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學駟
中國人民兵工創建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革命戰爭中軍火補給的重要來源,是人民武裝力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民兵工的發展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史,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星火燎原
1840年鴉片戰爭,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打開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民主共和的國家體制。受到列強扶植的地方勢力,獨霸一方,分庭抗禮,軍閥混戰,民不聊生。1927年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進行的北伐戰爭,順應民意,勢如破竹。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勢力,策劃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背叛革命,殘酷鎮壓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使國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敗。中國共產黨人從血泊中認識到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于8月1日領導舉行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漢召開緊急會議(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這次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獨立領導武裝斗爭、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并把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作為當前黨的最主要任務。在“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10月,湘贛邊界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在毛澤東等的領導下,到達井岡山,開展游擊戰爭,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實行武裝割據,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政權的道路。從此,以井岡山的斗爭為榜樣,工農武裝革命的星星之火,迅猛發展,遍及大江南北各省和黃河流域的部分地區,中國革命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即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根據地的人民兵工,同紅軍的發展緊密相連。隨著武裝斗爭而創建,隨著革命根據地的鞏固而發展,隨著革命斗爭的受挫、根據地的丟失而被迫停產轉移。
大革命失敗后,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大屠殺,揭竿而起。他們手中的兵器,除在大革命中保存下來的少量槍支外,主要是大刀、長矛、鳥銃等原始兵器,有的還用菜刀、斧頭、木棍,甚至赤手空拳同荷槍實彈的敵人搏斗,付出了重大的犧牲和代價。血的教訓使人們清醒地認識到,武器在革命斗爭中的重要性,于是一批群眾性的兵器生產組織應運而生,遍布各起義地區。群眾性的兵器生產組織一般規模很小,幾個人或十多個人就是一個生產點,大都是手工業作坊,基本上由鄉間鐵匠、木匠等手工藝人組成,一盤鐵匠爐有一個老師傅掌鉗,配兩個年輕人掄大錘、拉風箱就可生產,主要生產大刀、梭鏢和土槍、土炮。1927年5月,國民革命軍第35軍35師第33團團長許克祥,在場少發動反共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激起民眾憤怒,湖南長沙周圍各縣有20萬農民赤衛隊準備攻打長沙,各地農民協會廣泛發動群眾,集中民間能工巧匠,日以繼夜地制作大刀、梭鏢、鳥銃,還造出了名目繁多的長龍炮、豬嘴炮、松樹炮、葫蘆炸彈、酒瓶炸彈等兵器,武裝了農民。“早打鐵,晚打鐵,打把梭鏢送農協,梭鏢磨得亮堂堂,擒賊先擒王,打到長沙去,活捉許克祥”。這首當時廣為流傳的民謠,就是群眾奮起制造武器、支援革命戰爭的真實寫照。
誕生官田
工農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多塊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削弱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獨裁統治,國民黨統治集團極度恐慌,蔣介石在結束中原戰爭之后,連續調集十萬、幾十萬軍警對紅軍和革命根據地進行瘋狂的“圍剿”,妄圖把工農紅軍扼殺在搖籃中。在這種態勢下,紅軍戰事頻繁,隊伍擴大,急需大量的武器彈藥,而國民政府對根據地的嚴密封鎖,使紅軍的軍需補給更加困難,擴大兵工生產成為紅軍和紅色政權的當務之急。
從1930年12月—1931年8月,中央紅軍連續取得了3次反“圍剿”的勝利,使贛南、閩西連成一片,成為統一的中央革命根據地。與此同時,鄂豫皖、湘鄂西等地的紅軍,也先后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使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中央紅軍在3次反“圍剿”中繳獲了5萬多支槍械,其中許多槍支受到損壞,亟待修理。1931年9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以下簡稱中革軍委)決定在江西省興國縣官田村組建一個較大的兵工廠,擔負修械和生產彈藥的任務。經過緊張的籌備,中革軍委兵工廠(亦稱官田兵工廠)于1931年10月正式成立,廠長吳漢杰。該廠由中革軍委白石修械廠、江西省工農民主政府修械處和三軍團修械處等單位合并,建廠初期有員工250人,200多把銼刀,100多個老虎鉗,4個打鐵爐,手工修械。廠址在江西省興國縣蓮塘區官田村。1931年12月紅軍攻占了尋鄔、會昌幾個土豪劣紳盤踞的據點,沒收了他們的修械所。1932年4月紅軍攻克福建省漳州,又繳獲了國民黨軍的一個修械所,得到一部2.6米車床,一部2米車床,還有一臺為車床提供3680瓦功率的汽油機,動員來20多名技術工人。黨組織還千方百計從各地吸收技術人才,如東北黨組織派來韓日升、劉廣臣、郝希英3名曾在奉天兵工廠做過槍的黨員。韓日升三人經上海進入蘇區時,中央政治局委員任弼時以及鄧穎超親自到招待所看望。廣東黨組織請來馬文等42名技術工人,他們到瑞金后,朱德總司令親切接見,勉勵他們盡快到官田去,與當地工人一起把工廠辦起來。上海黨組織聘請來6名技術工人。工廠擴大了,分設修械、子彈兩個科,修械科以修械為主,有機械組、鍛造組;子彈科主要是復裝子彈,有彈頭組、底火組、完成組、檢驗組。當時原材料缺乏,做子彈殼的材料一部分是用銅元做原料,用手工多次冷沖成型的,一部分是紅軍戰士或群眾從戰場上收集來的使用過的彈殼,經過收口整形重復使用。
1933年3月,紅軍第四次反“圍剿”勝利,中央根據地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擴大,為了增加彈藥生產,官田兵工廠一分為三,即彈藥科遷入勝利縣與銀坑彈藥處合并,成立銀坑紅軍彈藥廠;槍炮科的刺刀股和紅鐵股分出部分人員和設備,搬到興國縣古龍崗寨上建立紅軍雜械廠;留在官田的部分主要是修配槍械。
官田兵工廠是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的第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兵工廠,它的建立標志著根據地兵器工業的誕生。它在建廠兩年多的時間內,共修配步槍4萬多支、迫擊炮100多門、山炮2門、機槍2000多挺,生產手榴彈6萬多枚、地雷5000多個,復裝子彈40多萬發,為紅軍的發展提供了物資保證。
為了加強兵工生產的領導,1933年冬,中革軍委成立軍事工業局,毛月新任局長。之后,中革軍委和中華蘇維埃政府接連發布命令,要求各部隊、各級政府注意收集彈殼和銅錫等兵工材料。從物質上、人員上對軍事工廠給予支持和幫助。1934年4月18日,朱德發布命令,打土豪和沒收反革命財產時,須查清銅錫物品,悉數收集;清掃戰場時,指定專人收集子彈殼。1934年5月16日,中央國民經濟人民委員會發布收買子彈、子彈殼、銅、錫、土硝、舊鐵等。軍用物資價格公布于眾,公平交易。
蘇區軍民積極響應紅軍和蘇維埃政府的號召,踴躍捐銅獻鐵,支援兵工生產,據《紅色中華》1934年9月18日報道,中央蘇區1934年6月1日—8月31日收集銅41427公斤、錫24752公斤、鐵79773公斤,分別完成計劃的201%、110%、167%。
1934年初,中革軍委決定,將設在官田、銀坑的兵工廠集中到瑞金的江面便于領導。1934年7月24日,中革軍委發布命令,現槍炮、彈藥兩廠已同設江面,為指揮便利和適當分工現特令兩廠合并,定名為兵工第一廠,委任韓日升同志為廠長,郝希英同志為副廠長,范啟明同志為政治委員。雜械廠因距離太遠,暫不合并,改名為兵工第二廠。江面兵工廠設槍炮、彈藥兩科,有廠房8棟,還有一個大祠堂,機器30多臺。
第5次反“圍剿”中,當時的領導人采取了陣地堡壘戰,紅軍遭受很大損失,中央采納了彭德懷等同志提出的突圍、外線作戰的意見,1934年9月25日開始突圍,兵工廠分三批隨軍轉移。
其他革命根據地的兵工生產隨著根據地的創建、鞏固也有發展。
戰略轉移
第5次反“圍剿”紅軍失利,中央根據地喪失,中央紅軍不得不放棄蘇區進行外線作戰,實行戰略轉移。
紅一方面軍1934年10月16日開始撤離江西瑞金,經贛粵、湘粵、湘桂邊界進入貴州。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路線的影響,確立了繼續北上抗日的方針。紅四方面軍1934年12月退出川陜根據地,1935年6月在川西懋功與紅一方面軍會合。此時日本侵略軍在加緊對我華北的侵略,中央中央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再次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決定分左右兩路繼續北上。紅二方面軍于1935年11月,自湘鄂川黔根據地進入西康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向北轉移。1936年10月三大主力會師甘肅會寧完成歷史性戰略轉移。
紅軍戰略轉移時,一、二、四方面軍的兵工廠都組織了精干的隨軍修械所,攜帶機器、器材和工具隨軍修械。紅一方面軍江面兵工廠分三批有560人隨軍行動。紅二方面軍兵工廠350人離開根據地隨軍轉移。紅四方面軍通江兵工廠五六百人西渡嘉陵江開始長征。兵工戰士長途跋涉,行進在高山峻嶺、峽谷大川之間,而且戰斗頻繁,部隊短暫休整時,他們立即支起“工作臺”,為部隊修理槍械。
紅二方面軍修械所一天行軍到一個渺無人煙的大山里,利用戰斗空隙,把騾馬背上的馬鞍卸下來,用石頭把兩個馬鞍子夾平,將老虎鉗架在上面,地上鋪塊油布,一個“工作臺”就搭成了,馬上開始工作。前面戰斗打響了,下來的戰士等著要槍,他們又把工具箱豎起來,下邊墊上塊大石頭,把老虎鉗架在工具箱上,又架起了幾個“工作臺”,戰士們看到工人師傅的智慧,伸出大拇指:“工人師傅真行,請等我們的喜訊吧!”
尤溪口戰斗中,工人們主動請纓參加戰斗,當賀龍、任弼時得知后,狠狠地批評了軍械科長,重申要十分愛惜工人,不允許再發生類似的事情。在行軍路上,賀龍來到工人中間和藹地說:“打仗是紅軍戰士的責任,你們的任務是修械,保證每個戰士的槍都是好用的,要知道這個任務比你們去打仗更重要。”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后,結束了二萬五千里長征。1936年11月8日,中革軍委授命西渡黃河的紅3軍、紅9軍、紅30軍2.1萬人為西路軍進行西征。原通江兵工廠150人帶著1臺小車床,10把虎鉗及其他工具組成西路軍兵工廠。在原紅四方面軍總供給部部長鄭義齋的領導下隨軍西征。冬季的河西走廊天寒地凍,生活和生產條件都十分艱難。工廠曾在一條山、永昌縣、山丹縣、臨澤縣和倪家營子落腳生產,在永昌縣時,還請當地4家鐵匠鋪20多名工人幫助過工作;在臨澤縣時,沒有生產材料,工人們利用報廢的連環槍打造了一批約1米長的鬼頭刀。二進倪家營子時,生活更加困難,吃的是糜子連皮磨面打的糊糊,喝得是水池里的冰塊化的水。子彈打光了,用馬尾手榴彈對付敵人的“牦牛陣”和人海戰術,受到徐向前總指揮的夸獎,紅軍戰士稱贊是“救命彈”。1937年3月5日,西路軍彈盡糧絕,向新疆方面突圍,兵工廠最后回到陜北的僅14人,帶回兩個虎鉗、4把銼刀、1個風箱。
紅軍三大主力和紅25軍撤離根據地后,奉命留守的紅軍部隊開辟了14塊游擊根據地,橫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浙江及海南等省區廣大地域,與敵人進行頑強的斗爭,直至1937年第二次國共合作,歷時三年。
三年游擊戰爭中,多數部隊組織了修械單位或小型兵工廠。在福建省境內,有永定縣蘇維埃兵工廠、豐余兵工廠、閩東獨立師修械所、新汀杭蘇維埃兵工廠、香嶺兵工廠,以及1935年1月進行整編留下50多人的閩北紅軍兵工廠。閩北紅軍兵工廠由張昌尤帶隊隨閩北軍分區司令部行動。國民黨反動派為了扼殺這支工農隊伍,采取了“并村”、“聯?!钡绒k法,企圖割斷紅軍游擊隊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工廠多次被包圍,在群眾的支持幫助下,輾轉于閩、贛邊界的深山里。1935年春,工廠被圍困在崇安縣桐木北坑十多天,饑餓和寒冷威脅著全體員工,渴了捧起雪含一口,餓了找來樹根嚼一嚼,沒有人叫苦,沒有人掉隊,終于突破了敵人的包圍。環境惡劣,生產條件艱苦,但是每轉移到新駐地,只要情況許可,工人就架好爐、支起鍋堅持生產,除完成修槍任務外,平均每月可翻新兩三千發子彈。閩北兵工廠挺過來了,1937年10月改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修械所。
在浙西南地區,方志敏領導的抗日先遣隊1935年1月受挫后轉入山區開展游擊戰爭,3月在浙江開化縣建立天堂山兵工廠,雖規模很小,卻能生產大刀、匕首、木殼槍和子彈,1936年12月被國民黨軍隊燒毀。
左右江根據地丟失后,紅21師留守部隊活躍在黔桂邊界地區,他們團結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先后辦起了板陳兵工廠和卡法兵工廠,手工仿造槍支和子彈,堅持到1939年停辦。
湘贛兵工廠留下的100多人,在廠長胡兆豐領導下活動在湘贛邊界的銅鼓、瀏陽、平江等地,堅持到1937年改編為新四軍的一個修械所。
鄂豫皖留守的兵工工人,從1932年冬跟隨紅28軍打游擊,轉戰于蘄春、太湖、金寨、紅山、黃梅等地。1938年1月走出山區改編為新四軍第4支隊修械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占東北三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在林海雪原與日偽軍進行了極其艱苦的斗爭。他們在創建南滿、北滿、東滿、吉東等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同時,廣泛招募技術工人,組建了一批規模不等的修械所和兵工廠,在林海雪原為抗日部隊修造槍械、復裝子彈、制造手榴彈和大刀等兵器,他們的事跡可歌可泣。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供給部與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供給部合并,于1935年12月成立中革軍委總供給部。下設軍事工業局(簡稱軍工局),副部長白如冰兼任局長。軍工局成立后,對西北地區的兵工廠進行了調整,將陜甘根據地的楊砭兵工廠與賀家灣兵工廠合并,加上長征過來的一些兵工人員,在安定縣十里鋪重建中央紅軍兵工廠——中革軍委總供給部兵工廠,共110多人,主要任務是修理槍械和制造手榴彈。這個工廠于1936年先后遷至延川縣趙家河、永坪縣石油溝、吳旗縣吳起鎮、延長縣西門外石油廠,最后遷至延安柳樹店。1936年7月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吳起鎮參觀這個兵工廠后稱贊道:“不論他們生活多么原始簡單,但至少是一種健康的生活,自由、尊嚴、希望,一切都有充分發揮的余地”,“他們是在為自己和中國工作”。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人民兵工,是兵器工業的萌芽時期。它的基礎是工農武裝起義時群眾自發組織的兵器生產點,生產規模一般很小,設備簡陋,分散在各個革命根據地,沒有統一的領導,只能制作大刀、長矛、土槍、土炮。后來,隨著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革命戰爭對槍械彈藥的迫切需要,各革命根據地便陸續興辦起一批初具規模的兵工廠。這些兵工廠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經濟封鎖下就地取材,為紅軍修理槍械、復裝子彈、生產手榴彈和地雷并仿造了槍支,有力地支援了紅軍。這個時期在斗爭中成長起來的兵工隊伍,其組織兵工生產的經驗、所培養的優良傳統,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乃至新中國的兵器工業建設和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