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雪

電影市場對IP的追逐愈演愈烈,熱門IP自然更是香餑餑。號稱擁有2000萬粉絲的現象級網絡小說《盜墓筆記》無疑是近年來最炙手可熱的IP之一。在網絡季播劇、話劇以及游戲相繼推出之后,大電影版本何時推出一直是“稻米”們(《盜墓筆記》粉絲)關注的焦點。幾經波折,《盜墓筆記》電影即將于8月5日登陸銀幕,這也標志著《盜墓筆記》IP價值的多元開發邁出了重要一步。
一波三折的電影夢
電影《盜墓筆記》由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樂視影業(北京)有限公司、南派泛娛有限公司聯合出品,香港導演李仁港擔綱執導,原著作者南派三叔親自操刀編劇。
曾拍攝過《錦衣衛》《鴻門宴》《天降雄獅》等影片的李仁港導演是《盜墓筆記》的忠實讀者。他告訴《綜藝報》記者,自己很早就讀過這部小說,并且很喜歡這種類型。當樂視影業找到他時,李仁港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部戲。他表示,拍攝時最大的壓力不是來自于廣大“稻米”,而是來自南派三叔,因為感覺“他像把孩子托付給了自己。”
近年來,南派三叔一直致力于對自己的“寶貝孩子”《盜墓筆記》進行IP系列化開發。他2013年起“封筆”不再進行文學創作,2014年成立杭州南派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專業從事IP生態運營開發業務。
在《盜墓筆記》創作之初,南派三叔就曾設想有朝一日能將小說搬上大銀幕,然而這部擁有千萬級擁躉、常年占據出版暢銷榜前列、備受電影資本追捧系列小說的大電影之路卻遠沒有想象中一帆風順。從2006年系列第一篇《七星魯王宮》上線算起,整整10年過去,《盜墓筆記》時至今日才完成自己的電影夢,期間一度陷入撲朔迷離的電影版權之爭,多次傳出“狼來了”的消息,卻每每無疾而終。
2012年,南派三叔曾將《盜墓筆記》的電影改編權、攝制權授權給上海承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不料該公司拿到授權后卻遲遲未開機拍攝,南派三叔一紙訴狀將該公司告上法庭,收回電影拍攝權。
2014年5月,歡瑞世紀高調宣布取得《盜墓筆記》電影改編權。一個月后,歡瑞世紀、光線傳媒、南派投資在上海發布了雄心勃勃的“盜墓筆記大計劃”,宣布將《盜墓筆記》改編成8部系列電影,開發周期可能長達10年,市場價值預估200億元。
不過觀眾等到的并不是電影,而是一部頗具爭議的網絡季播劇。這部由歡瑞世紀出品、鄭保瑞和羅永昌聯合導演的季播劇,于2015年6月在愛奇藝平臺播出,雖然創下28.81億的網劇播放紀錄,卻因其“五毛”特效、人物設定和故事情節與原著差異過大等原因,備受“稻米”吐槽。
最終,上影集團開啟了此IP的電影之旅,聯合了樂視影業、南派泛娛共同投拍。樂視影業向《綜藝報》記者表示,“李仁港導演和南派三叔的聯手值得期待,將為影片提供品質保證。原著作者南派三叔親自編劇,能夠更好地展現詭譎精巧的地下世界和奇幻驚險的盜墓故事;導演李仁港有深厚的美學功力,可以呈現《盜墓筆記》氣勢磅礴、唯美神秘的視覺風格。”
讓電影“更電影一些”
樂視影業認為,影視產業正在從“以資源為中心的制造業,邁向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業”,未來影視產業的核心是用戶,IP正是吸引用戶的入口。“影視企業通過運營IP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為用戶服務。”
但有了IP并不意味著就能直接與高票房劃等號。IP的價值在于擁有觀眾基礎,能節省大量宣傳成本,但最終成績如何還要看影片本身的品質以及與市場的匹配度。同樣改編自《鬼吹燈》系列小說,《尋龍訣》和《九層妖塔》兩部影片都在2015年上映,一個改編成尋寶懸疑片,另一個改編成災難探險片,前者總票房超過16億元,后者收獲6.8億元,中間相差近10億元。
導演李仁港2015年7月接手《盜墓筆記》,2016年1月影片殺青,后期特效制作用了3個多月時間。他表示,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時間緊,“如果時間多一點肯定會更好”。不過,他也表示,“在限定的時間內只要努力做到最好就不會留有遺憾。”
要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完成全部攝制工作,難度可想而知。李仁港介紹,影片的攝制團隊幾乎都來自香港,是他在過去十幾年間建立起來的。“我在影視行業做了30年,我的團隊基本都有20年到30年的經驗,里面有的人甚至是從第一部跟我到現在,非常有默契,沒有他們我是解決不了這個項目的。”
作為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提名獲得者,李仁港在影片攝影、美術、道具方面均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很多造型、道具、場景,他都親自確定設計基調,再交給其他人執行。他經常跟道具人員講,最好的道具應該是“放在桌子上會被人偷走”的東西,“如果你送給別人人家都不要,這樣的道具一定不好。”
采訪中,李仁港一直強調特效只是整部影片的一部分,并非最重要元素。不過,有了《盜墓筆記》季播劇“五毛”特效的前車之鑒,影片的特效品質一直被廣泛關注,此次片方也下了不少氣力。李仁港告訴記者,整部影片有2000多個特效鏡頭,由一家與李仁港合作多年的韓國公司制作,制作人員100余人。
相比視覺特效,李仁港更看重的是劇本,“我幾乎用了七分力來做劇本”。關于與南派三叔的合作,李仁港表示他們之間有很好的平衡,“分歧肯定是有的,但是我們有共同的方向,就是做出一個‘大工程,藍圖確定下來后就好辦了。”
李仁港主要承擔了影片的劇本改編工作,“南派三叔給我的素材都非常好,但電影感還不夠強,我需要把它改成符合電影介質的要求。”南派三叔也坦言,影片從文學作品到電影的跨越非常大,他負責的是故事和文字,要滿足粉絲的需求,李仁港則負責讓電影變得“更電影一些”。
要同時兼顧電影觀眾與“稻米”的需求,并非容易的事,《盜墓筆記》季播劇的改編就曾飽受詬病。南派三叔也表示,要讓整個劇本適應電影節奏,制造出有吸引力的環節,勢必要對原著做較大改編,但改編后如何向“稻米”交代又是個問題。他的劇本前后寫了八稿,從李仁港說的“要8個小時才能播完”的體量,壓縮到2個小時之內,“把電影的全部時間用得很充分,再多一個人物都不行。”
對于電影版《盜墓筆記》,李仁港表示很有信心,“原著經典的情節都做了保留,同時人物和故事情節也都是按照電影的節奏設定的,相信比原著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