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518116)丁偉佳 陳茵 江樂文 何穆
燒傷瘢痕癌是一種燒傷后癌變,主要是指在燒傷創面愈合后形成的瘢痕組織出現癌變,這種癌變在燒傷瘢痕遺留患者中大約占有0.132%~0.178%的比例,臨床上往往采取手術對發生癌變的瘢痕組織進行切除,切除后,患者的皮膚軟組織往往會出現缺損,對患者的外形、健康均較為不利[1][2],因此,有必要對這種燒傷瘢痕癌術后出現的皮膚軟組織缺損進行積極的修復治療。本次研究選取了2011年6月~2016年1月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收治的18例燒傷瘢痕癌術后皮膚軟組織缺損患者進行研究,均進行游離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修復,通過對修復手術后的效果進行觀察,借此對游離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修復燒傷瘢痕癌術后皮膚軟組織缺損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現將研究數據整理分析完畢,特作如下報告。
1.1 基本資料 選取2011年6月~2016年1月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收治的18例燒傷瘢痕癌術后皮膚軟組織缺損患者,均具有燒傷史,創口愈合后瘢痕組織發生癌變,并進行手術治療。選取這18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4例,年齡最小的患者為36歲,年齡最大的患者為68歲,平均年齡為(52.31±14.52)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致傷11例,工業意外致傷7例;燒傷部位:頭部5例,手部4例,下肢9例;病理分型:12例低分化鱗癌,6例中分化鱗癌;瘢痕組織癌變后切除造成的皮膚缺損范圍約為10cm×8cm~15cm×12cm。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在進行修復手術前對手術方法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均簽署手術知情協議。
1.2 方法 手術前,根據患者的軟組織缺損情況,設計股前外側供區皮瓣切除范圍,采用彩超儀對受區血管吻合位置進行確定,在體表進行標記;沿著皮瓣內側緣將皮膚切開,至闊筋膜即可,采用雙極電凝進行止血,切開闊筋膜,使股直肌暴露,掀起皮瓣,將股外側肌間隙打開,對穿支血管、穿皮部位進行探查;采取順向、逆向結合的方式對穿支血管進行游離,在靠近皮瓣處應保留少許的肌肉組織,避免損傷血管;采用3-0絲線對穿支血管的細小分支進行結扎、切斷處理,使股外側神經顯露出來后,對其進行游離保護;提起血管束,對旋股外側動脈降支進行逆向游離,至股深動脈起始部即可,采用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紗條進行外敷,避免血管發生痙攣;將皮瓣切下,并離斷血管蒂,將皮瓣置于皮膚缺損處,對皮瓣和周圍皮膚進行縫合固定,依次對動脈端、靜脈端進行吻合。
附表1 治療前后的創面情況比較(±s,分)

附表1 治療前后的創面情況比較(±s,分)
時間 肉芽形態評分 疼痛評分 瘙癢評分治療前 1.25±0.47 5.21±1.12 1.54±0.62治療后 0.76±0.31 3.45±1.03 0.98±0.47 T值 3.692 4.907 3.054 P值 0.001 0.000 0.004

附表2 治療前后的皮膚感覺恢復情況比較(例)
1.3 觀察指標 手術后,觀察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對比患者治療前后的創面肉芽形態評分、疼痛評分、瘙癢評分、皮膚感覺恢復情況。
評分標準[3][4][5]:①創面疼痛程度采用VAS評分進行評估,總分為0~10分,0分表示無疼痛,10分表示疼痛劇烈,得分越高,代表疼痛越劇烈。②創面肉芽形態采用四級評分,0分代表肉芽形態正常且質地堅硬,3分表示肉芽顏色暗紅且出現糜爛、壞死,得分越高,代表創面肉芽形態越差。③瘙癢評分采用四級評分法,以0~3分表示瘙癢程度,0分表示無瘙癢,3分表示瘙癢無法耐受,得分越高,代表瘙癢越劇烈。④皮膚感覺恢復情況采用兩點感覺辨別試驗標準進行判斷,S0級表示感覺仍然缺失,S1級表示深感覺有所恢復,S2級表示部分淺痛覺、觸覺、保護性感覺有所恢復,S3表示部分淺痛覺、觸覺、保護性感覺有所恢復且皮膚無過敏現象,S4表示感覺完全恢復正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對治療前后的創面肉芽形態評分、疼痛評分、瘙癢評分、皮膚感覺恢復情況等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創面肉芽形態評分、疼痛評分、瘙癢評分進行t檢驗,表示為(±s),皮膚感覺恢復情況進行χ2檢驗,表示為例,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情況 18例患者手術后皮瓣均有效成活,手術平均時間為(215.63±37.59)min,術中出血量為150~290ml,平均出血量為(219.83±36.54)ml。
2.2 治療前后的創面情況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患者的創面肉芽形態評分、疼痛評分、瘙癢評分均明顯改善(P<0.05)。詳見附表1。
2.3 治療前后的皮膚感覺恢復情況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患者的皮膚感覺恢復情況明顯更佳(P<0.05),S4分級的病例數明顯增多(P<0.05)。詳見附表2。
燒傷后的創面在長時間的愈合后往往會形成瘢痕組織,這種瘢痕組織在愈合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反復的潰爛、愈合,容易發生癌變,導致瘢痕癌的發生[6]。臨床上治療這種由燒傷創面瘢痕組織癌變形成的瘢痕癌往往采取手術治療,通過手術對瘢痕癌化組織進行切除,從而達到去除病灶的目的,但在瘢痕癌患者手術后,由于切除了瘢痕組織,導致患者的體表皮膚及皮下軟組織出現缺損,不僅給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還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7],因此,有必要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
目前,臨床上治療燒傷瘢痕癌術后皮膚軟組織缺損的方法主要為游離皮瓣移植修復手術。由于修復時需要考慮缺損部位的皮膚質地和結構的特點,還需要考慮血管、神經分布等因素,因此,選擇股前外側穿支皮瓣進行移植是目前進行大面積皮膚軟組織缺損修復的最佳方案[8]。穿支皮瓣的修復概念起源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并逐漸成為整形修復外科發展的新方向,這種皮瓣修復方法具有解剖結構清晰、血管蒂長、可切取面積大、供區影響小的優點,逐漸成為整形外科修復手術最常用的方法[9][10]。另外,股前外側穿支皮瓣具有闊筋膜,這種闊筋膜是用于修復腦部皮膚軟組織缺損最佳的材料,可對硬腦膜進行修復,還能有效保護腦組織,且由于切取股前外側穿支皮瓣時對肌肉組織予以保留,可有效減少供區受到的影響,保護供區血管和神經,避免血管、神經受到較大的損傷,同時還能有效提高皮瓣的成活率,有利于提高皮瓣移植后的修復效果[11][12]。
本次研究為了證實游離股前外側穿支皮瓣對燒傷瘢痕癌術后患者皮膚缺損的修復效果,特對18例患者進行了修復手術,研究結果顯示,18例患者手術后皮瓣均有效成活,治療后患者的創面肉芽形態評分、疼痛評分、瘙癢評分均明顯改善(P<0.05),患者的皮膚感覺恢復情況明顯更佳(P<0.05),說明游離股前外側穿支皮瓣對燒傷瘢痕癌術后皮膚軟組織缺損患者進行修復治療,具有顯著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燒傷瘢痕術后皮膚軟組織缺損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取游離股前外側穿支皮瓣進行修復,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皮膚缺損情況,緩解創面疼痛、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