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 要: 本文簡要回顧了USB的發展歷程,并由此對計算機接口技術的發展進行了梳理和展望。
關鍵詞: USB2.0 USB3.0 接口 FireWire Wi-Fi
能將五花八門接口實現統一,USB技術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2015年歲末,當它歷經18年風雨歷程之際,USB Type-C有望成為形形色色硬件線纜的終結者。
一、USB溯源
在十多年前Pentium及Pentium II問世的日子里,接口類型形形色色:鼠標是串行接口和PS/2;鍵盤有PS/2,Apple Desktop Bus及DIN connector;打印機和掃描儀是舊式的并行接口及SCSI,計算機連接游戲桿需要有專用的game port。多種接口并存的問題是,各端口需要有各自的擴展卡,由此造成系統配置的繁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終于在機器背面出現了一束USB接口,即速度為12Mbps(對于鍵盤鼠標則為1.5Mbps)的USB 1.1。
到了2000年前期,USB 2.0漸成燎原之勢,USB閃存導致軟驅被淘汰(同時波及覬覦軟盤的Zip drive),小巧快捷穩定不斷擴容的USB盤忽如一夜春風來,也直接導致慢慢吞吞的CDs與DVDs成為過氣之物;野心勃勃的USB 2.0還不斷征服各類新的外設,如Wi-Fi路由器與Ethernet ports,并提速至480Mbps,占據了桌面機和筆記本的外接端口:在桌面機背板通常有4甚至6個USB,同時為便于用戶駁接,在前端有1-2個甚至更多個接口。
在USB 2.0實現了接口統一的夢想之后,USB 3.0百尺竿頭般提速到5Gbps,它省時地執行著系統備份及視頻文件的傳遞,解決了困擾802.11ac與gigabit Ethernet良久的瓶頸。在系統上運行USB 3.0硬盤與閃存已經成為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此后筆記本上往往只有USB端口,尤其當Wi-Fi普及后不再需要有Ethernet端口。當然,這一切的幕后操手離不開所有芯片大佬廠商,從Intel,Qualcomm到AMD(Intel現在的芯片組可支持的14 USB ports總數已經達到14個)。
二、USB發展歷程
盡管USB春風得意,但一直有一些端口技術試圖侵占USB一角疆域,并且它們具有一些USB所不能之處,而且在小規模戰役或特定類型設備上取得勝役。其中的端口技術如FireWire(即IEEE 1394),它由蘋果公司倡導,在90年代末到2010年曾流行一時,當時FireWire較之USB確實有一些優勢:FireWire設備具有菊鏈式特征,意味著一個端口可以連接多臺設備;FireWire運行對系統CPU資源占用較少;FireWire可以“全雙工”傳輸數據(具有雙向性),而當時無論USB 1.1還是2.0,在某一時刻只能夠在一個方向上傳輸(即“半雙工”)。FireWire在速度上亦有優勢,FireWire 400運速可達400Mbps,而USB 1.1為12Mbps;盡管USB 2.0提速到480Mbps,而同一起跑線的競爭者FireWire 800則為800Mbps。
但FireWire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其執行成本過高,具體表現在無論是計算機還是外設,都要有歸其特有的芯片組,從FireWire 400跳轉到FireWire 800也需要有不同的線纜。反觀USB 1.0,1.1,2.0,及至3.0的轉型,這些方面都不會造成不便。由此,FireWire漸漸成為一種高端外設和視頻設備的奢侈品,而USB則始終踐行著經濟路線,不斷獲得用戶的認可。
后來,在蘋果機上出現的Thunderbolt(“雷電”)端口替代了FireWire,它依然比USB運行快。但Thunderbolt開發來自Intel,起初命名為Light Peak,其速度高達10Gbps,相當于兩倍的USB 3.0。第二代Thunderbolt提速至20Gbps,原因在于改進了數據傳輸方式:第一代Thunderbolt發送數據時是在一塊PCI Express板上以10Gbps運行,接收數據時用另一塊PCI Express面板;Thunderbolt 2則將兩塊面板組合起來,所以單方向傳輸數據就會有明顯改善。無論如何,它們最終沒有進入Macs或豪華PC之外的領域。
但是,Thunderbolt 3開始加入USB 3.1陣營,其改變在于新的40Gbps技術會用到USB Type-C port,雖然新的Thunderbolt端口依然需要有獨立的控制器,但其完全兼容USB Type-C,并完全支持10Gbps USB 3.1。迄今,Thunderbolt 3爭取到了主流PC廠商的支持,但如果說它真正進入用戶市場尚為時過早。
三、無線技術能否替代USB
目前,無線技術的發展勢頭頗有當年USB之勢,云存儲、藍牙、NFC、Wi-Fi導航及AirDrop正在減少USB的使用需求。與此同時,Wi-Fi打印機,甚至Wi-Fi攝像機和內存卡已經出現。
但它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速度不行,如需要從你的智能手機傳輸大量圖片或者1080p視頻時,你會發現無線方式讓你無法忍耐,而USB 2.0就會快很多,性能也較為穩定。況且,無線技術的連接標準尚難統一。在可見的未來,無論無線技術發展形勢如何迅猛,USB絕不會淪為可有可無的雞肋,正如Wi-Fi不會替代有線網絡,無線技術也不會消滅USB,其便捷、速度、適宜性正是用戶最為在乎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