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師范大學東城實驗學校 莫豪慶
貫徹《意見》精神 強化學校體育
浙江省杭州師范大學東城實驗學校 莫豪慶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以下簡稱《意見》)既有宏觀的思想引領,又有微觀層面的具體措施,也是對目前學校體育工作與課程建設中出現問題的梳理,同時也明確了今后一段時間學校體育工作與體育教育教學的目標與方向。
1.面向全體學生
《意見》中明確提出了“提高教學水平……關注學生體育能力和體質水平差異,做到區別對待、因材施教。研究推廣適合不同類型殘疾學生的體育教學資源,提高特殊教育學校和對殘疾學生的體育教學質量,保證每個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權力”。同時要求“堅持群體活動與運動競賽相協調。面向全體學生,廣泛開展普及性體育活動……”由此可見,學校體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包括惠及特殊教育與殘疾學生,充分體現了學校體育的群眾性、針對性、普適性、教育性。
2.關注全面發展
《意見》從文件名就直截了當指向“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明確“強化學校體育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其指導思想明確提出:“全面提升體育教育質量,健全學生人格品質,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工作目標明確要求:“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基本養成,運動技能和體質健康水平明顯提升,規則意識、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質顯著增強”。此外,明確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培養學生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提高學生的傷害應急處置和救護能力”等。充分體現了學校體育工作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肯定了學校體育工作和體育課程教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同時對廣大體育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見,體育課程教育教學不僅僅是簡單的體育技能與方法傳授,而是“育體與育心”相結合的教育過程,“是以身體為媒介的教育”,是要求體育教師從“學科教學”轉型實施“學科教育”的過程,進一步奠定了學校體育工作和體育課程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內容又是素質教育的載體的地位,是促進學生身心合一全面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內容,從而實現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3.注重教育全過程
《意見》要求“體育課程考核要突出過程管理,從學生出勤、課堂表現、健康知識、運動技能、體質健康、課外鍛煉、參與活動情況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所以《意見》既明確了學生體育學業評價的內容與方法,又體現了注重體育教育的全過程。即,在關注學生學習態度的同時,又關注學生的學練興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還要根據學科特征,關注學習與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和過程性,使學生享受體育教育的樂趣,感悟體育的魅力,增加對體育的理解與熱愛,健全人格。總之,學生是學校體育工作與體育課程教育教學發展的最終目的和主體,必須滿足其需要、維護其利益、尊重其價值。
1.加強課程建設,關注運動技能教學
《意見》提出:“完善體育課程,以培養學生興趣、養成鍛煉習慣、掌握運動技能、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為主線”;“開展運動項目教學,提高學生專項運動能力”;“注重運動技能學習,讓學生熟練掌握一至兩項運動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學模式”。以上要求明確了今后學校體育工作的重點將是逐步建立、完善區域與學校體育課程建設,突出運動技能的教學。江干區中小學研訓與業務指導將具體圍繞以下工作展開:

第一,進一步落實根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精神制訂的《江干區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體現了新課程教學內容“統一性與選擇性”相結合的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指導思想,《實施方案》的開展規范與豐富了區域體育教學內容,梳理了各年段的教學體系,明確了各年段教師的“崗位職責”,為教師的專業研究提供了載體,同時為體育教學質量的監測,尤其是運動技能的檢測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與基礎。
第二,助力各區域學校充分利用已有的傳統體育項目基礎、體育校本課程、社團建設和學校“一校一品”,結合《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中的“各項內容中不同水平的授課時數參考比重”的“限學”內容中突出“一項大球一項小球”的教學要求,規范與創新“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建設,體現學校體育課程教育特色,致力于“讓學生熟練掌握一至兩項運動技能”。
第三,大力倡導“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下構建單元計劃的體育教學新思路,強化運動技能的學習,改變“單一技術在單一條件下的機械、枯燥的重復練習”現象,改善學生對體育課堂學習與鍛煉認識不到位、體育興趣低下、體育技能水平較低等問題,不學“空技術”,不耍“假把式”,體現“學以致用”,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創新學校體育教育教學組織形式與運行機制,幫助學生掌握專項運動技能和相關知識,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體現體育學科實踐性和健身價值、育人價值,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2.加強質量監測,夯實體育學習過程
《意見》要求“明確體育課程學業質量要求,制定學生運動項目技能等級評定標準……建立中小學體育課程實施情況監測制度,定期開展體育課程國家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江干區十年前就在全省率先推出學生體能評價和運動技能評定有機結合的學科質量評價模式,即學校體育教學質量綜合評定中技能占40%、體能占60%(即技能優秀率×40%+體能優秀率×60%=總評),強調運動技能學習是為體現體育教學的原本面目和體育教師教學的效果,該評價模式的實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體育教學形式“單一、枯燥”和教學內容“達標、應試”的現象,激發了學生對體育課程學習的主動性。
在《意見》精神的要求下,我們將結合強化運動技能學習的要求恢復強項評價(特長評價),或以點帶面嘗試開展專項化教學評價,集專項知識、技能、與技能相適應的體能、運動經歷為一體,使體能素質與專項技能協調發展,激勵學生更多地參與體育運動。
3.加強師資培養,提升體育教學能力
《意見》要求:“實施體育教師全員培訓,著力培養一大批體育骨干教師和體育名師等領軍人才”。江干區一直十分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今后對教師的培養將進一步完善以下三條途徑:
途徑一:開展全員培訓,改進教學理念。江干區除了每學期開學初要召開全體體育教師工作計劃學習會之外,系統開展“90學時集中培訓”和“24學時分散培訓”,如《基于“發展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90學時初級培訓》、《“以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計劃的課例研究》等,讓每一個教師學習前沿教學理論與教學案例,提升教育教學思想。
途徑二:開展區片研訓,提升教學水平。江干區已經形成了小學采荷片、小學濮家片、小學城東片、初中南片、初中北片這五個教研區片,每學期各區片都在兩名骨干教師的主持下按照區域研究主題及工作計劃進行區片研訓活動,如2015學年片區研訓主題《三維度構建籃球單元計劃,提高學生運動能力》,使更多的年輕教師有展示與交流的機會,同時有效發揮了骨干教師的示范與引領作用,提升了不同層次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
途徑三:參與區域間教學聯盟,探討教學方向。依照“請進來,走出去”的思路,參與教學聯盟,探討教學方向、資源共享、合作交流、共同進步,如每年2次的“浙江省九城區中小學教學聯盟研討活動”,每年1次的“江干、臨安、富陽三地教學研討活動”等,已經成為江干區中小學體育學科對外交流學習固定平臺,將發揮活動期間的磨課過程中、主題評課過程中、觀點交流碰撞過程中的正能量作用,幫助教師厘清體育課程改革方向,提升了廣大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
(本文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中小學體育學科特聘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