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榮
吳淑琴:『塞外精神』鑄風采
文張榮

張家口市政協委員,河北北方學院教授、牧業工程系主任吳淑琴,堅持弘揚“不求索取、艱苦創業、務實奉獻、誠摯為民”的“塞外精神”,并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取得了顯著成績。
吳淑琴承擔的教學工作是動物科學專業和河北省重點專業——“家兔生產學”,這是一門專業課程。為了切實做到授課內容理論聯系實際,她帶領學生在兔場一待就是3個月,指導學生生產實習,為兔場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豐富了自己的實踐經驗和教學內容。她所講的“家兔生產學”課程既有專業理論知識,又聯系生產實際,既遵循教學大綱,又有獨到的創新,加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已成為牧業工程系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采用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教學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吳淑琴和課題組的其他成員一起,放棄寒暑假的休息時間,夜以繼日,終于研發成功了國內第一個家兔生產學教學課件——家兔生產學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應用于教學工作后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并在中國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等單位推廣應用。該成果2002年通過河北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并獲2003年度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張家口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出色完成教學工作的同時,吳淑琴積極開展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主研省、市課題各1項,主持學校課題4項。為了完成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項目“塞北兔耳型及被毛顏色遺傳規律研究”,她以周邊地區的農村養兔大戶和赤城縣塞北兔種兔場為試驗基地,進行了為期一年的選種、純繁和測交工作,初步了解了塞北兔表型特征的遺傳規律。在此基礎上,她查閱了大量的國內外研究資料,發現國外對一些家兔品種的血液蛋白多態性進行研究,并提出血液蛋白多態性與某些性狀存在相關關系,而國內這方面的研究很少。據此她果斷決定從生化遺傳學的角度對塞北兔耳型遺傳規律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并和助手一起采集血樣,帶到中國農業大學經低溫離心后進行電泳分型預實驗。吳淑琴克服了種種困難,歷經三個多月的日夜奮戰,終于摸索出每種蛋白質的適宜電泳條件。正式實驗開始了,共采集260只兔的血樣,每個血樣檢測10種血液蛋白,每種蛋白質設計三個重復,該項研究使塞北兔的遺傳標記從原始的表型標記深入到生化遺傳標記,填補了塞北兔在生化遺傳標記方面的空白。1999年通過河北省科技廳組織的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張家口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吳淑琴堅持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先后出版論著4部約60萬字,在《中國養兔》等學術刊物和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會上發表論文20多篇,受到同行專家的一致好評,她被專家推薦為全國畜牧類核心期刊《中國養兔》的編委、中國畜牧業協會兔業分會理事,同時吸納為世界家兔科學協會中國分會會員、河北省畜牧獸醫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