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剛
中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中等技術勞動者為目標,以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適應廣泛就業需要的職業素質教育。與普通高中相比,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不僅要有較強的職業技術適應社會的快速變化,而且要有強健體魄和健康心理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對提高他們身體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體育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新時期對中等職業學校體育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1.體育教學應加強德育滲透
體育是個大舞臺,中等職業學校體育教學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師則是通過體育教學實現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神圣使命。通過體育教學,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學生遵守紀律、團結奮進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高尚道德品質,這些對職業學校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從“育人”目標出發,堅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備課,將思想品德內容寓于整個體育教學之中,將“育體”與“育人”緊密結合,使學生養成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好習慣,為他們將來升學或就業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真正體現學校教育培養全面人才的教育目標。
2.實踐與理論相結合
在許多中職學校,“體育”一直被視為一種“自由鍛煉”的課程,教育模式散亂,沒有目的性,目標感弱。如果一直按照這樣的教學模式發展下去,就會使學生養成散漫、沒有紀律性的壞習慣。所以,體育老師要擺正教學心態,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起到積極的模范作用。平時教學過程中,不能讓學生漫無目的地活動,要制訂一些教學方案,讓學生在體育課上過得充實而有意義。老師可以采用室內教學和室外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室內課堂上講體育理論,讓學生了解體育的真正含義,在室外充分使用可以利用的活動場地,結合課堂上講的理論,讓學生付諸實踐,以更好地掌握體育知識。例如,老師在室內課堂上講“立定跳遠、跑步、跳高”等一系列相關注意事項和理論,在操場上幫助學生進行實踐,在這一過程中及時糾正練習中出現的錯誤。這樣才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熱情,全身心投入到體育實踐中,在體育中鍛煉自己,培養能力,全面提高素質。所謂“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體育課程才會更上一層樓。
3.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傳統教育方式已經不再適應現代化教學,角色轉變十分重要。以朋友身份進入學生的情感世界,多聽取學生的心聲,根據現實情況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因為這樣的方案更貼近學生的心理需求,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集體的責任感和歸屬感,強化集體意識,有助于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發展。所以,老師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是至關重要的。在實踐中對學生要“量體裁衣”,不同學生具有不同的成長環境與興趣愛好及能力,為了使各類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其中,一定要對學生“量體裁衣”。
4.體育教學應注重職業特征
職業學校體育教學對專業、工種來說處于服務性地位,不同專業要求學生掌握不同的專業技能,不同專業技能需要相應的體能保證。如廚師對手腕力量要求比較高,海員必須學會游泳,保安必須熟練掌握擒拿格斗,賓館服務必須熟練托盤,服務業必須接受形體教育等。體育教學應體現職業技術學校的特點,根據不同專業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加強校本教材的開發和利用,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職業學校體育教學在保證學生身體全面發展的同時,應該根據學生所學職業的特點,使他們受到一定的專門訓練,獲得本職業必需的身體素質和實用技能。教學中,筆者嘗試從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專業身體素質入手,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使他們具備適應專業崗位需要的身體素質,如幼教班的教學,準備活動中,由學生輪流組織領做熱身操,老師協助做好組織工作,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節奏感、自信心,為將來成為合格的幼兒教師邁出可喜的一步。再如計算機、電子專業要求學生的身體具有較強的靈敏性和協調性,體育教學應圍繞專業實際,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選擇全面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內容,實行有專業針對性的身體鍛煉,如健身跑、球類、健美操等項目。通過教學,讓學生掌握這些運動項目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全面鍛煉,為終身體育鍛煉打下堅實的運動基礎。
5.體育教學應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中職學生普遍入學成績差,常被傳統教學觀念視為中考的失敗者,受到社會、家庭、學校和就業的壓力,造成中專學生普遍存在嚴重的自卑感、害怕考試、害怕與人交往。有關調查研究表明,體育運動是一種良好的治療心理疾病的方法,可以轉移個體不愉快的意識、情緒和行為,使人從煩惱和痛苦中擺脫出來,是治療抑郁癥、焦慮癥的有效手段。再者,體育運動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在持續緊張的學習、工作壓力下,或是情緒消極低沉的時候,參加適量的體育運動,對消除疲勞,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提高學習、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大有益處。因此,體育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在體育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加強健康教育專題教學。國家有關部門已頒布《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將健康教育專題列為體育與健康課程必修課,并分配了一定的學分。在體育教學中開展健康教育專題的教學,對學生培養健康意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顯得很有必要,更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精神。其次,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及時采用激勵和肯定的方法,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使學生在身體練習過程中主動參與課堂,培養自我意識,樹立自信心;教師要通過創設運動情境,著力營造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緒變化,培養學生情緒的調控能力。
6.體育教學應激發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具體教學實踐中,體育教師應從以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其一,在體育教學中注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可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其二,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啟發、鼓勵學生創造新的方法完成動作,讓學生有目的地質疑和實踐,在實踐中體會、思考、發現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其三,通過各種體育教學手段,創設各種情境,開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或技能,從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線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其四,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引入新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切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使他們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得到更好地發揮,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楊艷玲.論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衛生職業教育,2015(4).
[2]劉玉彬.淺談職專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J].職業技術教育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