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果
摘 要:語文是實施素質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礎學科。語文教學是一種知識和能力的建構。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教育對一個人的意志、品質、情感以至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的形成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大力提倡創新教育。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
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原始的樸素性、瞬間性、朦朧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學生思維發展規律,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全面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筆者結合教學經驗談幾點自己的看法,以供參考。
一、營造民主寬松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求異思維
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是勤于動腦、善于思考的表現。然而在閱讀教學中不少學生總是等待老師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對教師和書本的盲目崇拜。“老師是萬能的”“課本是絕對正確的”等傳統觀念導致學生不敢否定,而是全盤吸收。第二,教師過于威嚴,學生一見老師就拘謹、緊張,甚至畏懼得連說話都結巴。第三,教師對學生“偏心”,部分成績較差的學生形成自卑心理,這也抑制了學生思維的活躍,鉗制了創造才能的發揮,磨損了個性的發展。
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努力創設寬松、民主的氛圍,把教學活動變成活躍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創造的過程,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做,否則往往會抑制甚至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好奇、質疑本是兒童的天性,許多偉大的科學發現或發明都來自科學家的“突發奇想”和“異想天開”。因此教師不要對“愛鉆牛角尖”的學生訓斥、嘲笑,不要對他們提出的“離奇古怪”的問題不予理睬,相反應當加倍關注那些學生。
二、給孩子更多自由,培養自主意識
為了應付考試,以往的語文教育往往只求對課文講深講透,根本不給學生自己吸取、內化的時間和過程。教師管理著兒童的一切,使他們失去了獨立思考、自我管理的能力。語文教學要給孩子更多自由,培養他們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世界的能力,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自我激勵精神和自我指導能力,使他們更具有自主意識。
要培養有自主意識的兒童,首先要敢于放手讓他們“自己走”。比如讓他們通過自學討論,自己尋找答案,而不是把答案告訴他們,給他們更多的發言權和自決權;讓他們學會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其次要教會他們如何確定和有計劃地實現自己的目標,學習正確認識自我和合理分配時間。最后還要指導他們公正地衡量自己努力的成果,能正視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客觀地評價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的獨立自主、有創造性的一代新人。
三、創設語文學習情境,調動學生想象力
所謂創設語文學習情境,就是在教學時創設一個與課文情境和諧的環境、氣氛,使學生很快進入課文,在課文所創造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遨游。有了情境,才能使學生開啟思維之窗,調動和發揚學生的想象力。
例如,我在教學《我家住在大海邊》的第二段時,制作了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看到幾個孩子躺在金黃色的海灘上,海浪一個接一個地沖向他們腳邊,聽到海浪沖上來的聲音和海鷗的叫聲。當學生們親眼看到動態的畫面和聽到真切的聲音,仿佛真的來到了海邊。這時我就問:“大海美嗎?”學生們馬上興致高昂地舉起了手,說:“實在太美了,海灘上的沙子又松又軟,我們躺在上面很舒服,海浪一陣沖上來了,馬上又退下去了,又一陣沖上來,又退下去……發出嘩嘩聲,像歌唱家在唱歌一樣。”說得多好呀!正是我為學生創設了與課文情境和諧的環境、氣氛,讓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也奠定了創造的基礎。
四、深挖教材,培養創新精神
教材是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的主要信息媒體。深挖教材是課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前提。 例如:教學《白楊》這課時,我精心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白楊的形象—特點—象征意義,讓學生自由討論,教師再適時點撥、引導、分析、歸納、總結全文,從而增強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創新意識,培養自學能力,從而達到學習目的。
創新教育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學體系,因此,提倡全體教師要把它作為基礎教育訓練的重點,從小抓起,從小培養,使學生輕松自如地掌握語文知識,深刻地領會語文藝術性。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太仆寺旗第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