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
新市場一定戰勝舊市場,不論舊市場今天擁有多么巨大的份額,新市場才是明天的真正代表。
壓根不用擔心電影產業會陷入寒冬,而是應該去思考這個產業如何才能創造出新市場。雖然中國電影近十年來確實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市場,但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當某個產業的產品行銷市場的時候,也就到了它喪失市場的時候;當它即將喪失市場的時候,社會又會創造出新的產業。
用這個原理衡量當代中國電影產業——它已經行銷市場多年,創造了近十年中國電影產業每年遞增30%以上的奇跡。與此同時,當代中國電影的市場也因其產品的行銷逐漸消失。隨后,新的中國電影故事將會出現,它將重新開創自己的市場,并且贏得對舊市場的成功。
以電影內容生產為例,近十年的中國電影在以下三個方面全面占領了市場。其一是價值觀電影。無數新電影圍繞著價值觀展開爭論,或者高歌青春與“小時代”(《失戀33天》《小時代》),或者鞭撻現實與思想中的丑陋罪惡(《老炮兒》《山河故人》《惡棍天使》),或者試圖為價值觀糾結提供解決方案(《北京遇上西雅圖》《心花路放》),或者盡情展示當代精神的價值觀彷徨(《后會無期》《親愛的》《一步之遙》)等等。這些電影都以現實生活形態為切入角度,以當代人的感受為價值觀的糾結和有可能回歸作背書。
其二是新娛樂電影。它沒有深刻的價值觀探詢,但卻以或者是奇幻的表現、或者是情懷的希望展示了當代人的精神追求。譬如《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大魚海棠》《捉妖記》《美人魚》等等,這些幾乎都與動漫有關的創作,表現出對這個創新時代的肯定,認為時代的美好追求有可能實現。它們是對當下新社會形態的頌歌,其價值不低于前一部分影片。
其三是繼承“傳統”的電影,包括內地一批老導演陸續拍出的同樣有著市場份額的電影,也包括很多香港與內地合拍的電影,如《寒戰》《建國大業》《赤壁》《1942》《金陵十三釵》《智取威虎山》等。這類電影不僅僅是主題“傳統”,在表現形式上同樣有著創新的追求,最突出一點便是作品的主觀視角進一步強化,說明當代人精神世界的自主性壓倒了社會傳統的物質力量,再沒有人向傳統現實主義讓步了。
以上中國電影的成功已經到了該總結的階段,市場需要創造性的突破,需要電影產業對于創作的題材與思想、創作的新角度和新故事作重新挖掘。舉個例子,《夏有喬木 雅望天堂》以及《微微一笑很傾城》這樣的影片放在兩年前的市場上就會很刺激,但在今天它們似乎缺乏信息量和市場攻擊力。敏感的資本也許不會再熱衷投資這樣的題材與故事了。
正因為如此,我們看重《大魚海棠》類的電影,盡管它還不是太有力。筆者相信電影產業在創作上的創新方向一定會配合著新時代的特色,有著新一代人的視角與精神特質。當代的精神就是敢于創造自己的世界,敢于顛覆舊世界。我行我素、獨往獨來、英雄主義、情懷本色等這些互聯網英雄們身上具有的精神本質會成為下一個創造的原點?;氐皆c就是新電影的動力,即回到個性的張揚而非沮喪與萎靡。
至于某些影片對現實存在黑暗的揭露,也會更加深刻而非浮光掠影,精神的力量會與人性的觀察更深入地融為一體,這就是所謂“牛人編劇導演”一定會脫穎而出的角度和深度。
1860年,中國的GDP占據全世界半壁江山,英國的GDP僅領先于歐洲,但以工業產品為創新市場的英國最終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大清朝。新市場一定戰勝舊市場,不論舊市場今天擁有多么巨大的份額,新市場才是明天的真正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