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慧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4.108
摘 要:根據國務院、教育部和陜西省關于轉型發展相關文件精神以及我院“十三五規劃”的要求,我院體育部為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實現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五個領域的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對體育課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該文通過對體育部課程改革的原因、體育部教學模式的現狀進行研究分析,得出相關結論。
關鍵詞:課程改革 現狀分析 教學模式 體育課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2(a)-0108-02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和《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深化體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以實現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五個領域的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體現“學生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結合我院現有的體育師資和場地設施條件,倡導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針對學生不同的運動基礎與對體育項目興趣愛好,采用更加靈活的教學模式,積極推動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課余體育鍛煉的“課內外一體化進程”,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我院體育部對體育課程做出了一系列改革。
1 我院進行體育課程改革的原因
根據教育部關于大學生體質測試工作的相關,國家普通高等院校應于當年9~11月完成測試并上報測試數據。我院體育部為完成該項工作,每年9~11月教學工作基本圍繞體質測試這項工作開展;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是教育部規定完成的工作,測試達標率、優秀率是衡量一所高校學生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按照要求學校連續3年體制測試達標率下降,將會影響學校的辦學資格,因此,體質測試的達標工作非常重要。由于新生才入校,對于我院的體育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環境還不熟悉,需要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如開學初即開展體育選項課或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會使學生感到陌生,難以適應,將會影響教學效果。基于以上各種原因,體育部對以往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內容如下:大一第一學期圍繞體質測試安排教學工作,將教學內容設置為體測項目進行練習,在完成大學生體質測試工作的基礎上,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各項身體素質,從而達到提高體制測試達標率的目的。大一第二學期,鞏固體適能項目,加深學生對我院體育課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體育俱樂部模式的認識和了解;大二第一學期學習體育俱樂部專項課、第二學期加深掌握體育俱樂部專項課。
2 我院體育部教學模式現狀分析
2.1 體適能課程的教學模式現狀分析
運動體適能主要包括速度、反應、爆發力、協調性和靈敏性等人體的基本運動素質,是人們完成各項體育活動的運動基礎。根據現如今大學生身體素質逐漸下滑的趨勢,我院體育部教學改革把體適能課程作為大一新生的體育課進行教學和練習。該學年第一學期,大一新生體育課的課程設置就是圍繞大學生體質測試的項目進行學習和練習,該學期主要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柔韌和耐力素質,為了更好地完成這兩項目標,體育部部長專門請名校專家來給體育部的專職教師進行講座并對教師的上課方式、上課內容進行指導。其次,讓經驗豐富的專項老師制定合理的教學大綱,綜合各專項教師的專業特長和優勢,制定合理有效的熱身操,使得體適能課程的準備部分更加豐富多彩,更能得到眾多學生的喜愛,從而更容易達到該次課的教學目標。豐富多彩的準備活動,提高了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積極性,愉悅學生的身心,使他們更加熱愛這門課程,減少了學生對體適能課程的排斥感。由于我院女生人數占大多數,該學期的教學任務有耐力性訓練,長跑是必不可少的訓練項目,該部門的教師多數采用走跑相結合、變速跑等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一方面能夠達到耐力訓練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夠降低學生的抵觸心理。該學期的考核方式是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30%,期末占總成績的70%,期末考試內容是:女子1 600 m,及格成績是10分40秒、優秀成績8分10秒、滿分是7分20秒;男子2 400 m,及格成績是13分、優秀成績是10分30秒、滿分9分40秒。期末成績的分析,能達到優秀的學生占5%~12%、達到良好的學生占40%~70%、能達到及格的學生占10%~15%,只有3%左右的學生不合格。通過期末考試的效果與學生開學身體素質進行對比,明顯地發現學生的身體素質有提高,充分說明此次大一學生體育課課程改革的近期目標能夠完成和實現,此次改革是成功的,長遠的效果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和完善。
2.2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現狀分析
2.2.1 我院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依據
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是近幾年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下出現的一種新型組織形式。是以自發為性質,以增強人的身體素質和促進人與人之間相互協作為目的的持續性體育活動的社團組織。體育管理部門對體育俱樂部做出如下定義:體育俱樂部是指由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利用非政府財政撥款舉辦的,以開展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基層體育組織。目前來看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主要分為:課外體育俱樂部、課內體育俱樂部和課內外結合的體育俱樂部三種模式。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符合高校體育的特點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高校體育俱樂部充分體現了參與者的自愿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培養學生興趣,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樹立終身體育觀,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新生在我院經過一年的健康體適能與運動體適能的教學,第二年學生已具備選擇體育俱樂部的各項條件,包括:身體素質條件、體育項目的認知,開展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時機已成熟。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我院以往選項課模式的教學就已經接近俱樂部模式課內俱樂部的模式。
2.2.2 我院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現狀分析
(1)課外俱樂部模式的現狀。
由于西安翻譯學院學院建校歷史文化的影響,我院各種社團層出不窮,其中與體育相關的社團有輪滑社團、街舞社團、跆拳道社團,這些社團都是學生自發組織管理的,并在校內外的比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隨著我院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改革,俱樂部課程采取“一課一活動”模式,各個院系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時間選擇自己的活動項目。在該學期的俱樂部課程中,該部門制定了籃球、 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健美操與體育舞蹈、女子形體與瑜伽、男子舉重與健身健美、武術、武術養生、跆拳道與散打、田徑競技與跑酷、定向越野與登山、輪滑與山地自行車15個俱樂部項目,其中籃球、足球、羽毛球、跆拳道與散打等幾個俱樂部取得了良好效果。
(2)課內俱樂部模式的現狀。
課內俱樂部模式以教學為主,與我院以往選項課的教學模式相差不大,有相對專業的專職教師,學生選課的積極性也非常高,與以前上課不同的是,給予學生更多更大的自主空間,學生是主體,教師起指導和引導的作用,是相對成熟的教學模式。
(3)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俱樂部模式的現狀。
在我院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俱樂部模式,大多是體現著校內與校外比賽上,在上述的15個俱樂部中,幾乎每個俱樂部都有參見比賽的機會,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種俱樂部收到多重限制,如賽前,參加比賽的學生才有機會持續性參加俱樂部的活動,這也是該俱樂部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3 我院體育課課程改革的不足
由于在改革的初期和學校個體的特殊性,體育課的課程改革是在摸索中前進,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許多不足,這些不足包括體適能課理論體系結構不完善、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組織管理、體育俱樂部教學的場地和器材不足問題、課內外相結合體育俱樂部的活動時間等,這些問題和不足需要一步一步地去完善和改進,以便于學校更好地發展,為學校的轉型和改革盡一份力。
參考文獻
[1] 劉志敏.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4):505-507.
[2] 王國飛.普通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J].邢臺學院學報,2013(6):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