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珂勒惠支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著名的版畫家,她以獨特的女性視角,和廣博的人文情懷在當代的藝術中樹立了不朽的豐碑,珂勒惠支審視她所處的那個時代人民的疾苦,在其作品中表達了對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鼓勵人民勇于對抗不公平的命運,該精神在當代社會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珂勒惠支;版畫;內(nèi)在精神;現(xiàn)實意義
一、凱綏·珂勒惠支生平
凱綏·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1867—1945),原名凱綏·勖密特(Kaethe Schmidt)。1867年7月8日生于德國柯尼斯堡, 1881年開始學習繪畫與雕刻,1889年去慕尼黑深造繪畫藝術,深受德國著名的版畫家麥克思·克林格爾銅版畫技法的影響,我們能夠自珂勒惠支早期的作品中看到資本主義社會中底層人民的生活情況。1928年,珂勒惠支被授予教授頭銜,并擔任柏林藝術學院版畫部主任,直至1933年,希特勒對德國文化部進行法西斯鎮(zhèn)壓,珂勒惠支被解除了在柏林大學的一切職務,作品被禁止出版和展覽,最后于1945年逝世于德累斯頓附近的摩里茨堡。
二、珂勒惠支版畫的內(nèi)在精神
珂勒惠支所處的創(chuàng)作時代是相對來說動蕩的時代,一方面資本主義大力剝削勞動力,造成了非常大的貧富差距,珂勒惠支與其丈夫長期生活在貧民區(qū),它的丈夫為窮人治病,而她則描繪底層人民的命運。另一方面珂勒惠支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她失去了她的兒子,她通過版畫無情的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以及讓人們直視戰(zhàn)爭所帶來的災難。在此本文章僅選取珂勒惠支的《戰(zhàn)爭》組畫,以闡述珂勒惠支的時代意義。
珂勒惠支于1919年師從巴拉赫學習木刻,她的作品黑白對比及其強烈,粗狂有力的線條使畫面產(chǎn)生了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她于1922年至1923年創(chuàng)作了系列組畫《戰(zhàn)爭》,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犧牲》,該畫也是魯迅首次將珂勒惠支的畫介紹到中國,刊登于《北斗上》,這對于當時中國的版畫影響非常的深刻。從畫面的內(nèi)容上來看,《犧牲》是以一位裸體母親懷抱一個熟睡的嬰兒作為畫面的主體構(gòu)成的,母親的雙頰凹陷,能夠看出長期忍受饑餓。從畫面的構(gòu)圖上來看,白色的半圓背景包裹住黑色的圓形背景與主體物,畫面的刀痕酣暢淋漓,像是在訴說一種苦難,具有著極強的悲劇色彩。《犧牲》刻畫的不僅是她所處的時代的大多數(shù)的母親形象,更是在訴說著她自己的命運,戰(zhàn)爭無情的剝奪了她大兒子年輕的生命,使得她這位母親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體現(xiàn)了作為一名母親的悲哀與無奈。
《雙親》也是《戰(zhàn)爭》組畫之一,畫面的主體內(nèi)容為一個男人單手捂著臉,另一個手輕放在一個女人的肩上,整幅畫面中看不到人臉和表情,卻傳達出了一種深切的悲哀之情,整幅畫面的背景為純白色,而主體為黑色,衣服的處理直接為大刀線刻。
《母親們》是《戰(zhàn)爭》組畫的第六幅,畫面中的母親們緊緊的相擁在一起,整個畫面中對每一個人的表情都進行了刻畫,卻無不傳遞出一種恐懼之感,母親作為孩子的保護者,在戰(zhàn)爭面前卻無能為力,畫面的背景同樣處理為純白色,主體物的上半部分相對較灰,下半部分為黑色,因此畫面整體的構(gòu)圖更加的穩(wěn)定。
珂勒惠支的版畫多是表現(xiàn)普通民眾的疾苦,是處在這個世界中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尤其是在《戰(zhàn)爭》組畫中,我們能夠從中看到在世界大戰(zhàn)之后,整個歐洲陷入了一片恐慌,底層的人民忍饑受凍,母親們保護不了孩子,這是對無情的社會的控訴,她的黑白木刻似乎是一種力量,一種不屈的力量,雖然看似只有寥寥幾筆,卻將整幅畫面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她對底層人民的同情,以及對人民抗爭的贊揚,對戰(zhàn)爭的反對,在當今的世界中仍然影響深遠。
三、珂勒惠支版畫的現(xiàn)實意義
戰(zhàn)爭只會給人民帶來無盡的苦難和創(chuàng)傷,我們反觀當今的國際社會,看似平穩(wěn)卻波濤暗涌,戰(zhàn)爭使人民失去自己的家園,失去自己的親人,甚至失去自己的生命,使他們變得一無所有,因此每一個人都應當反思戰(zhàn)爭所帶來的傷害,更加熱愛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珂勒惠支以一個母親的身份控訴了災難的無情,她批判了她所處的那個動蕩的時代,而在當代看來仍然具有深遠的意義,苦難永遠都是降臨在手無寸鐵的人民身上,使他們喪失了人應當擁有的生命權利,因此我們應當借鑒珂勒惠支版畫的內(nèi)在精神,呼吁和平。
珂勒惠支的一生雖然貧窮,但是她卻留給我們了無盡的精神財富,她的版畫作品與她的生活經(jīng)歷密切的相關,母親、孩子、死亡這些皆構(gòu)成了她的繪畫主題,作品以其有力的黑白語言表達了她對生命的意義的思考,也表達了他對德國人民忍饑挨餓、戰(zhàn)亂、掙扎的深切同情和愛戴,這是一種廣博的人文氣概,和不屈的精神。珂勒惠支的作品結(jié)合了現(xiàn)實主義與表現(xiàn)主義的奔放,無論是從內(nèi)容上來看還是從表現(xiàn)形式上來看,皆具有相當?shù)臅r代意義,柯勒惠支是人民的詩人也是人民的藝術家,人民是這個時代進步的重要的推動力,是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戰(zhàn)爭是違背人道主義精神的,珂勒惠支用她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人民的關切之情,歌頌了人民勇于斗爭的不屈精神,對中國19世紀甚至是當今的版畫都有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珂勒惠支的版畫,不僅是她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我們更應當從她的作品中反觀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的現(xiàn)狀,每一位藝術家都應當具有一種社會責任感,因此珂勒惠支的版畫作品在當代仍有舉足輕重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常勇.表現(xiàn)主義版畫集[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2.
[2]梁華.抗爭的力量---淺析凱綏.珂勒惠支版畫的藝術特色[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
[3]李冬玉.版畫的發(fā)展及其重要代表人物珂勒惠支述評[A].雞西大學學報.2011.
[4]版畫__高師教材[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9.
[5]外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M].教材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張莫宇.西方版畫史[M].杭州:中國美術出版社,2000.
[7]劉新.德國黑白木刻[M].廣西美術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洪玉晗(1994~),女,北華大學美術學院2014級美術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