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松+楊興友
[摘要]道德是經濟發展的特殊生產力。貴州生態道德的建設對建設生態文明貴州具有重要的意義。生態道德的建設需要從教育入手,讓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消費觀;同時要注重發掘貴州農村傳統的生態道德文化以重塑農村生態道德體系;通過政府引導、獎懲并用、社會參與,構筑貴州生態道德高地,建設生態文明新貴州。
[關鍵詞]生態道德;生態文明;霧霾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210
2015年2月28日,原央視主播柴靜的一則深度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一夜之間吸引了上億人的眼球。人們再次把關注的焦點聚焦于“霧霾”之下,歡樂的氣氛由此凝重,重災區的居民又陷入了談“霾”色變之中。近年來,“霧霾”一詞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霧霾本身并不是近年的產物,只是在中國近年來由于污染導致“霧”和“霾”結合而成。由于2013年霧霾影響到全國30個省市,“霧霾”成為當年的年度關鍵詞,在這之后,霧霾有越演越大之勢向全國范圍擴散,影響最為嚴重的為東中部省市。柴靜的《穹頂之下》雖然只是一個引子,但是其特定的發布主體、特定的時間、特定的方式帶來了不同的社會反響,特別引發了人們對環境污染問題的再次關注。
對于地處云貴高原、大山深處的貴州人,常見壯觀的地形霧、鋒面霧、輻射霧等,對于“霧霾”還少見。特別是在我國開始大面積出現霧霾后,貴州率先在全國建立了環保法庭,實施了《貴州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發布全國首個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等一系列措施,確保貴州青山綠水常在。據貴州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稱:貴州發出“多彩貴州拒絕污染”強音,推進“12件環保實事”,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貴陽空氣指數優良率提高9.8個百分點,在節能減排、植樹造林、石漠化治理上成效顯著,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9%。
生態文明貴州的建設不能讓政府唱獨角戲,社會行動和個人行動還須及時跟上。在省委省政府發出創建生態文明貴州號召下,生態文明行動需要內化為個人行動的準則,就需要構建生態道德體系。
1 構筑生態道德高地對創建生態文明貴州的積極意義
生態道德是道德范疇中一種特殊道德形態,它是用以“自覺調整人與自然關系而形成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行為實踐的總和”[1]。生態道德在建設生態文明社會中對人類活動具有基礎性的指引作用。
按照中央要求,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兩加一推”主基調下,在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主戰略引領下,貴州的未來要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隨著貴州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難免在人與自然上會出現沖突。在利益的驅使下,部分企業或個人難免會以環境破壞的代價換取當前的利益,而環境破壞的后果往往具有一定的負外部性,也即“我”受益,大家為此承擔代價。在國家層面上看:有了《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在貴州層面有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環境保護條例》《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排污費征收及管理條例》等以及眾多的規范性文件。但是,這些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的執行和實施、監督、懲罰都需要出臺一系列實施意見和配備一整套設備和人力系統,其成本之高、工作量之大顯而易見。如果人們能把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上升為人對自然的非道德行為而被禁止或主觀意識到不可為,那么這就形成一種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道德。通過道德的內化來約束企業或個人的生產、生活行為,從而形成全社會共同遵守的生態道德。除此以外,構建貴州生態道德高地,對貴州創建生態文明省還具有如下重要意義。
1.1 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更強大正能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層面作了概括和提煉,高度凝結為24個字。而“和諧”二字則是“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生動體現,其更多理解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人與自然的和諧也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根基。早在10年前,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其重要內容。構建生態道德高地有利于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更為強大和完善的道德體系內化為人們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正能量。古語云:凡有大成者,無不厚德載物。道德構成了和諧社會的根基,特別是在物質文明較為發達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1.2 充實和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內涵,為生態文明貴州建設保駕護航
生態文明是國人走到物質文明較為發達的今天,對人類發展向往和追求的一種更高新型文明型態。工業文明的確給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并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促進了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但是也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帶來了難以修復的破壞。尤其是人類毫無節制地開發自然界的礦藏、石油、天然氣和水等資源,任意墾殖砍伐草場、森林等,大規模地污染和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給人類帶來了一系列生存和發展問題,引發了人類深刻的反思。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說:“我們過于陶醉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在第一步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成果,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抵消了。”工業文明的根本缺陷在于完全忽視了自然資源的再生產能力。在警醒歷史的基礎上,兼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態文明就成為人們的理性追求。生態文明中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而生態道德又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手段。《論語》中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也說明在國家治理中道德的重要性,而法制應是最后的底線。貴州生態文明建設體系中應把生態道德體系作為先行的基礎性重要組成部分。
1.3 提高人們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為貴州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動力
部分傳統的產業往往建立在較大的資源消耗、環境破壞上。貴州要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就需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努力引導“三高”行業轉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環保、生態的第三產業。鑒于綠色、低碳、環保、生態產業往往是新興產業,面臨的風險更大,在技術創新和市場開拓上都面臨諸多的不確定性,民間資本在唯利是圖的推動下投資的積極性并不高。如果在全社會建立起生態道德體系,企業、個人的生態責任性將得到極大提高,民間資本投資生態環保產業的積極性將會大大提升,這將為貴州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無窮的動力。
2 構筑貴州生態道德高地的建議
為了實現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生態文明貴州,生態道德建設理應先行,生態道德的建設中教育又理應先行,以教育為切入點應是生態道德建設的最佳選擇。
2.1 從各級教育入手,樹立人們正確的自然觀、發展觀和生活觀
教育部門應從生態道德角度出發,在各級各類教育中幫助人們樹立與生態道德相契合的價值體系。目前的生態教育中更多是側重環境問題、法律法規的教育,在生態道德教育上較弱。生態道德的教育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在思想觀念上要樹立人與自然同存共榮的自然觀,堅持萬物平等。挪威社會哲學家阿倫·奈斯以深層生態學為理論基礎提出萬物平等,以反對柏拉圖的“人類中心論”對自然帶來的破壞[2];中國古代就倡導“天人合一”[3],后來宋代朱熹發展為“萬物一理”,人應該視自然界為生命體的存在[4],在貴州某些地方還存在給動物、植物、石頭等過年的傳統習俗,這也正是尊重自然和敬畏自然的體現。二是建立社會、經濟、自然相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在追求發展上應堅持人的平等和代內、代際公平。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康有為:“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等都體現了代際間的平等。西方的美國法學者愛迪·B.維絲最早提出了代際公平理論的三大原則:保存選擇原則、保存質量原則及保存接觸和使用原則。[5]從發展經濟學的可持續發展理論上看,當代人的發展不能以破壞后代發展為原則。三是引導人們選擇健康、適度消費的消費觀。部分人們的消費不再是為了實際的需要,而是為了消費帶來的象征意義,這樣的消費觀念也就超越了消費的真正目的而成為過度消費。比如購買大排量豪車、高檔別墅、無節制的奢侈品等。人類應改變過去那種高消費、高享受的消費觀念與生活方式,提倡勤儉節約,反對揮霍浪費,選擇健康、適度的消費行為,提倡綠色生活,以利于人類自身的健康發展與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為了實現以上三個觀的教育,可以在初級教育中制定配套的、通俗易懂的教育讀本,出版環保生態方面的報紙、雜志,舉辦生態文明方面的相關活動等。在中職教育中設置與生態環保有關的職業教育專業,在高等教育中應將生態道德教育作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所有學生中開設,同時還應有應用型和研究型的專業教育。在高等院校學生的業余活動中還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活動,擴大社會行動的影響力,加強在各種媒體渠道進行全社會范圍內的生態道德宣傳和實踐,特別要加強在城鄉社區的實踐。除此以外,還應該在在職人員的職業教育中加入生態道德內容,使從業人員把生態道德意識轉化為日常行為習慣。
2.2 大力發掘貴州傳統的生態道德文化,重建農村生態道德體系
貴州世居少數民族17個,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貴州少數民族占全省總人口比為39%。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產和生活中,產生了在今天看來仍然值得借鑒和學習的生態道德觀。比如大多南方少數民族對山神、樹神都有非常高的崇拜情結,高山給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提供豐富的生產生活資源。侗族、布依族、土家族生活地區還存在眾多以保護森林而刻的碑。彝族傳統的生態觀認為“杉樹護竹林,竹頭不沾露;竹子護杉樹,杉根不進風”;“大山若和諧,不起風和雨;原野若和諧,牛羊會興旺;江河若和諧,魚蝦會興旺;社會若和諧,人類會興旺。”[6]這也反映出彝族對自然與人關系的認識。通過對傳統生態道德文化的發掘,結合現代的媒介形式進行宣傳,比如發展為現代的村規民約、通俗歌曲等,再次喚起農村居民對山、水、物的敬畏,從而內化為對生態道德的遵守,以重建農村生態道德體系。在貴州提出走山地新型城鎮化的戰略、農村居民大量走向城鎮的背景下,為農村生態環境的修復和改善提供了時間和空間的可能,這也正是重建生態道德體系的良好契機。
在貴州余慶的松煙,近年來通過評選道德模范,并把每個道德模范做成掛歷,在家家戶戶宣傳,產生了非常大的積極影響。建議以后在評選道德模范時可以把生態道德的評價作為一個衡量指標。這樣的做法對其他地方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3 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獎懲并用,構筑生態道德高地
生態道德體系的建立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個人、社會組織、政府等的協同參與和推進。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和利益的誘惑,傳統道德往往讓位于經濟利益,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被邊緣化,在調節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作用被弱化甚至被忽視。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當下,急需重建生態道德體系,而在其過程中的政府作用不容忽視,在其初期還應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子作用。目前來看,除了繼續加強環保執法倒逼人們遵守法律法規以外,還應在各行各業建立環境評價標準并嚴格執行。打通環保法庭在公益訴訟上的各種障礙,環保執法要堅決、及時,做到教育與懲處并重,擴大環保執法在公眾中的影響力。加大對環保問題的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對生態保護做得好或有貢獻的要給予獎勵,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要依法嚴懲。大力扶持新興環保產業,特別對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參與環保事業給予支持,對下崗再創業、大學生創業涉及的生態環保行業應給予特殊支持。要充分研究和借鑒英美發達國家過去治理環境問題的經驗。
偉大導師馬克思認為:廣義生產理論中的道德因素直接影響和制約狹義生產的方向。[7]國內學者王小錫也總結認為:無論從靜態還是動態看,道德在創造使用價值中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資本形態的道德對價值增值也發揮獨特作用。[8]人類發展至今,已深刻意識到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日益嚴峻的生存危機。生態文明無疑是對農業、工業文明的揚棄。建立生態文明,我們人類是主體,因而,我們必須將生態文明的內容和要求由內而外地體現在人類的思想、意識、倫理、道德、教育、法律、制度、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中,而筆者則取其道德一題加以論釋,以期為生態文明這一系統工程的建設拋磚引玉。
在國務院2014年批準貴州作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背景下,生態文明貴州的建設需要政府、社會、個人共同參與,需要內化為每個參與主體的生態道德體系的支撐,只有占據生態道德高地,才能在2020年擁有一個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生態系統穩定,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文化體系基本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的生態文明新貴州!
參考文獻:
[1]朱貽庭.倫理學小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168.
[2]高春花.生態文明視閾中的生態道德觀建設[J].思想政治教育,2013(11).26-30.
[3]劉濤.論生態道德[J].理論觀察,2014(9).36-37.
[4]姚進生.朱熹生態倫理思想及其對構建當代生態文明的啟示[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76-80.
[5]高春花.生態文明視域中的生態道德觀建設[J].思想政治教育,2013(11).26-30.
[6]周錦鶴,陳梓楠.涼山彝族傳統生態道德觀探析[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99-101.
[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5.
[8]王小錫.論道德的經濟價值[J].中國社會科學,2011(4).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