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昌圖縣中心醫院(112599)仲艷麗
1.1 臨床資料 老年女性患者,60歲,因發現腹部包塊6年、近日逐漸增大入院。患者既往月經規律,經量正常,有血塊,現已閉經,無異常出血。患者平素健康,患病以來其他各系統未發現異常,體重無變化。婦科檢查:外陰發育正常,陰道通暢,宮頸囊腫伴肥大,子宮前傾位,手拳大,形狀不規則,質硬,光滑,活動度良好,雙附件區無壓痛、無增厚、未及明顯異常。
超聲檢查:子宮體大小6.65cm×7.25cm×7.6cm,有環,內膜厚度約0.2cm,內無彩色血流,子宮前壁肌層可見高回聲團,大小約6.95cm×5.14cm×6.61cm,回聲不均勻,未見明確彩色血流。宮頸見數個囊性回聲,大小約直徑0.4cm,雙側卵巢大小形態未見明顯異常,雙側附件區未見明顯包塊樣回聲。盆腔內未見明顯游離液性暗區。患者胸片,心電圖、肝膽脾彩超、血尿常規、大生化、凝血四項等常規入院檢查無異常。對患者行擇期手術。患者在聯合阻滯麻醉滿意后,仰平臥于手術臺上,常規以碘伏消毒腹部皮膚,鋪無菌巾單,再以酒精消毒切口處皮膚,取臍恥之間縱行切口,依次切開皮下各層,進入腹腔,探查子宮約手拳大小,表面見約7cm×6cm×5cm肌瘤結節,質硬,雙附件區未見異常,決定行全子宮切除術。術后逐層關腹,皮膚埋線縫合。手術順利,術中及術后生命體征平穩,留置導尿。術后第一天及第二天給予I級護理,聯合應用注射用頭孢他定及甲硝唑注射液靜脈滴注,術后第三天起改為II級護理,停用抗生素,術后七天拆線出院,出院后隨訪一年,患者預后良好,腫瘤無復發。
1.2 方法 手術標本依次經4%中性甲醛固定,常規取材,自動脫水機脫水,石蠟包埋,半自動石蠟切片機4μm切片,全自動染色機蘇木素—伊紅染色,手工中性樹膠封片,由有經驗的病理醫師進行光鏡觀察做出診斷。
2.1 巨檢:全切子宮無附件,臨床醫師已經沿矢狀線將標本局部切開,大小約10cm×7cm×6cm,宮頸管長約3cm,宮頸光滑,局灶見多個小囊腫形成,內膜厚約0.2cm,肌層見一腫瘤結節,直徑約6cm,質韌,切面灰白與淡黃色混合,邊界清楚,肌壁厚約2cm,余未見明顯異常(見附圖1)。
2.2 鏡檢:瘤組織由成熟的平滑肌細胞和成熟的脂肪細胞構成,混雜交錯排列,有些脂肪細胞相互融合形成大的空泡(見附圖2)。
2.3 病理診斷:子宮脂肪平滑肌瘤。

附圖1 全切子宮

附圖2 瘤組織細胞構成特征
子宮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見的腫瘤,在40歲以上婦女中的發生率為40%,在因非惡性腫瘤切除子宮標本中其檢出率為69%~77%。是女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其發生原因主要與雌激素長期及過度刺激有關,同時也與孕激素的協同作用有關,部分子宮平滑肌瘤的發生具有遺傳傾向。子宮平滑肌瘤可單發也可多發,多發約占80%,其臨床特點是月經過多或陰道不規則流血。當腫瘤長到一定大小后,可壓迫膀胱、直腸而引起大小便不適,也可引起反復流產及不孕癥狀,當漿膜下腫瘤扭轉或發生紅色變性時可引起腹痛,患者多合并貧血。根據腫瘤與子宮的組織學關系,分為粘膜下、肌壁間及漿膜下平滑肌瘤。對無明顯癥狀的小型肌瘤可暫不必手術,或行藥物治療并定期隨訪。肌瘤大者或有明顯癥狀者應行全子宮切除術,對于年輕未育者應盡量行肌瘤核除術。
子宮平滑肌瘤組織學類型包括多個特殊亞型。脂肪平滑肌瘤是子宮平滑肌瘤的特殊亞型之一,極其少見,發病率是0.03%~0.2%,其病理特點是腫瘤中出現散在的島嶼狀分布的成熟的脂肪細胞,可能是平滑肌瘤的脂肪樣化生。罕見情況下,脂肪細胞非常豐富,以致形成脂肪瘤。好發于絕經期及肥胖婦女,患者常常伴有膽囊疾病。腫瘤常位于漿膜下,切面呈淡黃色,隨著脂肪成分的增加而變得更黃,質地更軟,類似脂肪瘤樣的外觀。鏡下:由平滑肌組織混合不同數量的成熟脂肪組織構成,部分脂肪細胞可融合成大的空泡,無細胞異型性。平滑肌細胞常為梭形,偶為上皮樣,脂肪細胞主要為成熟的脂肪細胞,有時可見不成熟的脂肪細胞和明顯核異型性的脂肪母細胞。偶爾可見與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相似的軟骨分化或不規則的動脈血管。子宮脂肪平滑肌瘤需要與子宮平滑肌瘤脂肪變性相鑒別,后者常同時伴有玻璃樣變,鏡檢在平滑肌細胞或組織細胞內可見脂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