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姣賢+劉淑姍
[摘要]文章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天津市西青區精武鎮的農民在城鎮化過程中的收入情況進行了解,運用OLS方法運用城鎮化和年份來探究城鎮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從農民收入總量和收入結構兩方面對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收入變化進行分析,說明在現階段農民收入的變化及城鎮化與農民收入結構的關系。
[關鍵詞]城鎮化;農民收入;收入結構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270
1 引 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每個農業大國向工業現代化轉變,城鎮化都是必由之路。而推進城鎮化的重點和難點都在于農村,關鍵是要使農民收入狀況得到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給農民生活帶來很大的沖擊,對農民收入產生影響,農民收入的總量和結構都受其影響。由此,明確城鎮化與農民收入變化之間的關系將有利于推動我國的城鎮化發展。本文以天津市西青區精武鎮為例,運用經濟學理論和OLS方法研究城鎮化與農民收入之間的相關性以及城鎮化的不同階段與收入結構的關系。
1.2 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學者對我國城鎮化與農民收入問題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城鎮化與農民收入增長的關系和城鎮化對農民收入結構的影響。
宋元梁、肖衛東(2005)從城鎮化與農民收入增長的關系入手,指出加快城鎮化進程是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劉勁龍、周寶同(2012)認為征地后大部分農戶保持原有收入水平,但也有一部分農民因為年齡和教育程度而造成生活水平下降。葉彩霞、徐霞等人(2010)認為城鎮化對收入結構有影響,受影響程度最大的是工資性收入。王鵬飛、彭虎峰(2005)建議我國城鎮化的政策應該因地制宜采取差異化對策。
根據文獻綜述可以看出,已有的文獻并沒有研究城鎮化不同階段對農民收入總量和收入結構的影響是否有差異。文章以天津市西青區的城鎮化為例,將城鎮化分為三個階段來研究城鎮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2 調查背景與樣本抽取
2.1 調查背景
天津市作為四大直轄市之一開始探索城鎮化比較早。西青區又是天津市城鎮化發展的典型。本文以西青區精武鎮為例,其總面積57.02平方公里,轄18個自然村,農業人口21920人,目前已有7個村子完成了城鎮化。
2.2 資料來源與樣本介紹
我們將城鎮化分為三個階段:城鎮化初期、城鎮化中期、城鎮化后期,以失去原有住宅為城鎮化初期,以已搬進新居為城鎮化后期,正在搬遷的村落為城鎮化中期。我們對所有村鎮按照城鎮化的階段分為三類;在每類中隨機抽取一個村,選取了初期樣本閆莊子、中期樣本劉莊以及后期樣本姚村三個樣本村;最后,在所抽取的每個樣本村中隨機抽取10戶作為最終問卷調查對象。問卷調查共涉及115人。根據參加工作的普遍年齡來看,55歲以上的21人,占比18.3%;23歲到55歲的共58人,占比50.4%;低于23歲的共36人,占比31.3%。
3 城鎮化與農民收入總量的計量經濟分析
3.1 城鎮化對農民收入總量的影響
運用OLS方法,說明不同程度的城鎮化對農民收入增長的不同影響。首先,設定被解釋變量Y為農民人均收入;選擇城鎮化的三個階段和年份作為解釋變量。其中U1=1為閆莊子,否則U1=0;U2=1為劉莊,否則U2=0;year=1為2003年,year=0為2013年。其次,設立模型:Y=C+α×U1+β×U2+γ×year+μ。最后,運用Eviews得到回歸方程:Y=2413.250-361.800×U1-251.620×U2-1723.230×year。
回歸方程表示:①與2003年比較,農民的收入在2013年平均增長了1723.23元/月;②與城鎮化前期相比,城鎮化后期的農民收入高于城鎮化前期的農民收入361.80元/月;③城鎮化后期的農民收入較城鎮化中期的農民收入高251.62元/月;④城鎮化中期農民收入高于城鎮化初期的農民收入110.18元/月。并且農民收入的增長受year和U1變量影響顯著,同時城鎮化初期與城鎮化后期農民收入差距較顯著。
綜上所述,得出結論,城鎮化的發展與農民收入總量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即城鎮化水平越高的地方,農民收入增長幅度越大。
3.2 城鎮化對農民收入結構的影響
選取農民家庭總收入來研究城鎮化對農民收入結構的影響。在調研數據中,工資性收入包括工資收入和打工收入。家庭經營收入主要指務農收入和生意收入。財產性收入主要體現為房屋出租。轉移性收入指村里補助和養老金。采用與分析城鎮化與農民收入總量之間的關系類似的模型,分析其對家庭經營性收入Y1、工資性收入Y2、財產性收入Y3和轉移性收入Y4的影響程度,得出方程:
①Y1=2547.095-1331.377×U1-76.60862×U2-1771.727×year;
②Y2=5092.649-571.2386×U1-656.6075×U2-3534.420×year;
③Y3=316.5854-130.5266×U1+27.47029×U2-277.1177×year;
④Y4=1101.039-332.9881×U1+746.9724×U2-1195.801×year。
回歸方程的經濟意義:①2003年到2013年家庭經營性收入增加了1771.72元;城鎮化后期較城鎮化初期多1331.38元,較城鎮化中期多76.61元,城鎮化中期較城鎮化初期少1254.77元。這主要是因為對處在城鎮化中期的農民而言,務農收入遠遠少于城鎮化初期的農民,又不能迅速在轉型期增加生意收入。②工資性收入從2003年到2013年共增加3534.42元;城鎮化后期較城鎮化初期多571.24元,較城鎮化中期多656.61元,城鎮化中期較城鎮化初期多85.37元。由此可見工資性收入與城鎮化成正相關關系。③財產性收入從2003年到2013年增加277.12元;城鎮化后期較城鎮化初期多130.53元,較城鎮化中期少27.47元,城鎮化中期較城鎮化初期多158.0元。原因在于城鎮化中期的農戶更愿意將房屋出租。④轉移性收入的變化表現為從2003年到2013年增加了1195.801元,城鎮化后期較城鎮化初期多332.99元,較城鎮化中期少746.97元,城鎮化中期較城鎮化初期多1079.96元。表明城鎮化中期的農民轉移性收入增加最多。綜上所述,城鎮化使得農民收入結構最終以工資性收入占較大比重。城鎮化的不同階段對農民收入結構的影響不同,城鎮化中期對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影響最為顯著。
4 結論與建議
4.1 增加就業崗位,提高農民的工作技能
政府在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中,應注重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的就業。在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的同時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以便提高農民收入,幫助其順利轉型。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在大學城的帶動下精武鎮城鎮化為農民提供的就業機會相對充裕,但由于農民的就業技能有限而錯過機會,不利于收入的增加,影響生活質量改善速度和質量。
4.2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政策力度
城鎮化不僅是住進樓房,還包括社會福利的提高,政府應逐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這既有利于農民在城鎮化過程中順利轉型,也有助于城鄉差距的縮減。政府對農村提供必要的支持,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促進城鄉、工業和農業進入良性互動,進而保障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能平穩發展。
參考文獻:
[1]宋元梁,肖衛東.中國城鎮化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關系的動態計量經濟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9):30-39.
[2]劉勁龍,周寶同.征地對農民生活水平的影響評價——基于重慶市永川區的調研[J].中國農學通報,2012(12):168-172.
[3]葉彩霞,徐霞,胡志麗.城市化進程對農民收入結構的影響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0(10):26-30.
[4]王鵬飛,彭虎峰.城鎮化發展影響農民收入的傳導路徑及區域性差異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9):30-39.
[5]王潔,陸斌,徐俊峰.城鎮化水平與農民收入的相關性研究[J].鄉鎮經濟,2006(9):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