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自文
朱熹曾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現代教學論認為,任何教材內容都可以用一個個問題呈現出來。如果說教學是一門藝術的話,那么提問則是其中最重要的藝術手法之一。
教師的提問要問到學生心里去,使學生產生疑慮之情,困惑之感。內心感情強烈波動,如粘似縛,始終不離。提問要打開學生感情的閘門,催動積極思考,想方設法探究問題答案。好的提問,有趣的問題則會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戲劇《雷雨》時,在了解了創作背景,理清了情節結構之后,分析魯侍萍的人物形象,我抓住時機發問,魯侍萍該不該要周樸圓的五千圓情感賠償金?問題一提出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課堂上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終形成相反的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要,一種認為不能要。然后,我組織他們辯論,最后總結再回歸到課文內,通過分析人物臺詞,對魯侍萍身上體現的傳統道德與現代的某些觀念進行比較,課文中魯侍萍撕毀了支票的做法帶有中國傳統道德的烙印,感情無價,真情與青春是不能用金錢來換的。而學生們中已有很多人以現代的經濟觀點從“利”的角度出發來估算感情的價格。有同學認為不要錢太虧了,還有人認為要了以后仍然恨他,這與魯侍萍的剛強、忍辱不屈的人格相比就顯得低俗。在這種傳統與現代的道德差異的比較中更能引起學生思辨探討的興趣,激發出熱情,達到師生共享的效果。而探討本身也讓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有了較深的認識,既學會了閱讀,又升華了境界。 問題設計好了,只能說任務完成了一半,并不意味著提問就能成功,還必須注意提問的技巧。
1.把握時機
提問時機是要使提問問在點子上,問在要害處,問在恰到好處,指一個個小的問題的提出為一個要解決的大問題的提出創造時機。提問要克服盲目性、杜絕隨意性。什么時候提什么問題,教師要心理有數。順序的確定和時機的把握要從知識規律出發,要能體現學生獲取知識過程。
2.點面結合
教學的成功,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掌握學生的程度,對學生情況不了解,教師的問就只會是無的放矢,有呼無應。因此,設計問題要根據問的對象的實際,注意梯度與密度的搭配。首先,要面向全體學生,立足于全體教育對象。要求所有學生動口、動腦、動手,盡量給每一個學生以發言的機會。其次,在指定回答時,又要針對每個題目的難易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指定提問學生的范圍和對象。不同的問題,應找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
3.方法靈活
一般來說,用委婉商量的語言提問,比板著面孔“我問你答”更能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更能調動學生的思維與表達的積極性。教師親切、幽默、風趣的語言更能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錘煉自己的語言。提問時態度一定要和藹,語言要親切,富有啟發性。
4.注重點評
學生回答問題后,有的教師對學生答問或對或錯不置可否,這樣不利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思維能力的提高,也會挫傷學生思考答題的積極性。教師評點學生答問,應遵循“多一點鼓勵,少一點貶斥”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