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艷
摘 要: Tintern Abbey中的自然觀給人們帶來了內心的平靜與和諧,解放了人們的心靈,使得人們在沉思中認識到人本身的價值,這種自然觀指引著人們觀察宇宙、社會及人生的真相。
關鍵詞: 華茲華斯 Tintern Abbey 自然詩觀
1.引言
華茲華斯主張詩歌必須以樸實而生動的真實語言創作出來,把世界中的一花一木、一蟲一獸都揉進詩歌中,這樣的詩歌才會更加豐富而具有張力,才能體現出對大自然的贊揚與崇敬。
2.取材方面
Tintern Abbey取材于詩人的家鄉——英格蘭北部的湖區丁登寺附近的自然風景,詩人借助于懷河的旖旎對比城市的喧囂。在這首詩中,現代文明帶來了城市的喧囂,使得很多人迷失在物質的追求中,而丁登寺旁的美景還未遭受現代文明的吞噬和踐踏,懷河的自然風光和城市的建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襯托出了現代文明下人們的幸福與痛苦。
華茲華斯的詩歌創作中,多次出現了詩人游歷歐洲時心情的郁郁寡歡,尤其是法國大革命,雖然詩人很支持這個解放人性的革命,但是從內心來講,詩人不愿意看到人們的生活和精神受到物質和工業文明的污染:“If this.Be but a vain belief,yet,oh!...How often has my spirit turned to thee!”
3.語言方面
華茲華斯在《丁登寺》這首詩里采取了大量詞語的重復表達重新回歸后的強烈情感,詞語重復是很多詩人用來表達強烈感情的寫作手法。從傳遞科學認識信息的角度來說,重復已知的信息效果并不顯著,但是在語氣和情緒上的強調對比的作用,會被重復詞增強附加信息的效果。每當被重復詞出現一次,讀者的想象力和注意力就會集中到這些詞的各個層面。在本詩的開頭幾行就三次重復了“five”這個詞:“Five years have past;five summers,with the length.Of five long winters!”
詩中表達的時間長度是一樣的,但意義卻截然不同。“five”不僅僅是一個數字那么簡單,更是作者對過去的強烈的回憶。詩人通過簡單樸素的語言表達了他對時間的感受,也許五年對作者來說意味著許多,或許悲傷,或許快樂,因此在他回顧自己的人生時,他用“五”這個數字表達出只有自然一直包含活力與生機。
4.自然詩觀的變化
華茲華斯的歐洲游歷的人生經歷使得他對自然的認識更加深刻和真切。法國大革命的殘酷更加襯托出城市的喧囂和狂躁,使得人們的心境難以得到安寧。雖然這是一場為了人性的解放而爆發的革命,詩人報以極大的熱情支持這場革命,但是經過這場革命的洗禮,詩人認為,人們回歸自然已經刻不容緩。Tintern Abbey這首詩里表現出了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人性的美好、審美的情趣、真理的透視和道德的熏陶,展現了人與自然互動中的互相關愛和影響[3]。華茲華斯和他的妹妹同游懷河兩岸,在大自然閃爍的美景中捕捉到了過去的快樂,回歸后這些快樂又回到了詩人的心里。詩人將自己融入大自然中,認為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回想起五年前和妹妹游歷懷河的情景,感受到自己精神上的升華和凝練,對大自然了解和認識得更加透徹,而人性之美也是詩人在這首詩里表現出的最美好的一部分。
5.自然詩觀的意義
華茲華斯作為浪漫主義詩人,一直在詩歌中展現和流露最美好的感情,詩人對大自然發自內心的熱愛和關懷就是例證。因為華茲華斯將大自然帶給他的愉悅,以非凡的力量通過文字傳輸給了我們,我們才能有機會慢慢地品味這其中的精華。他給后世人們詩歌的創作開辟了一個清新質樸的詩風,使得人們在喧囂的塵世中能感受自然的安逸和寧靜,同時在工業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帶給人們心靈的休憩和安慰,使得人們真正認識到人類的最好去處是大自然,而大自然對于人類的善行和愛心也會回饋于美景和祥和寧靜之情[5]。
參考文獻:
[1]蘇文菁.華茲華斯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23-24.
[2]王佐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23-25.
[3]江舒樺.《丁登寺》與自然的再現[J].北京: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2-13.
[4]王憲,趙光旭.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看華茲華斯的自然觀[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06:19-20.
[5]王佐良.英國文學名篇選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22-23.
基金: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語言符號學視角下中西方航海文化對比研究——以航海習語為例”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SJB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