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及新傳媒技術的不斷出現,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存在很多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挑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
【關鍵詞】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241-01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意識也發生了不斷的變化,因此,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與創新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因此,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制定出符合現階段學生需要的教育模式及管理體制,以促進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的快速發展。
一、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中遇到的挑戰
(一)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遇到了挑戰
伴隨著外來思想的不斷深入、物質文明的不斷進步及有心人士對人生觀及價值觀的不斷挑戰,現階段,高校大學生尋求個性及熱愛新事物的特點,導致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及人生觀都不成熟,并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解不到位。
(二)學生的教育管理等方面面臨著挑戰
隨著高校擴招及高校數量的增多,每個學校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面對大量學生及他們身上所存在的問題,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勢在必行。
(三)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手段受到了挑戰
目前,大學生都極具個性,不愿隨波逐流,導致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在現階段教學工作中發揮作用。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教師改變教學模式提供了便利,教師要充分發揮網絡技術在教學工作中的作用。
二、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分析
(一)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建設
我國現階段,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體制,應對之前黨委組織的思想政治體制進行改革與創新,轉變學校黨委及校長的傳統思想,使兩者互相配合,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體制。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的決策權在學校黨委手中,所以,我們應不斷改變校黨委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的效果,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促進現階段我國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的快速發展。
(二)實現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管理科學化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建立教育評價管理平臺,有效地控制及指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了保證評價管理體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應用的作用,必須保證評估管理系統的合理化及科學化。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管理工作的前提就是科學的評估指標,根據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情況,切實反映教育工作的目標,按照科學化的原則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評價管理,并且堅持動靜結合的方式進行管理。因為,學生的思想工作隨時隨地都會發生變化,所以,評估管理體系應該針對學生不同時期的思想狀況進行制定,這樣可以保證評估效果的準確性。另外,為了保證評價效果,一是要求評級主題與評價體系相互配合,不能出現互相欺騙的情況;二是加強評價方式的管理工作;三是各個部門應該相互配合,這樣才能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并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快速發展。
(三)保證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在各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僅要求學生學習校訓,還要求學生會唱校歌,而且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適時跟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證黨中央的各項教育政策第一時間融入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中,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關注社會動態、中央新聞及時事政治等。多學習、多了解,積極參加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習知識。在列寧的《共青團任務》中,學習青年人如何有效地運用各種學習方法;在毛澤東的《實踐論》中,學習實踐工作的作用及意義。
(四)運用新媒體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中,應該積極改變教學模式及教學理念,減少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弊端,積極使用新媒體技術,尊重現階段學生個性化的差異,公平地對待每個學生,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充分了解及掌握社會熱點、國際形勢及國內國情,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獨立思想、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敢于創新。
三、結束語
在我國現階段,教育事業國際化可以有效提高我國的綜合實力,同時也可以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應該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提出適合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式,保證教學效果,促進我國教學事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大新.淺析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改革與開放,2010,(14):153-154.
[2]李福霞.試論手機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及對策[J].改革與開放,2011,(04):45.
[3]徐素華.論網絡時代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改革與開放,2011,(06):41-42.
[4]李海峰.淺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的構成及其專業化[J].改革與開放,2011,(16):68-69.
作者簡介:
張興偉,碩士,長春大學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