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瀟霖
2016年,影視基金的成立進入爆發期。
《綜藝報》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年初至今,就有20只左右在文娛領域投資的新基金成立,預計實際情況還要高于這一數字。這意味著,僅今年過半就有幾十億至上百億元的資金,蜂擁涌入以影視產業為龍頭的泛娛樂產業。
這其中,尤以五月、六月為高峰期。在今年一月、四月分別有1只新基金成立,七月有2只、三月有3只,五月、六月分別有5只和8只新基金成立。從投資方向看,新基金以投資電影項目為多,并“圈地”自媒體、視頻直播、網絡綜藝、編劇、紀錄片、體育娛樂等領域。
影視基金“扎堆”成立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社會整體大環境來看,文化娛樂產業仍將會有5-10年以上的高速發展期。依照美國經驗,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金時,文娛行業會迎來10%以上的高速增長。中國在2010年時人均GDP超過5000美金,文娛產業開始進入高速增長期,加上巨大的人口紅利,以及目前文娛產業占整體GDP比例仍遠低于發達國家,因此還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從產業角度看,電影市場急劇擴容,視頻網站開啟付費模式,內容產業與電子商務結合等,都為未來的文娛市場打開了巨大想象空間,成為引爆新基金不斷成立的行業燃點。
從資本角度說,高速發展的行業和領域總會優先得到資本青睞。在我國二級市場整體遇冷的背景下,多家涉及影視、動漫、二次元、VR等娛樂產業投資、應用的上市公司,拉動了股票價格上揚,也導致資本根據這一思路,試圖在一級市場獲得更多收益。此外,還有金融產品發展、行業監管進步、消費者品位變化、游離于實際產業之外的游資需要尋找出口等多種因素。
目前,投資泛娛樂領域的基金主要分為三類:為企業自身發展進行市場卡位的戰略投資基金;投資單部電影、電視劇等內容產品的項目投資基金;對有發展前途的公司進行投資的股權基金。嚴格意義來說,戰略投資者不以資本的退出和財務收益為首要目的,因此與項目基金和股權基金還有一定差別。可是從投資標的物來看,對于優質公司和項目的爭奪,其也是基金爭奪戰中一股不容小覷的資本力量。
相比綜藝節目、演出、舞臺劇等其他藝術門類,電影產業基金起步較早,先期多以項目投資為主。電影是資本密集型產業,華爾街與好萊塢從來都是好盟友,無論是好萊塢六大、八大電影公司,還是中小制作公司,背后都有基金的影子。但以單個影視劇項目為主的投資基金,相對風險較高,基金又往往成為接力的最后一棒,所以利潤空間有限,風險管控較難。
今年國內新一輪的“基金熱”,其中一點重要變化就是,除了因電影票房高速增長而催生的新項目基金外,還有一部分基金開始向股權類基金轉移,因為它們更看重在新技術中蘊藏的巨大市場潛力。這顯示基金正努力向文娛產業鏈上游拓展,以期獲得更強的資源把控能力、更大盈利空間和更穩健的財務回報。項目基金的優勢是回收周期短,而股權基金的優勢是創業團隊有持續創作能力,總會有“爆款”項目盈利,所以投資更加理性。
盡管有大量資本涌入泛娛樂領域,但業內人士仍認為文娛產業基金尚處于“春秋時期”,還未進入“戰國時代”。隨著文娛產業版圖不斷擴大、深化,未來更多影視基金進入的可能性還會增加。盡管文娛產業被認為已經開始出現資本泡沫,同時給產業發展帶來了一些弊端,但不可否認的是,專業資本的進入更多是對產業利好。進入影視產業的資本,已經逐漸從早先的能源、地產、餐飲等行業,轉向了更加專業的產業基金,這也是一個產業不斷升級調整的過程。
此外,由于專業資本進入時間較短,文娛產業在與資本對接時仍缺乏相關規范和認知。基金投資管理者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成本,向文娛合作者普及商業概念、規則、條款等。反之,只有尊重創作者、尊重產業規律的專業投資基金,才能給文娛產業健康發展帶來更多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