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懷柔醫院(101400)朱曉晨 張王梅
輪狀病毒腸炎是我國北方秋冬季小兒腹瀉最常見的病原,多發生于6~24個月嬰幼兒,主要特點是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黃水樣或蛋花樣便帶少量粘液,無腥臭味,常伴發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我們在常規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同時加用蒙脫石散保留灌腸,獲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所選病例為我科2011年1月~2014年1月住院輕-中度腹瀉患兒共52例,診斷符合《實用兒科學》診斷標準[1]。其中男27例,女25例。年齡4個月~1歲32例;1~4歲20例。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24例及對照組28例。兩組均為急性起病,腹瀉時間在72小時內,既有大便性狀的改變,又有次數的改變(每天6~15次),其中以稀水樣便為多,少數患者大便帶有黏液。伴有不同程度脫水、部分伴有發熱、嘔吐。大便鏡檢白細胞≤5個/HP,無紅細胞及膿細胞,部分有脂肪球。輪狀病毒抗原陽性。兩組的性別、年齡、癥狀及體征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28例口服蒙脫石散,<1歲每天1包,1~2歲每天1.5~2包,>2歲每天2~3包,分3次口服,療程3天,給予抗病毒、糾正電解質紊亂及糾正酸中毒治療。觀察組24例在與對照組相同治療的基礎上,蒙脫石散保留灌腸:<l歲者1.5g/次,>l歲者3g/次。將蒙脫石散加入20ml溫生理鹽水中混勻,取一次性肛管涂石蠟油后緩慢插入直腸10cm后,緩慢推入藥液,讓患兒盡可能保持臀高足低位15~20min,保留灌腸,藥液保留30分鐘,每天1次,療程3天。
1.3 療程判定標準:根據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制定的急性腹瀉病療效判斷的標準[2],將其分為顯效、有效以及無效三個等級。顯效為治療72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
為治療72h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為72h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無好轉甚至惡化。
1.4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取α=0.05,P<0.05差異有顯著性。
見附表1、附表2。

附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療效結果

附表2 兩組臨床癥狀、體征消退時間比較
輪狀病毒腸炎為小兒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輪狀病毒侵犯小腸上皮細胞,破壞其微絨毛,影響水和食物的消化吸收。而蒙脫石散屬于一種雙八面體蒙脫石微粉,具有層紋狀結構及非均勻性電荷分布,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作用;此外對消化道粘膜還具有很強的覆蓋保護能力,并通過與粘液糖蛋白相互結合,從質和量兩方面修復、提高粘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御功能。因此蒙脫石散是目前治療腹瀉病較為理想的藥物。
蒙脫石散灌腸一方面灌腸所用的生理鹽水可為腸道補充電解質,另一方面直接作用于病灶較口服對腸內病毒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和氣體的固定抑制作用會更強,所以減少腹瀉次數并縮短病程,同時,灌腸還可以直接達到物理降溫的作用,充分發揮藥物的局部抗菌作用[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高于對照組,蒙脫石散保留灌腸可提高輪狀病毒腸炎的治療療效,且方法操作簡單,易于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