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順
摘 要: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了普通高中語文教學的“三大能力(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和“三維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語文教學定下了基調。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語文課程目標,要求廣大語文教師必須注重信息技術的運用,整合語文課堂教學內容,以開闊學生視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實踐也進一步證明,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教學能更好地實現高中語文教學的整合,提高語文教學效益。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語文教學;資源整合
新課程改革實施之后,高中語文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必修1—必修5)和選修課程,形成一個全新又科學的高中語文教材體系。必修與選修課程的配合運用,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進一步拓展延伸了學習能力的提升空間,為學生在國家共同基礎要求(必修課)的前提下,提供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繼承發揚傳統人文精神的平臺,促進了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選修課)。這對高中語文教師而言,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挑戰。新課改不僅要求高中學校改善辦學條件,而且要求高中教師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觀念,不斷加強學習,努力掌握最新的教育資訊,極力把握當下教育的發展潮流,以適應教育新常態。特別是“十三五”規劃之中,國家進一步提出了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時代主題,對語文教育也提出了更高、更遠的目標要求。“慕課”“微課”等新興類型課堂形式通過網絡迅速傳播,為學生快捷獲取語文知識、掌握語文技能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途徑。在基礎教育不斷深化改革的背景之下,高中語文教師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已勢在必行。特別是在單元教學和選修課教學中更是如此。
一、整合的五大優勢
(1)情境優美,寓教于樂。信息技術把聲音、圖片、動畫整合為三位一體,教學過程中既能通過設置優美的聲音情境來吸引學生,展示音樂的美妙,又可以利用動畫寓教于樂,還可以通過展示與課堂相關的圖片,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這種和諧互動的效果是傳統課堂無法達到的。
(2)操作便捷,形象生動。在信息技術運用中,PPT課件是運用得最多的教學形式。PPT課件制作簡單,單張之間還可以通過一定的鏈接形式互相轉換,這比單獨抄在黑板上來得快捷。特別在講解文言文時,整段的講解、整句的翻譯、重點詞語的提示都可以靈活地轉換,解決難題易如反掌。
(3)容量非凡,效能明顯。信息技術便于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能。特別在上作文課時,信息技術呈現比空講教材上的大道理要來得直觀、來得真切,也來得有效。
(4)資源共享,合作共贏。通過集體備課制度的“頭腦風暴”集思廣益,達成教學資源共享的目的,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有效整合語文教學資源,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5)挖掘潛力,激發創造。“一名好的輔導教師必須是靈活、善于觀察的,對學生的認識方式及學生對資料的理解或不理解是極其敏感的。”信息技術可讓語文教師成為更好的“輔導者”,特別是QQ學習群、微信群和博客的運用,及時地對學生的學業進行監測和指導,更有針對性地開發學生潛力,激發學生創造力。
信息技術的運用對語文課堂教學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二、信息技術手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卻存在不少誤區
(1)花樣翻新但效率不高。從幻燈片到投影儀再到多媒體交互教學,信息術日新月異。但信息技術畢竟只是一種工具,僅靠工具并不能提高教學效率,真正實現高效課堂的目標。有的教師過分依賴信息技術,只為“上課”而上課,不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沒有深入研究教材、考綱,只從相應的教學網站下載現成的課件,不修改、不辨別,一味照搬照抄,重點沒有突出,難點沒有突破,如何體現“高效”的含義?
(2)過于泛濫,舍本逐末。信息技術的介入,特別是交互式網絡教學手段的運用,確實可以活躍課堂,方便師生溝通交流,提高學習效率。但有些教師沒有仔細分辨教學內容是否適合運用信息技術,逢課必用,還美其名曰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殊不知過多過地運用信息手段會起反作用。因為它只是一種技術手段,并不能代替教師對學生的研究、對教材的探究、對大綱的準確把握。加上網絡中傳播的課件或教學視頻一般是名校名師的示范課,它們只是適合于一些基礎較好的學校或者是班級,不能照搬照抄。以手段來代替方法,以技術來代替思維,此乃舍本逐末。
(3)內容密集,師生互動困難。運用信息技術,教師會千方百計地設計一些動畫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集中許多內容以期講練一氣呵成。但學生也許會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課件的圖片或音樂里,而忽略了對知識的吸收;另外,課堂需要容量,但學生也因內容過多無法快速地理解而留不下深刻的印象。這就形成了講與聽不對稱的局面——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談何互動,哪來探究?
(4)手段單一,沒有完全整合網絡教學資源。現行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對信息手段的運用多停留在課堂多媒體運用之上,而很少整合網絡資源,比如QQ、微信、博客、校園網研修平臺等網絡學習資源,沒有綜合有效地利用這些平臺進行教學和輔導,手段非常單一。
盡管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運用過程中存在著不少問題,但在社會發展的洪流之下,信息技術手段因其便捷獲取信息、交互探究知識、跨科目整合、提升能力的優點,越來越受教育者的重視,成為了當下教學者須面對和掌握的動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揚長避短、化利去弊,將信息技術手段化為高效課堂的利器?
三、如何實現語文教學的整合
(1)有效整合多種教學輔助手段,提高教學效益。在實際教學中,將錄音機、幻燈機、投影儀、掛圖、實物教具等的優勢互補整合,可以大幅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如在教學《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第一單元)時,我從互聯網上下載一些古代詩人生活的影視片段,再加上現代農村和都市生活片段,將這些特定環境下人們各自的生活片段展示給學生,并配以背景音樂和朗讀錄音,帶領學生步入情境,去體會那種由意象營造的意境,再由意境傳達出的情感,效果十分明顯。以背景圖片和文字解說為誘因,逐步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的理想情趣,進而把握作品的內容和主旨,詩歌鑒賞就變得條理分明、易于把握,而這是使用其他教學輔助手段無法達到的教學效益。
(2)有效整合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提升課堂內涵。在教學中,有些教學內容用傳統的講授是很難完成預期目的的,而信息技術的運用則可輕易地解決這些難題。如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時,里面有許多對人物和環境的描繪,雖然比較精彩,但由于時代的隔閡和文化環境的變化,學生對其中的多數詞語是難以理解的,無法憑借想象體味其中的奧妙。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將相關影視片段播放出來,并將相關特寫鏡頭定格,同時配以朗讀錄音,加上學生閱讀和對重點段落的品讀,兩相比較,學生既得到了一次傳統文化的熏陶,也掌握了人物性格特點和描寫人物的方法,進而理解了在賈府奢華的背景下林黛玉小心翼翼的深層原因。
(3)有效整合直觀認識與形象思維,提升課堂品位。有人認為信息技術太過于客觀,缺乏形象性,不能引起豐富的想象,是直觀有余而形象不足。我卻認為這個評價有失公允而不夠科學。恰好相反,信息技術使直觀與形象兩者得到互助式整合。如教學中適當提供生活的影視片段,其教學輔助作用是傳統教學中語言描述難以達到。在教授《再別康橋》時,我就給學生播放了一個生活片段——母親邊唱兒歌邊哄嬰兒入睡,一個影視片段——《我親愛的祖國》中的太平洋(上)的部分內容,并配上《夢幻曲》作背景音樂,再加上朗讀錄音。沉浸在此優美的意境中,學生對詩意美、人情美、藝術美的理解就不再僅停留在理論中和口頭上,而是直觀形象地理解了諸多意象,如“新娘”“彩虹”“青荇”“榆蔭”“別離的笙簫”等,理解了詩歌曲折回環的旋律之美。
(4)有效整合個性教育內容,提高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是推動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動力。”教育心理學認為,聲情并茂、音畫組合的信息要比單一的信息給人的刺激強,在大腦中保留的時間更長。信息技術教學以個性化的聲音、圖像、色彩、文字等內容為載體呈現出個性化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熏陶感染,激發思維,引領探究,從更廣闊的范圍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達到“取法課內,功在課外”的目的。
(5)有效整合多種學習平臺,增進師生交流。信息技術可以有效整合多種學習平臺,如QQ學習群、微信群、博客群、校園網班級交互平臺等,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平臺改變傳統的單一傳授知識的方式,將教學內容和研討內容展示在這些平臺之上,讓學生主動探究、互動研討、爭鳴討論,以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和最好的答案。教師則是一個組織者,適時對各組學生的討論和探究結果進行評價、點撥、引導,從而激發新一輪的探究和討論,逐步解決問題。如在指導新材料作文的寫作中,我將“當堂演練”的材料展示在了QQ空間中,要求學生登錄班級QQ群,利用課余時間探究立意的方向。作文材料:一個剛上車的小男孩請公交司機等一等他媽媽,過了一分鐘,孩子媽媽還沒到,車上乘客開始埋怨,說母子倆耽誤了大家時間。這時,那位腿有殘疾的母親一瘸一拐地上了車,所有人都沉默了。
學生討論十分熱烈,班級QQ群頓時活躍了起來,有的從小男孩的角度討論,認為小男孩敢于面對乘客的抱怨是因為心中有愛,是真正的孝;有的從乘客的角度立意,認為乘客沒有弄清真相,胡亂抱怨是不道德的行為;有的從司機的角度立意,認為司機尊重乘客,有職業道德;有的則從整體角度立意,認為寬容理解才是最好的主題……空間成了討論的場地,正方反方針鋒相對,各不相讓,還找出不同的理由來陳述自己的觀點,仿佛成了一場辯論會。我則適時點撥點評,對學生的思維方向給予肯定或提示,引導學生朝合理的方向思考。最終在課堂上,各小組在提交自己意見時,都對自己的審題理由陳述得十分充分,有些地方甚至連教師都難以思考到位。實踐證明,這種交流遠比課堂自由和有效。
信息技術整合了多種資源,展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也代表了高中語文教學的前進方向,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我相信在廣大高中語文教師努力探索之下,整合多種網絡教學平臺的信息技術這顆珍珠在語文教學園地中會更加璀璨奪目!
參考文獻:
[1]郭 戈.李廉方語文教育論著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
[2]祝智庭,鐘志賢.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多元智能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湖南省江永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