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長明
中學階段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習知識的黃金時期。尤其是初中學生,他們正處于思想幼稚期和心理叛逆期,以線性思維為主,從眾心理比較嚴重,有很強的模仿性,容易偏激,常想自己獨立、自己做主。但由于知識、閱歷、體質等方面因素的缺陷,再加上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尚未定型,所以他們往往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如果學生初中階段的教育、引導不到位,家庭關愛不夠,個人意志不堅強,自信心不足,就會產生嚴重的厭學心理。
一、初中生厭學的主要表現
(1)學習目的不明確。這部分初中生常常抱有“讀書無用論”的觀點,認為讀書越多,收入越少,待遇越低。
(2)學習態度消極。在老師和家長的壓力下,學生勉強學習,并時常伴隨著不愉快的體驗,如緊張、焦慮、恐懼、羞愧、內疚、厭惡等。談到學習就頭痛,看到作業就心煩,聽到考試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說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他們只是在外在壓力下機械、被動地學習。
(3)遠離學習活動。少數學生感到只有離開學習才能達到心理平衡,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學習活動中。有的學生不愿做作業,不認真聽課,經常違反課堂紀律,時常遲到、早退、曠課、逃學,有的干脆棄學出走,或者輟學外出打工。對老師、家長提出的學習要求,經常故意抵觸、對立。
二、初中生厭學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背景。①家長的教育觀念偏頗,認為學校教育是萬能的,習慣不好、成績差都是老師的責任。②家教方法簡單粗暴。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對待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采取的教育方式易走極端,或過于嚴厲要求,或放任不管。家教方法簡單粗暴,積極評價少,消極評價多,或強迫孩子學習,或因學習上的問題打罵孩子,或只管物質供給,不管感情投入。③家庭環境不好。有些家庭不和,父母離異,有些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作為“留守兒童”寄居在爺爺奶奶處或外公外婆家。有些家長生活習慣差,經常酗酒、抽煙、在家玩賭,說話處事不檢點,在孩子學習時看電視、說笑話制造噪音等。
(2)社會文化背景。當下社會上一些低俗文化的傳播對初中生的影響非常大,他們年齡相對小,好奇心強,易接受新事物,易受外界影響,缺乏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因此,對社會上流行的、時髦的表層文化思想和行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當他們追求這些東西時,注意力當然就不會放在學習上了。
(3)學校教育背景。受管理體制和師資隊伍素質的影響,多數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學生升學競爭激烈,學習壓力大,心理負擔重。一些教師教學水平低,不研究學生,不研究教材,不研究教法、學法,他們把教育僅僅當作一種謀生的職業,而沒有當作永恒的事業去追求,教學效率低,情感交流不到位,導致學生逆反心理嚴重,產生厭學情緒。
(4)自我心理背景。從學生自身來看,個性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意志力薄弱、興趣廣泛而不專一、注意穩定性差、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內在學習動力等。還有一些學生自我認識偏差,遭到失敗或者老師的冷嘲熱諷、輕視,家長打罵,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一事無成,沒希望,于是自暴自棄,放棄了對學習的追求和熱情。
三、防治初中生厭學的對策和建議
(1)激發學習動機。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到愛與被關注、被需要,認為學習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知學、好學、樂學,才能喚起內心的覺醒,使學習由被動轉化為主動。同時,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找到自信,獲取成功的體驗,在循序漸進中找回迷失的自我。
(2)家庭的有效配合。家長的期望值不宜過高,要正確對待孩子的成績,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多談心,多溝通,忌簡單、粗暴,動輒責罵,甚至動手打孩子。尤其是中學生,用暴力、嘮叨、批評的方式,只能加重孩子的心理陰影,甚至導致其自暴自棄。家長要自覺做好表率,與孩子經常交心談心,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幫助孩子走出思想的低谷。孩子良好的習慣是在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良好的父母教育方式下逐漸形成的,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作為家長,首先要從自身尋找原因,多問幾個為什么。
(3)科學的學習方法指導。孩子都想學好,但多數都缺乏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當成績差或學習上出現退步、下滑時,找不到出路。有些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效果仍不明顯,有些干脆放棄。因此,正確而恰當的學法指導至關重要。老師要積極引導,家長要主動幫助,學生要正確面對,積極尋找他人幫助和指點,找準癥結,尋求解決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提高效率,迎頭趕上。
(4)學會勞逸結合。學習是一項繁重的腦力勞動。尤其是進入中學階段,隨著課業負擔的加重,學生更應學會放松,多參加一些積極的課外活動,走出封閉的圈子。有了好心情,才有好頭腦,有了好精力,才有好效果。這樣,學起來輕松、愉快,自信心上去了,越學越有勁,越學越愛學,不愁成績上不去。
(作者單位:甘肅省寧縣坳馬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