體育之外尋求解決方案的資源,或許會有收獲。今年印發的國辦27號文件,有兩大背景是前兩次沒有的:一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要起決定性作用”,明確了新增資源的主要來源方式和運營模式;另一個是國務院關于體育產業發展的意見。
從近兩年校園足球之所以蓬勃發展的經驗來看,除了領導重視之外,借助體育產業,特別是足球產業的巨大力量來推動政策,適時釋放市場空間功不可沒。這兩年在資本市場掀起的體育產業泡沫,也需要尋求堅實的產業基礎和承接空間,如能有效引導進入學校體育,不僅對于中國經濟和體育產業發展有巨大助推作用,也為學校體育的快速發展奠定基礎。但作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學校體育改革在這方面所體現的決心和魄力還是不夠,國辦27號文件提及了整合各方資源支持學校體育,如果能再進一步,明確將學校體育定位于在體育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支撐力量,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政策調整空間,也能擁有足夠的政策手段建立適合的渠道,承接社會體育產業的巨大資源來發展學校體育?;蛟S這也是在落實文件的實踐中,有機會超越中央7號文件和27號文件框架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