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服裝產業的結構調整,導致服裝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緊迫,產業人才需求與人才供給存在差距。本文對服裝高等教育現存問題進行了分析,并以浙江理工大學為例,具體探討了如何通過中外合作辦學來培養產業與教育交互下的服裝企業所需人才。
近幾年,隨著我國紡織服裝行業面臨著進一步的產業結構調整,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品牌的缺乏,勞動力和原料成本低廉的優勢消弱,市場競爭模式轉變、電子商務和“個性化定制”的新局面以及貿易壁壘對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的影響,在這樣一種全新視角下更新換代的時代背景中,服裝行業需要大量優秀人才和新鮮血液,人才已成為制約企業發展以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
產業變化對服裝人才需求不斷變化
服裝行業對人才需求不斷變化表現在對人才的需求不斷細化、企業對口人才需求增加且對接內容豐富。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的學生除了從事設計工作以外,還從事行業其他方面的工作,企業在用的過程中有不同的體驗。比如以往創意設計人才單純注重頂尖的創意設計,現今注重專業設計訓練的同時,對創意的市場轉化能力需求也隨之增加。因此,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企業需要人才非單一化,需要人才向著多元、復合型方向發展,向著交叉型方向發展。且企業對人才的專業度要求不斷提高,并希望縮短人才與企業的磨合期。這些現象都基于一個大背景,即我國的服裝行業正在進行大調整以適應國際化和轉型升級的需要,服裝行業正往更加專業化、細分化的方向發展。
在行業變化特點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驅動下,企業希望更多高級管理型、應用型人才加入,然而服裝人才卻大量缺失。服裝高等院校應把握對未來的趨勢發展需求進行人才培養。應對行業需求變化對人才的變化,應對現狀。如果教學不能適時適度地進行調整,就不能培養適應現代行業需求的高端人才。
服裝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我們的服裝高等教育與產業發展存在一定差距,這說明我們的教育教學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體系與課程設置有待合理
從人才知識結構的定位角度來看,一些高校具體課程設置缺乏依據,沒有根據社會實際需求的崗位能力去設置課程,導致課程體系的學科交叉與融合性不夠。理論和實踐課時比例不匹配。
2.師資隊伍建設有待提高
教學團隊的完善是人才培養的關鍵點和重要保障。需構建包括校內外教師資源、社會資源、管理層面教師共同形成的教師團隊。復合型教學團隊結合課程體系特點教學,共同研討項目、共同備課、共同授課。
3.實踐教學基地與產業聯動有待加強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一些高校開發出了各種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但與產業的聯動整體互動性還不夠強。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尤其是高校與企業共建“工作室”。校企可以校內“工作室”、校外“工作站”形式共同構建創新平臺,達到“雙贏”目的。
產業與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辦學”
服裝人才培養的具體實踐
在現今“大數據”時代下,服裝行業對既懂服裝專業知識又熟悉國際商務文化等知識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凸顯。服裝教學不僅需求學生在校內打下扎實的理論知識和人文修養,更需求其順應行業發展,成為時尚高端應用性人才。因此,教學必須與行業同步甚至要趕超,以此來解決產業迅速發展的變化。在此背景下,我校(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特色,緊扣“引進優質教育資源”這一核心,積極開展中外合作辦學,與素有“時裝界哈佛”之稱的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紐約時裝技術學院合作,引進美方先進辦學理念和課程體系,站在行業最前沿,緊緊圍繞整個服裝產業鏈,培養了一批技術、管理、營銷貿易相結合的應用型、復合型服裝專業本科人才。
我校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時裝技術學院合作的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在創新辦學體質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科專業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促進并拉動服裝類人才培養整體水平的提高。具體實踐成果有以下幾方面:
1.培養目標
明確服裝藝術設計專業(服裝設計方向和設計與營銷方向)以及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確定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服裝設計、生產、營銷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或掌握服裝設計的基本原理、設計方法及表達技能,或掌握服裝構成原理、服裝推版技術、服裝材料應用以及服裝生產技術與管理方法,對服裝產業有較強的適應性,能在服裝設計、生產、營銷的企事業單位從事服裝開發設計、生產技術、市場營銷等工作的藝術工學應用型專門人才。
2.課程體系與課程設置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核心的部分,是培養目標具體化的依托。明確課程體系圍繞三個準則去構建:(1)構建實用的基礎課程體系;(2)構建適應行業發展的專業課程體系;(3)構建提高學生素質的選修課程體系。
課程設置:(1)引進美方課程的比例占全部課程的比例為三分之一;(2)引進的專業核心課程占全部專業核心課程的比例為三分之一;(3)美方教師承擔的專業核心課程門數占全部課程門數的比例為三分之一;(4)美方教師承擔的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時數占全部教學時數的比例為三分之一。
3.教學方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堅持多樣化、創新的教學方法,更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主要采用定向式和滲透式,形成學校與服裝企業的需求、人、物等資源共享。
(1)定向式:以企業項目為核心進行定向實踐活動,對接服裝企業活動定向培養學生。
(2)滲透式:將行業需求、人、物資源滲入課程。將企業總監等請入課堂,形成企業導師制,定期講座,形成導師講座制,行業內容滲入課程對其改良,形成行業知識與理論教學高度契合。
4.師資建設
全年選派3名專業教師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時裝技術學院進修深造,在借鑒美國服裝專業教學經驗、培養人才發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美方教師來校授課期間,學校都配備1名中方專業教師擔任合作教師,以此借鑒吸收美方教師的最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此外還形成內營外聯、復合跨界的協作式導師團隊。該導師團隊有企業導師、資深行業專家等組成,從不同程度不同層面提升教學內容的行業領先度和時效性。
5.校企合作
根據服裝專業特色、課程教學體系和課程內容的特點,構建和擴充具有時尚產業特點的校外實踐基地。建立了“企校合作實驗室”和“學生服裝工作室”,促使學生將課堂中所學專業知識與技能更好地應用于生產實際之中,同時與企業合作共建研究或開發機構,使科研更好地為產業服務。
結語
服裝高等教育教學人才培養任重而道遠。服裝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出滿足社會和行業需求的高素質、綜合型、復合型的專業應用型人才。因此,我們在多年中外合作辦學經驗的基礎上,還要更進一步推進和深化教學改革,在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教學理念的同時,不斷完善我國高等服裝教育體系,從而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專門人才,為我國服裝產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