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國?

摘 要:書籍裝幀自古有之,而且隨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書籍裝幀的觀念也在不斷發展,到了現代,書籍裝幀事業發展時期相對繁榮。書籍的裝幀設計風格和走向漸漸趨向于從情韻美、趨向于內在美和形式美,并注意到書籍傳遞的廣告信息來陶冶情操,以增強裝幀設計的內涵。針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書籍裝幀設計與其結合,對書籍裝幀進行設計,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從裝飾圖片,文字,或者版式、扉頁等都更多的趨向于欣賞理念和更深層的含義。
關鍵詞:現代書籍裝幀;書籍;中國民間傳統元素;剪紙;封面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9-0126-02
書籍形態自古有之,書籍的出現,加快了人類文化的傳播。放眼望去,中外與古今,書籍的樣式有很多,古代有中國的線裝書,西方的羊皮書,蘇美爾的石板書[1]。南宋的文學家陶淵明也曾說過“書若其人,面甚為重”,對書籍造型包裝的重視是自古有之[1]。
書籍裝幀是書籍在形成過程中的裝飾設計,不僅是對其內容的研究編排,而且還有對外部的設計,是材料和工藝的結合,主觀思想和藝術理念的滲透。以前,人們對與書籍的裝幀的設計很少會有一些設計的理念,不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書籍的裝幀技術也有了進步。特別是近代以來西方印刷術的流入,我國的裝訂工藝技術上升了一個平臺,出現了具有現代書籍裝幀意義的精裝本和平裝本,特別是在對傳統的裝幀概念、形態和結構上亦有了大的突破和創新?,F代書籍裝幀,突破了以往只注重于內容、文字、排版和圖像的研究,色彩、封皮、封面、封底、版權頁、腰封、目錄、函套等課題開辟了現代書籍裝幀新的研究方向。
書籍裝幀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文化的思想的交流,因此現代書籍裝幀的設計更加注重于文化精神的賦予。在我們中國的民間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世代的智慧的結晶,是中國上下古今文明的象征,有著特別強的民族特色意義,應該被繼承與發展。
一、書籍裝幀
1.書籍裝幀的發展。新世紀以前,國內包括很多設計師對書裝的認識一直停留在書的封面設計等表象層面,直到21世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外書裝的引入,大眾對書籍裝幀才有了新的認識。書籍裝幀的內涵日漸豐富,除了書的封面扉頁設計、版式編排、插圖設計等,還包括書的印刷裝訂等一整套流程,而且更加注重體現書本身的文化內涵。
新世紀以來,我國的書籍設計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設計素養很高的書籍設計師。從書籍形態、開本的選擇,到紙張材料、裝飾材料的改進與多樣性,中國的書籍設計有了很大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慢慢有了自己民族的風格,設計中更加注重書思想性和文化內涵,書籍人文氣息。
2.書籍裝幀的設計形態。中國古代書籍經歷了很多演變,但不管是哪一種形式,都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而出現。書籍裝幀最原始的形態是對竹簡的串聯,將竹簡穿孔一片一片串聯在一起,開始于周代[2]。之后出現的書籍形態是卷軸裝,在漢代出現,材質上一般使用帛或紙。卷軸裝的出現要比簡冊裝方便的多,更利于反復打開翻看。在卷軸裝之后出現的是旋風裝,旋風裝是在一幅長卷上按照順序依次粘貼大小相同的紙張,呈現旋風的形態[2]。幾乎同時出現的還有經折裝,經折裝是一正一反的規律,像折子一樣,經折裝在閱讀的時候比較方便,使書籍設計在形態方面有了很大提升。蝴蝶裝就像蝴蝶一樣形態優美。盛行于宋代。包背裝出現在元代時期,在明代的時候廣泛流傳,包背裝已經接近現代的書籍。線裝書在明清的時候被廣泛使用,我們對線裝書較為了解,在影視作品中也經常見到。只是線裝書在裝訂的時候需要打孔用線穿訂起來。
當今社會,平裝書較為常見,是最為普通的一種形態,就是在書的外面加以書皮。精裝書的結構更為講究,在外面加包封,用各種印刷方式加以裝飾,凸印、平印或是添加燙金字體等方式?,F如今,圖書市場競爭非常大,人們對書籍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求不斷增大,書籍裝幀設計也在不斷進步,越來越多元化。許多作品在形態方面突破了原有的長方形模式,運用其他的表現形式來體現。
3.書籍裝幀的設計原則。對書,尤其是有思想的書,總是要心存敬畏的。在書籍裝幀中,首先要必須能夠合理恰當地反映出書籍的內容、特點既創新點和編寫理念意義。不僅要符合不同階段不同領域讀者的標準,還要考慮大多數人們的審美欣賞需求,其次也需要體現出一定的民族氣息和時代特征,并在唯美的基礎上加以商業氣息。視覺的傳遞是最基本的原則,作為傳遞思想的語言,文字圖形必須要設計清晰準確,讓人一目了然。因此,圖文的結合也是很重要的,書籍的目的是讓人們閱讀,文字是保持閱讀的通透,那么適當的圖片是為了加強信息傳遞效果,從而輔助人們閱讀和理解。
二、書籍裝幀封面的設計
1.封面的設計要素。封面是書籍裝幀設計中書籍的門面,并且傳遞出來作者的一些內心的關于書籍的設計的理念和一些設計的主題。而且如果說想要在大片的書海中顯示出來,受到大家的關注,書籍的封面就是起了一個推銷和宣傳的作用,那么它的形象就直接得影響了人們的關注和購買的欲望。在好的封面設計中,內容的安排僅僅有條,并且主次分明,簡而不空,繁而不亂。特別是在色彩的搭配上、文字與圖形的結合上、甚至印刷上都有很深的研究。
在文化類型的書籍的裝幀的設計中,能用一些文化元素,比如剪紙的一些元素來作為書的封面的主要圖形的原型,文字的字體的排列和結合上也簡單大方;整體的色彩的純度和明度也會相對的比較低,這樣就會在視覺上顯得沉穩、莊重,從而反映出深厚濃郁的民族民間特色。在畫冊的設計裝幀中,以圖片為主,簡介的文字注釋做簡單介紹。
在書籍的封面的設計當中,圖、色和文是它的設計的三要素。在設計工作中,要合理的結合書的內容、性質、編寫用途和讀書對象,從而體現出書籍的意義內涵,但并不是所有的封面設計都會兼顧,會側重于某一方面。例如有的封面設計以文字為主體,這種情況就要注意以字體為主體合理安排與封面大小、圖片和色彩的統一搭配,既不能讓讀者覺得孤立又不能給讀者感覺繁縟,只一味的傳遞信息。沒有讀者就沒有書籍,因此還需要深入研究字體的大小、字體等方面。既要準確精簡的傳達信息,還應達到一種是覺得享受。
摘 要:自助出版是一種新興的出版方式,是對傳統出版模式的突破,其發展趨勢如火如荼。在自助出版條件下,傳統編輯面臨著職業困境,其職責受到挑戰,不斷地被弱化或忽視,與此對應的編輯職業價值也被低估。出版業的迅猛發展是大勢所趨,自助出版也是順應這一趨勢而產生。編輯在面對這一趨勢時,忌固步自封、被動堅守,而要積極求變、順勢而為,主動適應自助出版發展需求,在思想觀念和業務能力兩方面努力提升自己。國家相關部門要盡快出臺相關政策,保障自助出版健康發展。出版機構也要主動參與,在自助出版流程中尋求自身的職責機會。
關鍵詞:自助出版;職業困境;價值重塑
中圖分類號G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9-0124-02
當前在全媒體時代,自助出版作為一種新興的出版形式,受到普遍關注,也得到了迅速發展。自助出版是指作者或資源組織者利用各種資源,在法定范圍內和市場效益的原則下,自行編輯、印刷、發行、出版圖書[1]。
自助出版以其進入門檻低,大眾參與度高,出版周期短,出版成本低等特點,向普通大眾廣開方便大門,使眾多有作家夢想的普通人得以夢圓。目前,在歐美出版業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自助出版迅速發展,一些國家的發展程度已相當成熟。在國內,自助出版也趁勢發展,一些知名出版公司已經開始了對自助出版發展模式的探索,著手實踐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業績。未來隨著全媒體的發展與應用,人們對自助出版認識的提高,將會有更多的普通作者加入到自助出版的行列中來,以實現自己的“作家夢”。
一、自助出版浪潮下編輯的職業困境
(一)編輯職責弱化或缺失
編輯作為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其職責就是向社會提供優良的精神食糧。編輯在工作中擔負好把關責任,把好作品的政治方向關、內容質量關和編校規范關:凡是與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與人民根本利益相違背的作品一定不能放行;內容上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趣味低下的作品不能出版發行;編校質量達不到出版要求的不能送入讀者手中,要把各種差錯消滅在出版之前。編輯還要做好宣傳引導責任,積極宣傳推廣優秀出版物,排除阻止劣質出版物,引導消費者的閱讀熱點和欣賞趣味。
編輯工作包括策劃、組織、審讀、選擇和加工作品的一系列專業性的活動,在整個出版工作環節中處于中心位置,對全局性的出版工作起著關鍵性作用。編輯工作的重要性也相應地對從事編輯工作的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編輯人員需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和職業素質。編輯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著出版物的質量。
自助出版打破了傳統出版的流程,從形式上脫離了編輯工作,表面上看是不再需要編輯,也使編輯這一傳統職業陷入困境。自助出版的流程是“作者——網絡移動平臺——讀者”的三環結構,作者不必再與出版社打交道,自然也就省去了傳統出版過程中編輯對稿件的審讀和編輯加工過程。而編輯把關作用的缺失是造成自助出版的作品質量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自助出版的作品存在的問題主要有選題質量不高、內容低劣、文字錯誤等,更有甚者還會有色情、恐怖、迷信等內容充斥其中。
(二)編輯價值被低估
就編輯活動而言,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醞釀產生與豐富發展促使了社會文化建設和信息傳播,而編輯實踐活動正是隨著這一過程的深入發展而產生,并且在經濟勃發、文化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幾千年的中國社會發展史中,也貫穿著編輯活動的歷史,產生、豐富并積淀了豐富的編輯實踐經驗。作為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之一,編輯是與國民經濟、國家政治等息息相關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社會文化建設活動,牽系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
就編輯從業者而言,編輯承擔著傳播知識與傳承文明的重任,扮演著作者和讀者之間橋梁的角色,協調并促進著編輯與讀者、編輯與作者之間的關系,其職責意義重大而影響深遠、縱橫多向而交互復雜。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創造了燦爛豐富的知識文化,其之所以能夠以可接受的形態保存和發展,編輯的勞動功不可沒。從古至今,很多傳世經典著作都凝聚了編者與著者共同的智慧與心血,編輯家與著作家兼于一人者屢見不鮮。編輯與創作的分工是后來慢慢開始的,但至今也還有不少創作家同時也是編輯家,編輯家同時也是著作家[2]?,F代出版業的發展,編輯的職責還體現在發現作者、培養作者、與作者共同策劃選題、媒介發行等方面,正是由于編輯的獨具慧眼,才使得一大批潛在的優秀作者被發現,一大批高質量的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書籍廣為流傳。
無論是宏觀層面的編輯活動還是事務層面的編輯者一系列編輯工作,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都具有較高的活動價值、職業價值。新興出現的自助出版從出版活動的流程上來說,作者直接將作品發布于讀者,省去了幾千年歷史的編輯活動過程,也隔空了編輯者的一系列工作,編輯活動的整體價值與編輯者的職業價值便無從體現。
二、自助出版浪潮下編輯價值重塑
自助出版作為出版業新興的發展形態,雖然其發展本身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但發展的浪潮卻是勢不可擋的。出版從業者在面對出版業這一發展趨勢時,不能距之千里、置若罔聞,更不能逆勢而為,而應該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迎接這一新鮮事物,順應這一潮流,在接受的過程中善于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對問題加以引導、校正,以使自助出版在我國得以健康的發展,為中華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又添一條發展通道。
編輯的價值體現在其在自助出版過程中承擔職責的份量,自助出版跨過了編輯的流程,使傳統編輯的職責份量減少,價值削弱。但是自助出版自身的弱點需要編輯工作來克服,所以重視編輯職責,重塑編輯價值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工作點。
(一)修煉內功:編輯自我能力提升
新的出版形式的出現,對編輯自身業務能力勢必提出新的要求。作為新時代的編輯,務必要時刻保持積極學習、樂于學習的態度,而不能僅僅把編輯職責定位于被動接稿、編輯加工,那就必然會被日新月異的出版市場所淘汰。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提升編輯自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