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玲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其實就是師生之間的一種特殊交往,它是師生與文本之間一種相互作用的對話。蘇聯教育家凱洛夫說:"教學過程一方面包括教師的活動(教),同時也包括學生的活動(學),教和學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聯系著。"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97-01
1.激發興趣,引導參與
俄國教育家烏中斯基曾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圖,而濃郁的興趣一直被認為是學習的潤滑劑。"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我認為重要的就是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里去,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獲得成功。
每一個學生在進入課堂的時候,都是已經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和經驗的,而我們的教學就要從學生的經驗出發,要從學生已經獲得的知識和能力出發來教學。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就不需要學習,因為此時再學也只會是復習和表演。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有時總是會不自覺地假定學生不知道,或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一味地認為學生是一張白紙,教師害怕學生把新課要學的知識都說出來。有時,教師也會流于形式地問:"你知道關于某某有關的知識嗎?"但不等學生回答,就又立即斷定:"學習了這節課,你們就會知道了。"當然,這都不能真正給學生自覺自主參與的機會。
例如:學習《贈汪倫》這首詩時,教師利用導語告訴學生這是一首送別詩,然后讓學生自由讀詩,思考:詩中寫的是誰送誰?誰別誰?這樣使學生先明白送別體詩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在精讀詩歌思考:汪倫是怎樣送李白的?為什么要這樣?這樣讓學生去體會詩歌所表現的主題。即:汪倫用踏歌的方式送李白,表達了二人之間的深厚情誼。最后教師出示《送孟浩然之廣陵》和《別董大》兩首送別詩,讓學生朗讀,說說有什么收獲?此時,學生嘗試用剛才的思路去探究,發現《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是作者李白用目光送別孟浩然,而《別董大》一詩是作者高適用語言送別董大,同時還體會到詩中所表達的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可以說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教師很好地充當了引導者、組織者、點撥者的角色,引導著學生自學、自讀、自悟。
2.倡導教學中師生主體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新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教學要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和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轉變觀念,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對老師觀點進行質疑,提出自己的想法。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時候,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老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評析,多用積極的話語贊揚學生,用適當的方式糾正學生的錯誤。如老師應多用"這位學生說的很好,連老師都沒想到""太棒了"或"這個想法是不錯,不過你看……"一類的語言。這樣可以提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在學習中取得了主導權。
3.教師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閱讀是對文字進行理解,通過文字的形式接受作者情感的過程。要激起學生對閱讀的熱情,就要引發學生對文學的熱愛。教師可以在課上推薦優秀的文學作品給學生,組織學生開辦圖書角、圖書交流會的活動,教師也可以充當導演的角色,對優秀的文學作品進行改編,帶領學生進行小型舞臺劇的表演。學生的興趣有了,自助學習的良好品質也會在興趣的推動下慢慢形成。兒童階段形成的良好習慣會使學生受益終身。
4.創設情境,在身臨其境中訓練學生的語感,培養閱讀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把情感帶入教與學的活動之中,創設和諧美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我把讀的訓練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腦、眼、口、耳等器官活動,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口頭語言,從中理解、體味和欣賞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導朗讀漓江水的"靜、清、綠"這一段時,我先掛出掛圖,進行描述"漓江有許多小船在等著我們乘坐,我們乘著小船、輕輕地搖動雙漿,蕩舟漓江。"接著播放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漿》,學生在聲畫的作用下入境了。這時我輕聲問道:"你感覺到了什么?"學生齊讀:"漓江的水真靜啊!"接著我再問:"你們看到了什么?"學生再讀:"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語氣)。讓我們抬起頭,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字讀得響亮而飽滿)。最后我讓學生把三個句子連起來讀。這種讀的訓練不僅有層次,而且有質量,在身臨其境中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培養了閱讀能力。
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我在上每篇課文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如優美的散文、古詩配以樂器、圖畫。記敘文配以課本劇,說明文設制電動課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