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區醫院(102200)周婷 王麗英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AD)是指應用抗生素后出現的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的腹瀉,主要表現為腹瀉,可伴或不伴腹痛及嘔吐,輕癥患者可出現大量水樣便,重者可有血便,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一直以來國內抗生素應用極為普遍,而對于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調以及AAD并未引起充分的重視。2011年國外首次提出糾正抗生素致菌群失調的治療策略,其中強調益生菌制劑與抗生素聯用,可糾正抗生素對腸道菌群的破壞。故筆者進行了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防治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臨床觀察,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嬰幼肺炎的診斷標準[1],選擇2013年6月~20l5年6月在我院兒科確診住院治療的嬰幼兒肺炎患兒266例,排除先天性心臟病、心功能不全、營養不良和治療前并存腹瀉病及治療24h內出現腹瀉的患兒26例,實際入選240例,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20例。治療組男63例,女57例;年齡6個月~3歲;病程<3d。對照組男69例,女51例;年齡5個月~3歲;病程<3d。兩組在性別、年齡、營養狀況、病情輕重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診斷依照AAD診斷標準,即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1年1月3日正式發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以及1998年頒布的《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符合以下三點:①抗生素應用后至少24小時發生顯著大便性狀改變;日腹瀉次數至少高于入組時大便次數2次以上。
②水樣便需進行實驗室檢查,排除輪狀病毒性腹瀉。
③血便、膿血便需進行糞便培養,排除細菌性痢疾。

附表 兩組療效比較[n(%)]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常規給予抗感染、霧化、吸痰、止咳等綜合治療。治療組在應用抗生素當日即給予口服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商品名:常樂康,山東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小兒:1袋/次,2次/d。出現腹瀉后加服蒙脫石散:患兒<l歲:l袋/d;1~2歲:l~2袋/d;2~3歲:2~3袋/d;分3次口服,7d為1個療程。對照組患兒出現腹瀉后給予口服蒙脫石散,觀察兩組患兒腹瀉出現時間、例數及持續時間。
1.4 療效判定標準 依照l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制訂的標準[2]。顯效:治療72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h時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h時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等級療效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發生率比較 治療組發生抗生素相關性腹瀉25例,發生率20.83%,對照組51例發生率42.50%。兩組發生率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X2=9.96,P<0.01)。
2.2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療效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2.36,P<0.05)。見附表。未發現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不良反應。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易出現于嬰幼兒的原因考慮與以下因素有關:①抗生素的應用使腸道菌群紊亂,正常菌群明顯減少,其生理功能受損,多糖發酵成短鏈脂肪酸減少,未經發酵的多糖不易被吸收,滯留于腸道而引起滲透性腹瀉。②抗生素的直接作用可引起腸黏膜損害、腸上皮纖毛萎縮、細胞內酶的活性降低以及與腸道內膽汁結合使脂肪消化吸收減少,從而導致吸收障礙性腹瀉。③嬰幼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應激能力差、發熱等均可誘發消化功能紊亂。近幾年隨著益生菌應用理念的深入,對預防AAD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斷更新,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能分泌酪酸菌素,有效抑制致病菌的生長繁殖,優化腸腔環境;酪酸梭菌能特異性分泌大量酪酸,占腸黏膜生長所需能量來源的70%,故是腸粘膜上皮代謝和再生修復的主要能量底物;酪酸梭菌能抑制炎性因子的過度表達,增強粘膜的屏障功能;同時酪酸梭菌能夠產生淀粉酶,促進碳水化合物消化,產生多種維生素,如葉酸、煙酸、B族維生素等,促進宿主對鈣、鋅、鐵和維生素D的吸收。促進患兒免疫系統發育成熟,提高機體免疫力。因此在患兒應用抗生素的同時使用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不但可以預防和治療腹瀉,還能增強患兒體質,加快患兒疾病恢復,減少住院時間。而且使用安全,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