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善林
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礎,學習興趣對于學生掌握知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學”與“我要學”,效果截然不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如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十分重視的問題。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年齡特點,采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在“引趣”的問題上多下工夫。
一、巧妙設問,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是藝術性的勞動,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恰當的姿勢和手勢、巧妙地設計各種啟發式的問題,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都起著重要作用。數學的教學內容較抽象、枯燥、無味,如果沒有形象生動的語言及生動的故事情節,就不易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生認數和記數時,我們可以采用具體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如:為了讓學生記住數字1—10的字形,我們可以教學生背誦順口溜“1像粉筆來寫字,2像鴨子水中游,3像耳朵會聽話,4像紅旗迎風飄,5像鉤子來買菜,6像口哨吹得響,7像鐮刀割青草,8像葫蘆上下圓,9像蝌蚪游啊游,10像棍子加雞蛋”,以此幫助學生記住字形。通過這樣的教學,賦予數學內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將數學知識滲透到童話故事中,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二、通過實踐操作,調動學習積極性
教學單憑老師講,學生只通過一種感官進行學習,就容易感到疲勞、厭倦,聽不進、記不住,效果就差。而通過多種感官,發揮學生好動的特點和長處,讓他們親自動手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學生積極性就高,教學效果就好。特別是圖形初步知識的教學,這樣做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講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教師為了讓學生區分長方形和正方形,可以讓學生先剪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它們分別有什么不一樣。由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參加實踐,因此學習興趣很濃,對長方形、正方形的初步知識自然就理解深刻,記憶牢固。
三、發揮圖示、教具作用,重視直觀教學
小學習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對于具體形象的實物比較感興趣,因為具體形象的東西直觀、生動、給人印象深刻。所以,現行通用教材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有大量的直觀圖,通過具體形象的實物說明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等數學知識。這樣做不僅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養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教“同樣多”的概念時,先將兩隊小朋友進行拔河比賽的情景圖展現在學生面前,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從畫面的分析中建立起“同樣多”的概念。由于學生喜歡拔河比賽之類的游戲競賽活動,因此學習就感興趣。在講比多(少)應用題時,事先用白、黑紙版各剪兔子紙型12個和7個。教學中運用教學絨板,進行貼示,從貼示中說明“白兔比黑兔多”、“黑兔比白兔少”、“白兔比黑兔多多少”、“黑兔比白兔少多少”等概念,之后又要學生依據“同樣多”、“多多少”、“少多少”說明圖示或自己動手擺圖形。這樣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不僅較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一類應用題的有關概念和解法,而且提高學習應用題的興趣和愛好。
四、運用謎語、故事組織教學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兒童,樂于猜謎語,聽故事,教學中如能緊密結合教材,運用謎語故事的形式組織教學,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教師在講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認識鐘表》時,首先讓學生猜這樣一個謎語:“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卻能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睡。”然后又根據書本四幅插圖,編出一個小朋友是如何愛惜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的故事。這樣很自然地使學生認識了鐘表,同時又及時地向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學生的學習情緒自然高漲。
五、采取多種練習手段,適應學生心理特點
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對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時間就開始分散、就不感興趣、喜歡多變,這是小學生的又一心理特點。因此,教學中應運用各種變換的教學手段促使學生興趣發展。特別是一堂課的練習,切忌單調的形式和簡單機械的重復,否則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低中年級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游戲進行教學,把學生對游戲的興趣轉移到學習上來,如口算、筆算接力、組數對口令、找朋友、開火車、奪紅旗等;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精神,活躍課堂氣氛,消除學習疲勞,而且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
走“引趣”之路,是一條在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的數學教學改革的成功之路。在小學數學中,我們應該精心設計教學情境,精心設置各種數學活動,提供學生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積極體驗知識形成過程、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過程及數學學習的情感和態度等內容,在再創造過程中獲取對知識和意義的理解和建構,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