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英
微信朋友圈經常流傳一些抗癌食物,比如“抗癌百菜之王是哪種菜?看完之后震驚”,說的是據美國紐約一家專門從事癌癥研究的權威機構透露,中國和日本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比西方低得多,是由于中國和日本婦女多吃大白菜的緣故。又如“吃西蘭花、甜椒、胡蘿卜、西紅柿、香菇、蘑菇、開心果可以抗癌”,還有“十大抗癌食物風云榜”:大蒜、柑橘、亞麻籽、藍莓、三文魚、番茄、紅酒、菠蘿、橄欖油,甚至推出“抗癌食物排行榜”。
破解:這些所謂的抗癌食物有沒有科學的實驗或臨床數據?
實際上,“抗癌”兩字本身就不科學嚴謹,不如“防癌”來得確切些,因為預防癌癥是歸屬于范圍很廣的預防醫學科學體系,不但基于避免外因致癌因素,還需環境的改善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包括均衡飲食、合理運動、健康心理、定期體檢等綜合因素的干預。
癌癥并不是僅僅吃一些所謂“抗癌食物”就能預防的。當然,食用健康安全的食品是預防癌癥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微信上瘋轉的很多抗癌食物,既沒有動物和人類試驗的大數據驗證,也沒有對其食物中有效成分的科學分析,更沒有對這些食品目前的安全狀況調查。
要證明一種食物成分有助健康、有降低癌癥風險的效應,動物實驗只是非常初步的結論。食物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而人體又是一個復雜的機體,還沒有哪種試驗能證明某一食物的抗癌成分能發揮多少功效,更無法確定在某個特定人身上能有多大作用。
如果說某種食物有抗癌效果,就必然要減少其他食物的攝入量,對整體健康而言,這樣過于單一的飲食模式可能是不利的。就拿所謂的“抗癌冠軍”紅薯來說,至今其抗癌機理并未完全明確,有人認為其膳食纖維含量較高,對預防結腸癌和直腸癌有一定作用,但吃紅薯并非多多益善,因其營養組成并不均衡,它高糖、高纖維、低蛋白質,還有較多氧化酶,多吃會造成腹脹、反酸等,也可能影響人體對鈣、鐵、鋅等元素的吸收,還可能降低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特別是老年人、胃腸道功能較弱的人、腸炎和腸道手術病人,更不宜多吃。
從食品安全角度考慮,有些所謂的“抗癌食物”如果在污染的環境和不良的種植條件下,還可能存在重金屬、農藥等有害物污染的隱患。所以說,選擇質量安全的蔬菜可能比盲目選擇“抗癌百菜之王”更重要,更何況“稱王”的食物也并不一定優于其他食物。
反對過分宣傳抗癌食品的神奇作用,并不是說這些食物不好,而應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多吃新鮮蔬果、全谷物、魚,保持食品多樣化;少喝酒、不抽煙、少吃煙熏、腌漬加工的食物;少吃高脂肪、高糖、高鹽食品和火腿、香腸等加工紅肉制品,再加上樂觀積極的精神狀態、經常運動、不熬夜等良好的生活習慣,確實可以讓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降低,因為這些都是經過大量癌癥病例數據研究分析提出的建議。
想吃出健康,要根據不同的體質、性別、年齡等因素去掌握度、控制量,講究營養的多樣化和均衡。食物多樣化、營養均衡比起單靠吃所謂的抗癌食物更有利于預防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