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海英
摘 要: 語言教育政策對一個國家的外語教學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澳大利亞沉浸式的雙語教育和中國的雙語教育從語言政策、學習動機和教學方法進行簡單對比,有助于雙語教師了解澳大利亞的語言教學方式,同時對我國的雙語語言教育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 雙語教育 沉浸式語言教學法 區別
一、引言
澳大利亞雙語教育遵循并應用了沉浸式語言教學法理論。開始于加拿大的沉浸式語言教學法就是用新的直接教學法把課堂的所有語言活動都以法語進行,大綱規定的課程也用法語講授,教學試圖創造完全真實的法語環境,造就完全英法雙語人。有了這些手段,加上校外的雙語環境等因素,沉浸式教學非常成功。澳大利亞的雙語教學在沉浸式教學理論的影響下,按照地區的具體情況進行雙語教學。1981年在澳大利亞Bayswater West and South一所小學開始每周安排三到五學時用德語教一些科目內容。這種教學方式在維多利亞州迅速發展,到1991年有174名專職教師用17種語言在州立小學進行雙語教育,語種包括意大利語、德語、希臘語等(Berthold,1995)[1]。澳大利亞的沉浸式教學模式始于1985年,在昆士蘭州的一所中學(Benowa State High School)開始,學生用法語學習大約60%以上的科目,由此在昆士蘭州和維多利亞州開始開展類似的語言教學。
二、澳大利亞沉浸式語言教育與我國雙語教育區別
(一)語言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區別。
澳大利亞和中國語言教育政策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學生接受雙語教育的選擇權和開始接受教育的時間不同。澳大利亞只有一種官方語言,沒有一個大的少數民族語言群體,對百姓日常生活和工作來講英語已經足夠了,因此澳大利亞的沉浸式語言教育與加拿大的沉浸式語言教育在其教學制度和效果上并不能等同。昆士蘭州進行自愿型雙語教學,即學校可以自己選擇開展雙語教學,即使在雙語教學的學校,學生也可以自愿選擇。經過對我們訪問學校的調查,一般有百分之二十的學生選擇接受浸入式教學,選擇開始學習外語的時間通常從中學7-8年級開始。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時間至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有些南方學校甚至從幼兒園開始進行雙語教學,并且是必修課,學生不能做出選擇。2001年5月29日頒布施行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規定:從小學起逐步按地區統一開設外語課。按此規定,我國各地基本上在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外語課,即在九年義務教育中,每個人都必須學習至少七年的外語。
(二)學生學習動機不同。
不同的語言政策和制度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了不同的學習動機。通過與昆士蘭州一所私立女子中學(Glennie school)學生的談話,發現自愿選擇學習外語的學生學習外語的動機有以下幾種:1.一半是自愿,一半是尊重父母的選擇。即學習動機是興趣加上父母的選擇。2.真正喜歡外語為學習動機。3.學習法語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可以在浸入式語言學校里當老師或可以到法國留學。此類學生的動機就是通過接受沉浸式教育,拓寬學習或擇業機會,這類學生的學習動機與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動機基本一致。4.還有一類學生認為接受沉浸式教育意味著自己要比其他學生優秀。因為大部分學生認為只有優秀的學生才有能力接受沉浸式雙語教學,畢竟多學習一門外語要付出許多時間和精力,接受能力弱的學生無法堅持學習。此類學生學習的動機出于自豪感或優越感。相比之下,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動機就很簡單,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沒有選擇的余地,不管喜歡與否,學生必須學習英語。在中國父母選擇讓子女接受雙語教育,是因為英語是學生通往世界大門的語言。掌握英語可以成為經濟、社會和教育的主人,英語同時是就業的資本。中國教育是以高考制度為中心的,英語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學習英語和學生的升學、擇業和前途息息相關。
(三)語言教學方法不同。
中國雙語教育一般是指英語和漢語語言教育,中國傳統的英語教育是單獨設立一門英語課程,由英語教師負責學生掌握英語的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我國的英語教育和其他科目是獨立開來的。當然,隨著沉浸式英語教學的傳播,我國南方地區也進行用英語教數學、音樂等課程的改革,但仍在實驗階段。中國大部分地區由于師資力量匱乏和教學資料不全或由于學生英語基礎差等原因,沉浸式英語教學短期內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短期內也不可能實現。澳大利亞實行的沉浸式語言教學不但從實施范圍和自由選擇性與中國的語言教育存在差異,其教學方法也和我們的語言教育有很大的區別。Genesee認為沉浸式語言教育是通過第二語言和小部分第一語言進行的課堂教學。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都用來教除語言藝術外的任何科目,如數學科學或體育教育。在同一個學年內,學生只能接受一種語言的同一科目教學,即只能選擇用本國語或浸入式教學接受同一科目的教學,同一科目在同一年內不能重復用兩種語言接受教育。一般來說,至少使用第二語言提供百分之五十的課堂教學語言被視為浸入式教學[1]。澳大利亞就是遵循Genesee所講的沉浸式語言教育的方法進行語言教學,他們用法語講數學、科學、體育等科目。我們在Glennie學校聽了上述幾個科目課堂教學,學生是從8年級到12年級不等,在課堂上學生積極與老師進行互動,低年級的學生上課時也可以用英語回答問題,但12年級的學生已經可以熟練地用法語回答問題。由于教師熟練地掌握雙語,尤其是目的語——法語(我們聽的四門課中,三門課是由法國人授課),消除了教師語言障礙,教學就可以達到教師所設定的目的,而在中國我們英語老師講解除英語之外科目,肯定會遇到語言方面的困難。
三、結語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沉浸式語言教育有其優勢,學生可以在學習一些基礎課程的同時掌握第二種語言,但在中國大范圍推廣沉浸式語言教育條件尚未成熟。因為首先中國極其缺乏雙語教師,尤其是外籍英語教師。其次,學習材料缺乏。中國廣西各個大學為ASEAN Exposition(東盟博覽會)對雙語教學進行了嘗試,但除了教師與學生的英語水平低之外,教材的選擇也遇到了很大困難。當然,選擇國外的優秀教材是可以達到教學目的的,但國外教材對中國學生來說太貴,中國的教材內容陳舊,教師自編教材又涉及版權問題。再次,英語與漢語的語法和書寫有太大的區別,而英語和法語都是字母語言,語法相近。沉浸式語言教育對學生的語言要求并不是很高,他們可以有自己的口音,也可以犯語法錯誤[2]。而在中國語言教育過程中,學生英語所要實現的目標很高,他不僅僅滿足各種社交需求,還要應付各種各樣的升學考試、考級考試,要求學生和教師對各項語法和常用詞匯達到熟練應用。還有一點,澳大利亞各科目學習難度遠不及中國,而在中國各個科目難度很深,如果教師和學生的英語水平達不到課堂有效的互動或溝通,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結果可能是英語和各個科目的學習都要受到影響。最后,沉浸式語言教育教學也因其效果的評估和考核的難度等問題得到質疑[3]。雖然沉浸式語言教育教學方式在我國大規模的實施有困難,但在我國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已經開始進行嘗試沉浸式語言教育雙語教學??傊?,我們要借鑒沉浸式語言教育教學的一部分經驗為我們的外語教學所利用,提高我國的雙語教育教學水平,更加完善我國的雙語教育政策。
參考文獻:
[1]GENESEE,F.Learning Through Two Languages: Studies of Immersion and Bilingual Education.Cambridge,MA:Newbury House,1987.
[2]KRASHEN,S.D.Immersion:Why it works and what it has taught us.Language and Society,Special Issue,No.12,Winter 1984.61-64.Cananda.
[3]MICHELE DE COURCY Policy Challenges for Bilingual and Immersion Education in Australia:Literacy and Language Choices for Users of Aboriginal Languages,Auslan and Italian.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Vol.8,No.2-3,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