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梅州市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514700)黃偉濤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不斷改變,胃癌的發生率逐漸升高,胃癌的致死率也較高。而對胃癌的正確診斷是治療胃癌的關鍵,鋇餐造影對胃癌診斷有著重要的臨床診斷價值[1]。本次就2015年3月~2016年5月在我院進行就診的胃癌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分析鋇餐造影在臨床診斷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附表 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準確情況分布
1.1 病例資料 選2015年3月~2016年5月在我院進行就診的胃癌患者60例為對象展開分析,在60例患者中,男性占46.7%(28/60),女性占53.3%(32/60)。年齡均在28~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8.6歲。32例患者進行胃鏡檢查,28例患者進行鋇餐造影檢查,60例患者均無鋇餐造影及胃鏡檢查禁忌癥。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鋇餐造影及胃鏡檢查。檢查儀器與試劑:鋇餐造影采用數字胃腸機對患者進行檢查,給予患者鹽酸消旋山崀菪堿20毫克進行注射,采用硫酸鋇混懸劑為造影劑,將混懸劑的比例控制在:150克干混懸劑/200毫升水。胃鏡檢查需要在患者進行手術前五分鐘進行2%的普魯卡因進行噴灑,達到麻醉效果,患者左側臥,取得患者的活檢組織,并對患者的病理情況進行分析,對內鏡檢查分析,患者胃部病灶周圍組織模糊,胃黏膜附近的邊界模糊,胃部腫瘤表面表現出較粗大的皺襞,甚至還有腫脹的黏膜存在。而胃黏膜表面呈現出高低不平整、大小不同的淺表性糜爛、結節,患者的胃壁蠕動功能減弱,有些患者呈現出黏膜充血及淺表糜爛。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通過檢查后的診斷準確率,胃部惡性腫瘤主要包括胃底癌、胃竇癌及胃體癌等三種。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1][2],各患者的診斷準確情況以(%)表示,行x2檢驗,兩種j檢查方法的診斷準確數據比較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60例患者的胃鏡與鋇餐造影檢查,通過胃鏡檢查,診斷出胃部惡性腫瘤患者20例(62.5%),通過鋇餐造影檢查,診斷出胃部惡性腫瘤患者24例,診斷準確率為85.7%,胃鏡檢查診斷準確率要低于鋇餐造影檢查的診斷率。兩組數據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詳情如附表所示。
臨床上對于胃癌的檢查手段通常為胃鏡檢查,胃鏡檢查可以對患者的病變部位觀察,在進行胃鏡檢查的同時還能進行沖洗、攝影、活檢與涂片等操作,能夠對患者的病變部位結合性進行觀察。相關的報道顯示[3],胃鏡檢查的準確度在65.4%~90.0%。若對患者進行活檢檢查,可以選擇多處標本組織,標本取樣位置主要在正常的組織及病灶邊緣交界處,標本量的選取一般是在六塊及以上。因而胃鏡,對患者的病變情況能夠更加直觀進行掌握,檢測準確率較高。但是胃鏡檢查會存在檢查盲區,特別是進行活檢后組織假陰性出現的可能性大。而胃鏡的活檢屬于創傷性檢查方法,對于弱勢群體來說,承受壓力較大。
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進步,鋇餐造影檢查在胃癌檢查中逐步被應用,鋇餐造影檢查能彌補胃鏡檢查盲區缺陷,通過造影,可以將病變的部位分為充盈相與黏膜相,胃壁輪廓與胃黏膜形態分析的主要為黏膜相,而充盈相主要是針對胃部的生理狀況,包括胃蠕動與胃排空。若機體存在癌變腫瘤時,主要體現為腔內陰影,充盈會出現缺損現象,甚至有狹窄、壞死等癥狀。
鋇餐造影檢查在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調控鋇餐的造影劑濃度,并且對huanzh額的空腹狀態需要進行X線透視。若造影劑對胃部的充盈狀態良好,則對胃壁邊緣的觀察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當患者處于立位充盈時,造影劑的劑量需要滿足胃體中部的水平,從而確保胃體得到充分伸展。然而針對凹陷型的病灶需要達到中小氣量的最佳狀態。同時,要觀察患者的病灶,需要通過多個方位進行,進而獲取最為清晰的攝影圖片。鋇餐造影與常規的胃鏡檢查相比較,操作簡單、方便、操作時間短,準確度高,并且對患者的身體損害性較小。特別是對老年患者,更為容易接受。在進行鋇餐造影過程中,可以有效觀察到胃小區與胃黏膜段細節,從而針對黏膜隆起、破壞與凹陷處等,能夠明顯顯現出來。清晰反應出病變的部位、大小與范圍。而針對黏膜皺襞具體情況,能夠判斷胃部是否出現損傷狀況。并且鋇餐造影能夠觀察到胃鏡無法觀察到的狹窄部位,可以為臨床診斷提供更為準確的數據。
在本次的研究數據中顯示,采用鋇餐造影檢查的患者,其診斷準確率要明顯高于常規胃鏡檢查的患者。通過胃鏡檢查的診斷準確率較高,但是檢查時間較長,診斷速度較慢,操作較為復雜,需要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等采取不同的預防措施,存在較高風險性。而鋇餐造影可以彌補胃鏡檢查存在的缺陷。
綜上所述,鋇餐造影在胃癌的臨床診斷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可以明顯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減少誤診及漏診現象的發生,提高患者診斷的安全性及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