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
[摘要]生態補償作為一種有效的改善生態環境的措施,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十八大黨中央提出“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建設總格局,建設生態文明核心是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而作為當前世界改善生態環境的主流手段,生態補償必然會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紹了當今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與概念定義,且分析了當今我國生態補償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具體問題。對以后的生態補償研究提供些許建議。
[關鍵詞]問題;理論;生態補償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231
1 當前主流的生態補償理論體系分析
生態補償的研究首先要解決的是理論基礎體系的構建,目前國外已經形成如生態產權理論、生態系統理論、生態服務功能理論、公共物品理論、自然資源價值理論、生態環境價值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環境外部性理論等多種生態補償基礎理論。但很多理論都有重復論述的嫌疑。目前的生態補償研究多以科斯定理、外部性理論、自然資源價值理論三條為理論基礎。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側重。
外部性理論認為人類的任何活動都有外部性,其將導致市場失靈,社會資源配置達不到帕累托最優。解決外部性是生態補償的中心思想,即將人類活動的正負外部性利用外力進行內部化,使得市場出清資源配置得到優化。
自然資源價值理論闡述的中心思想是自然環境提供的生態服務同樣具有稀缺性,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顯然,若生態服務是有價值的,人類應對其進行效用最大化配置。并且有必要通過外部調節手段保持與擴大自然環境對生態產品的產能。
科斯理論在研究企業產權過程中提出,中心思想是經濟的外部性可通過當事人的談判而得到糾正,從而達到社會資源配置最優。研究者將科斯定理引入生態補償的分析,認為賦予各生態產品明晰的產權從而使生態產品可以完全實現市場化,通過市場力量進行調節,社會資源配置實現最優化。大多說學者認為科斯理論是迄今為止最核心的生態補償理論,其在理論上完美地解決了生態補償問題。但其對產權的苛刻限定也降低了其對生態補償項目的實際指導價值。
三條理論貫穿了整個生態補償研究過程,外部性理論和自然資源價值理論解釋了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與實行生態補償的必要性,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落腳點——解決生態資源的外部性;科斯理論為我們提供了理論上生態補償問題完美的解決形式,即當生態產品的產權完全明晰時,生態服務的使用者直接向生態服務的提供者購買服務,補償完全通過市場進行。
2 學術界關于生態補償概念的討論
生態補償最初是指自然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環境科學大辭典》將自然生態補償解釋為生物有機體、種群、群落或生態系統受到干擾時,所表現出來的緩和干擾、調節自身狀態使生存得以維持的能力,或看作生態負荷的還原能力。隨著研究發展,如今生態補償的含義更強調人類的參與。
目前生態補償仍沒有統一的社會學定義。Sven wunder的定義是目前被國際社會接受最廣泛的定義,他將生態補償定義為一種至少存在一個生態服務提供者和一個購買者時,服務提供者能夠保障服務供給的前提下,具有明確的生態系統服務或能保障這種服務的土地利用的自愿交易[1]。Wunder的定義中強調市場在補償實施中作用,基于這個缺陷,Muradia、Schomers和Matzdor結合自己的研究都給出了改進,弱化苛刻的限制條件,更加強調補償的最終目的。
在我國,90年代前,國內研究者傾向于認為生態補償僅是一種抑損手段。如章錚等人認為生態補償是為控制生態破壞而征收的費用,目的是使外部成本內部化的行為[2];莊國泰等認為生態環境補償是為損害生態環境而承擔的一種責任,減少對生態環境損害的經濟刺激手段。之后,研究者們的定義更加贊同將生態補償定義為一種增益手段。較具代表性的有如毛顯強和鐘瑜定義其為通過經濟手段分別對環境行為的正負外部性進行調節,達到保護的目的。呂忠梅將生態補償分為狹義廣義兩種。狹義的生態補償是指對生態被破壞的生態環境的補償,廣義的生態補償是除了對自然的補償外還對因環境問題遭受影響的人類的補償。
3 中國生態補償問題的特殊性與對策
3.1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國的經濟體制經歷了長時間的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對通過市場來解決社會資源配置仍然缺乏經驗,尤其是在原本市場化特征不明顯的生態服務上。這些導致我國生態補償項目市場化程度幾乎為零。所有的生態補償項目從項目論證到資金籌集再到實施監督都由政府來進行。雖然相比市場手段而言,政府主導節約了交易成本,但其造成了政府壓力過大、項目持續性不夠、對生態服務使用者負外部性抑制力不足、利益分配不均、監督不力等諸多弊端。尤其是在監督方面,政府作為項目實施者又是項目監督者,缺乏對項目進行監督的動機。
3.2 社會主義中央政府的特殊性
有別于資本主義行政體制,我國中央政府對國家政權有著絕對性的控制力。且社會主義國家,中央政府是中國全體公民的長遠利益代表者。應發揮這些優勢,加強中央政府的規劃統籌作用,提高項目的效率與公正性。另外,大區域的生態補償項目由于各地方政府間可能存在的利益沖突使得項目效果往往達不到預期,這時集權制中央政府的協調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3.3 生態補償與城市化
城市化給生態補償帶來兩個問題:第一,城市化進程轉變了大量土地用途,其中不乏將濕地森林等變為城市建設用地,這顯然有害于我國的生態環境。第二,城市化使得大量的農業人口涌入城市。人們不會將生態保護區設立在城市地帶,這也決定了參與生態保護的人群多為農業人口,生存壓力驅使下,農業人口不斷向非農人口轉變,可以參與生態保護的人數在不斷減少。城市化進程勢不可當,如何克服城市化進程中實施我國的生態保護值得探究。
3.4 激勵機制
這里的激勵機制是對地方官員而言。政府在中國的任何場合都發揮著其他角色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我國社會主義事業,GDP一直是對地方政府和官員進行激勵的核心力量,這也使得很多地方政府不擇手段去發展當地經濟,造成生態環境嚴重損壞。進入經濟新常態,我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健康。若將生態環境也納入官員晉升考核范圍內,則官員進行生態保護的積極性也將大大提高。以政府在中國扮演的角色地位,這將對生態保護工作產生巨大促進作用。
4 結 論
與國外生態補償相比較,我國的生態補償有不足也存在優勢。中國的生態補償應結合獨特的政治體制,將眾多碎片化的生態補償措施政策進行整合,加快立法步伐,實踐中更多的依靠科學,建立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使得生態補償實施過程中每一步都規范化科學化;應加快挖掘應用我國政府特有的強力行政手段帶來的高效、簡捷優勢,以及中央政府代表全體人民利益的性質,提高生態補償項目的效率,也應防止補償實施過程中政府一家獨大情況下造成的權力尋租、腐敗滋生的情況;應增加生態補償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社會監督,提高保護者話語權,促使生態補償能夠得到各方認可,健康、高效、透明的運行下去;加強民眾與市場的參與度,政府加強引導社會擔負起更多的保護環境的責任,讓生態補償與公民生活息息相關;去除一味地以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為標準判斷地區的發展情況,建立生態文明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Wunder S.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Some Nuts and Bolts[J].CIFOR Occasional Paper,2005(42).
[2]章錚.國家環境保護局自然保護司編《中國生態環境補償費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