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巴次仁 達平 鄧春生
摘 要: 為了了解用人單位對我校藏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滿意度情況,為學校加強教育教學管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供現實依據,本研究選取:西藏林芝市藏醫院、西藏山南市藏醫院、西藏日喀則市藏醫院等18家用人單位,設計調查問卷設計,問卷選擇項采用Likert五分量表的形式分級,包括思想政治表現、職業道德、敬業精神、組織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適應能力、專業知識水平等16項調查內容,發現用人單位普遍反映,我校藏醫學專業畢業生思想政治表現好,業務素質較高,工作中吃苦耐勞,勤學好問,上進心強,很多已成為基層單位的業務骨干。同時在創新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等方面需要增強。本校應從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定期修訂藏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 藏醫學專業 畢業生 用人單位 滿意度調查分析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1]。為促進大學生就業工作,高校紛紛建立畢業生跟蹤調查制度,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制度為其中主要內容之一。高校依據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知識、能力與素質各方面的評價意見,不斷規范教育教學管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滿足社會的需求。藏醫學本科專業畢業生(以下簡稱“藏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區域范圍不廣,除在青海、甘肅、云南、四川等省有少量的藏醫院或藏醫科外,對藏醫人才的需求主要限于西藏自治區,但在西藏自治區的藏醫院主要設在拉薩及各地市,縣級和鄉級基層藏醫院數量不多,每年可接收的藏醫學專業畢業生數量有限。我校作為國家唯一獨立設置的藏醫藥高等學府,自1989年創建以來,積極探索藏醫藥教育規律,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取得了豐碩的建設成果。建校以來,學校培養了5000余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藏醫人才。學校從2011年起,建立了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定期調查分析制度。2016年4月,學校相關職能部門組織人員對近三屆藏醫學專業畢業生展開了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
一、調查分析
(一)調查方法與過程
為科學調查用人單位對我校藏醫學專業畢業生的滿意度,本次調查從知識、能力與素質三個方面設計了16個問題展開調查;調查對象為西藏林芝市藏醫院、西藏山南市藏醫院、西藏日喀則市藏醫院等18家用人單位;問卷選擇項采用Likert五分量表的形式分級。
調查問卷先進行了小范圍試測,然后依據專家的意見修改完成。本次調查發放問卷18份,收回有效問卷18份,有效率達100%。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調查問卷中,用人單位對我校藏醫學專業畢業生各項調查內容的評價有5個選項,分別為“非常滿意”、“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滿意”。本文在數據統計分析的過程中,將“非常滿意”、“滿意”評價數據計入對藏醫學專業畢業生評價滿意度。
表1 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統計表
上述統計分析結果顯示:
(1)在總體評價方面,用人單位認為我校培養的藏醫學專業學生政治素質好,業務素質高,工作能力強,吃苦耐勞,專業知識合理,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身體健康,大部分成為用人單位的業務骨干。
(2)在知識結構評價方面,用人單位認為我校藏醫學專業畢業生政治理論、專業基礎知識、相關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比較高。
(3)在基本能力評價方面,用人單位認為我校藏醫學專業畢業生實踐操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學習能力相對較強。
(4)在基礎素質評價方面,用人單位對我校藏醫學專業畢業生思想道德修養、心理素質、服從組織安排等方面滿意度較高。
(5)存在的突出問題方面,用人單位認為我校藏醫學專業畢業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需要增強,滿意度只有66.67%。
同時,在調查過程中,用人單位對我校藏醫學人才培養提出的建議如下:
(1)應進一步增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成才觀,特別是基層觀念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培養,順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
(2)在教學中應注重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和學習能力,保證畢業生順利適應社會,不斷促進自我發展。
(3)加強藏醫藥傳統教育,將《四部醫典》記誦列為學生重要考試科目。
(4)進一步加強畢業生的領導能力、應變能力、交際能力、協調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和服務意識與能力、漢語文寫作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提高藏文書法修養等。
二、調查對培養藏醫學人才的啟示
根據本次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結果,我校應從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定期修訂藏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實踐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不斷提高藏醫學人才質量,滿足社會對藏醫人才的需求。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我校將結合西藏實際,把反分裂斗爭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內容來抓,堅定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強他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持續開展馬克思主義“四觀”、“兩論”教育,突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新舊西藏對比教育;強化學生日常教育、就業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培養他們能夠長久留在基層工作的奉獻精神。
(二)定期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我校應定期修訂藏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科學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合理安排教學進度,減少教學總學時[2]。其中,在優化課程體系方面,除原來設置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外,還應設置計算機應用類課程,以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同時適度增加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中的實驗實踐學時。在課程的類型、要求等方面,充分注意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結合,進一步增加選修課的數量和種類,進一步減少教學總學時,留出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還應結合藏醫藥專業優勢及教育特色,吸收近年來西醫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成果,構建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課程體系。
(三)加強實踐教學改革
根據社會對藏醫學人才的要求,我校將構建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見圖1)。
圖1 藏醫學專業新型實踐教學體系
除了在培養方案中規定的實驗實踐課程中增強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外,還應加大實驗室的開放力度,邀請專家開展科學類講座,同時把各類科技競賽作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鍛煉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有效載體,把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科技競賽活動作為重點工作來抓。
(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我校應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借鑒國內中醫藥院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實踐經驗,實施藏醫宇妥搖籃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藏醫宇妥搖籃班人才初步培養思路是:整個培養過程是在不改變原有教學計劃的情況下,建立在第二課堂之上,利用第二課堂開展督導式藏醫素質與實踐能力培養,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藏文化素質,培養學生藏醫藥思維能力、臨床技能,加強藏醫藥名著學術思想的傳承。通過開展一系列第二課堂活動,包括專業思想教育、名醫成才之路和學術思想等系列講座、藏文化和經典研習、藏醫診療技能訓練和跟師臨證等,使得學生對藏醫藥的信仰與興趣顯著提高,學習能力明顯提高,對經典理解進一步增深,對藏醫藥精髓領悟力顯著提高,藏醫理論功底更加扎實,臨證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具備藏醫名醫成長的基本素質。還可開設藏醫早臨床、師承實習等,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查找藏醫學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依此對藏醫學人才培養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朱劍平,陳琦,等.黨建工作服務于大學生創業的路徑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6).
[2]邊巴次仁,鄧春生.關于藏醫藥人才培養質量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醫教育,2009(3).
通訊作者: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