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婦幼保健院(528300)蘇永棉 張健平 張應金
在新生兒時期,新生兒肺炎是發生率較高的嚴重呼吸道疾病之一。新生兒因為呼吸功能和氣管都還沒有發育成熟,所以如果沒能對新生兒肺炎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則可能導致一系列嚴重并發癥,如敗血癥、心力衰竭以及呼吸衰竭等[1]。抗生素類藥物是現階段治療新生兒肺炎的主要方法,但是因為不能明確新生兒肺炎的發病原因,加上各個醫院的病原學檢測條件和結果獲得的時間不均衡,所以臨床中在選擇抗生素對新生兒肺炎進行治療時,存在隨意使用高效廣譜抗生素或者聯合用藥等現象,導致臨床治療效果較差,而且可能引起細菌耐藥性。本研究主要探究了抗生素在新生兒肺炎治療中的應用及時間效應,現作如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新生兒肺炎患兒80例;納入標準:滿足《實用新生兒學》中有關新生兒肺炎的臨床診斷標準[2],并經胸部X線片檢查確診;排除標準:吸入性肺炎患兒。全部80例患兒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日齡1~25天,平均日齡(14.4±1.2)天;54例患兒具有合并癥,26例患兒并無合并癥。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常規止咳化痰、吸氧、糾正水電解質平衡、酸堿平衡,并給以其他對癥治療和全身支持性治療。另外給予抗生素治療。抗生素治療前全部患兒均給予胸部X線片檢查和常規痰細菌培養,結合患兒的細菌培養結果來制定抗生素治療方案,采用抗生素單用或者聯合應用治療。治療期間應采集患兒糞便,給予常規腸道菌群培養。
對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抗生素的應用種類、使用頻率、人次、治療效果、治愈時間進行統計分析。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組間數據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抗生素應用情況分析 臨床中在選擇抗生素對新生兒肺炎患兒進行治療時,常用的抗生素種類主要為青霉素、氨芐青霉素、頭孢拉定、頭孢噻肟鈉以及頭孢唑林等。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2.2 不同抗生素配伍治療新生兒肺炎患兒的時間效應分析 單用青霉素類抗生素治療新生兒肺炎患兒的臨床效果比較顯著。對治療時間進行分析發現,在對新生兒肺炎患兒進行治療時,單用青霉素抗生素治療和聯合應用抗生素治療的治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P>0.05)。如附表2~3所示。
新生兒肺炎是新生兒時期的多發病和常見病,同時也是引起新生兒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分娩期間、分娩后以及妊娠期內都可能發生新生兒肺炎,而出生后發生新生兒肺炎的幾率最高[3]。新生兒肺炎的病原體多樣,而且比較復雜,并不具備典型性臨床癥狀,所以臨床中在對新生兒肺炎進行治療時,在臨床常規對癥治療的同時,制定科學和合理的抗生素治療方案對于改善患兒預后非常關鍵。臨床中在選擇抗生素藥物對新生兒肺炎患兒進行治療時,原則上應結合病原菌來選擇抗生素種類,針對黃金色葡萄糖球菌,一般選擇氨芐青霉素、耐酶青霉素、第一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針對重癥患兒、革蘭氏陰性菌、一般抗生素耐藥患兒,則應選擇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4][5];針對B族溶血性鏈球菌肺炎,則應選擇青霉素和氨芐西林等[6]。復方諾明、氨芐青霉素、羥氨芐青霉素以及青霉素等是世界衛生組織所推薦的抗生素藥物,因為復方諾明存在一定的藥物毒性,所以不適合應用于新生兒肺炎的臨床治療中。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臨床中在選擇抗生素對新生兒肺炎患兒進行治療時,常用的抗生素種類主要為青霉素、氨芐青霉素、頭孢拉定、頭孢噻肟鈉以及頭孢唑林等;本研究結果和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規定相符合。

附表1 抗生素應用情況分析

附表2 不同抗生素配伍治療有合并癥或者并發癥患兒的時間效應分析(n=54)

附表3 不同抗生素配伍治療無合并癥或者并發癥患兒的時間效應分析(n=26)
臨床中在對肺炎進行治療時,過去常常選擇青霉素,然而在現代醫學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高效廣譜抗生素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同時抗生素的耐藥菌也在不斷增加,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而且具有較廣的抗菌譜等,所以在臨床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本研究中,單用青霉素類抗生素治療新生兒肺炎患兒的臨床效果比較顯著。對治療時間進行分析發現,在對新生兒肺炎患兒進行治療時,單用青霉素抗生素治療和聯合應用抗生素治療的治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P>0.05);研究結果表明臨床中在對新生兒肺炎患兒進行治療時,存在憑經驗盲目用藥的情況,進而引起抗生素濫用,如果情況嚴重則可能出現耐藥性。臨床治療期間,應結合病原學結果來對抗生素種類進行選擇,首先應選擇窄譜的抗生素單用,在病原菌和療效不明確的情況下,不宜選擇高效廣譜抗生素,如果治療效果不理想,則可以聯合用藥或者更換抗生素。
總之,臨床中在選擇抗生素治療新生兒肺炎患兒時,應結合致病菌檢測結果和患兒的實際病情來對治療方案進行制定,應用單一青霉素類藥物治療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因此應盡可能避免聯合應用多種抗生素,也不能盲目應用廣譜抗生素,從而實現對細菌耐藥性進行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