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婷,駱 峻,丁彩華,朱曉艷,呂廣梅
(江蘇建康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1800)
高職護理專業病原生物學與基礎護理學實訓課程對接的創新研究
——以“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章節為例
許婷,駱峻,丁彩華,朱曉艷,呂廣梅*
(江蘇建康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1800)
護理專業;病原生物學;基礎護理學;實訓課程
三年制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具有現代護理理念、良好的護理職業道德和人文關懷精神,掌握護理專業必需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護理學等專業知識,具備護理專業技能,能對患者按護理程序實施優質護理的高端技能型護理專門人才。不斷地對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進行優化,并不斷創新,打破固有的模式,改進教學方法。為實現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基于崗位職業能力要求,構建以就業為導向、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課程體系(課程模塊)。
病原生物學與醫學檢驗、臨床醫學、護理學等專業聯系密切,是一門醫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基礎護理學則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在實訓過程中,帶教教師會手把手地教學生如何規范操作,卻無法讓學生認識到理論依據,因此,操作只是流于形式,無菌觀念的養成較困難。基于以上思考,我院教師嘗試一種混合式的創新教學模式,將病原生物學與基礎護理學的部分相關實訓內容進行整合,實現知識點的對接。
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模塊包括基本素質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技能模塊、專業拓展模塊、綜合實訓模塊[1]。基礎護理學屬于專業技能模塊,病原生物學屬于專業基礎模塊。目前高職護理專業病原生物學的主要實訓內容包括:(1)培養基的制備;(2)細菌的接種與培養;(3)細菌的基本鑒定方法;(4)細菌的分布;(5)消毒滅菌(高壓蒸汽滅菌)。病原生物學對于護理專業而言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課,它可以培養學生的無菌觀念和無菌操作習慣,對學生今后成為一名合格的護理人員至關重要。
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對護理專業學生基本素質的養成,護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意義重大。該課程中,護理職業防護與意義,醫院感染的形成與預防控制,交叉感染,清潔、消毒、滅菌的概念與方法,無菌技術,隔離技術,輔料加工,標本采集等內容均是基礎護理學中非常基礎并十分重要的學習內容,同時也與病原生物學講述內容密切相關。按學院人才培養方案,目前基礎護理學實訓內容中與病原生物學有關的主要實訓內容包括:(1)清潔;(2)消毒(酒精、碘伏等皮膚消毒、紫外線消毒);(3)衛生洗手;(4)滅菌技術(高壓蒸汽滅菌、手術包的滅菌);(5)隔離技術(隔離衣);(6)敷料加工(打包、拆包);(7)手術室。這些實訓項目均具備與病原生物學實訓內容對接的可能性。
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在了解和掌握基礎護理學相關操作規范的同時,理解并掌握病原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將病原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訓教學內容與基礎護理學等專業課程的相關內容對接,構建相互融通的教學體系。
基于以上考慮,我們試圖嘗試采用一種混合式的創新教學模式。將病原生物學實訓內容與基礎護理學的部分相關實訓內容進行整合,將兩門課程實訓內容進行分解和梳理,將知識點進行對接,構建一個連貫而完整的新體系。從病原生物學實訓的角度,最大限度地體現為護理專業課程打基礎的教學目標,彰顯護理專業基礎課程的特色;從基礎護理學實訓的角度,使操作的規范要求更有依據和說服力,給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提高學習效果。具體的實訓項目對接見圖1,課程具體安排見表1。

圖1 病原生物學與基礎護理學實訓項目對接

表1 課程具體安排
2014—2015學年第二學期在本學院2014級高職護理專業16個平行班中隨機抽取1個班級(53人)作為項目實驗班,按以上思路和方法進行實踐,并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學生對本次創新教學模式的主觀感受。全程邀請本院3名正高級教學專家隨堂聽課,并了解他們對本次實訓教學創新模式的主觀感受。以下為實驗班學生評價的結果分析(見表2),專家意見主要在討論部分展開。
從表2的結果可以看出,94.34%的實驗班學生對這種實訓教學創新模式滿意或非常滿意;92.45%的學生認為這樣的改變有益于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相關學習內容;96.23%的學生希望這樣的教學方法推廣到其他實訓項目中去。總體來說,參與本次實訓教學模式創新的學生的認可度是非常高的。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是專業建設的重點,也是難點,主要包括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在傳統的教學體系中,高職護理的學習過程往往是先上基礎課,再上專業課。以本研究為例,病原生物學的教師站在本課程的角度進行講解,實訓教學過程中一般只就本課程開展一些常規的培養基制備、細菌鑒定等教學活動,較難體現出護理專業的教學特色。而基礎護理學的教師在實訓教學過程中手把手教學生如何規范操作,而至于為什么這么做以及如果不這么做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講解得過于空泛,很難給學生留下一個直觀的印象。如怎么清潔消毒、手怎么洗、無菌包怎么打開、隔離衣怎么穿等。教師往往只能通過充分解釋、反復強調來加深學生記憶,卻無法讓學生得到切切實實的感官體驗,或進行充分的差異化比較。因此,操作往往流于形式,無菌觀念的養成較困難,不利于專業素養的提高。
本次創新通過實驗現象和結果來幫助學生理解理論課的內容,培養了學生的無菌意識和無菌操作觀念,對無菌技術、隔離技術等具體操作的規范性訓練以及學生在實訓時的態度與效果都會有正面的影響作用。
同時,通過這樣的創新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學生在未洗手、衛生洗手及化學消毒后分別采樣、接種并進行培養,對培養的結果進行觀察(肉眼看菌落、顯微鏡下微生物形態),學生在親眼觀察自己手上采樣、培養出的結果后,思想上會有怎樣的變化?基礎護理學教師再次強調無菌觀念、解釋消毒及滅菌的概念和方法、學習無菌技術及隔離技術后學生會有怎樣的反應。
綜上所述,這次教學模式的創新是一次有一定突破性的嘗試,其關鍵在于打破了原有的課程體系,突破了課際邊界,改變了原有分層分課教學的模式。以護理專業高職教育為例,除了病原生物學的相關知識點可以和護理專業無菌操作等形成知識鏈條以外,其他課程如藥理學、生理學、病理學的知識點也可能形成知識鏈條。

表2 實驗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n(%)]
[1]侯鵬高.高職高專護理模塊型教學探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21):2970-2971.
(*通訊作者:呂廣梅)
G526.5
B
1671-1246(2016)18-0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