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梅
[摘要]通過對建水縣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試點工作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分析,提出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股份合作經濟 農村 集體經濟 發展 壯大
[中圖分類號]F3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6)02-0021-02
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堅強支柱,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堅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迫切需要。建水縣按照“股權平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積累共有”的原則,扎實開展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試點工作,引導村級組織創力經濟實體,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1.建水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建水縣有137個村委會,16個社區,目前,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在3萬元以上的有36個,占23.5%。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在1萬元至3萬元的有16個,占10.5%。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有106個,占69.3%。全縣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無能力辦事”的現象較為突出。2014年以來,建水縣在臨安鎮東村、南莊鎮干龍潭等8個村委會開展“股份合作經濟”試點工作,共計盤活各類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折價979萬元。
2.發展“股份合作經濟”的主要做法
2.1清算核實集體資產,明確股權股值結構
按照“股權平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明確股權和權利。一是量化股份結構。如臨安鎮韓家社區第8居民小組在股份量化后,按照集體股占總資產40%和個人股占總資產60%設定股權,個人按照每個股東100股等額配制人口股,將股份直接量化到個人。二是確定股權歸屬。根據戶籍性質、二輪土地承包權、實際生產生活所在地、享受集體分配和履行村民義務等條件確定股權歸屬,明確享受股權的范圍。三是明確利益分配。如把25%--30%集體收益作為追加股本和惠民開支,70%--75%按股份分配給居民群眾,增加了群眾收入,有效調動了群眾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
2.2盤活存量做足增量,拓寬“股本”來源
一是盤活土地資源,開展分散土地整理。加快土地流轉力度,充分開發、利用集體土地資產,鼓勵村集體將合法的存量非農建設用地,以使用權入股、租賃等形式與其他所有制經濟合作。如南莊鎮干龍潭村采取市場化方式,對農民自愿流轉的承包土地進行收儲,流轉給種植大戶和企業發展葡萄產業,每畝土地以每年100元的標準向葡萄產銷專業合作社交納葡萄產業發展金,葡萄產銷專業合作社、村委會、村小組按“2:2:6”比例進行分成,增加集體收入。該村目前共流轉土地1.1萬畝,村集體每年可獲得集體收入22萬元。二是興辦集體實業。依托自身區位優勢,發展商鋪、酒店、農貿市場等集體經濟實體,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如臨安鎮崇文社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利用土地征用補償費和預留用地招商引資,借助外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興辦醫院、酒店、敬老院等多家實體。社區集體經濟收入由2008年的1064萬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1億多元,增長了近10倍。三是發展優勢產業。通過成立各種專業合作社和協會,建立集產、供、銷為一體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在帶動群眾發展主導產業的同時,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如曲江鎮館驛村通過成立合作社種植、銷售馬鈴薯,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由開展“股份合作經濟”前的4萬多元增加到了20多萬元。
2.3整合資源匯聚力量,統籌發展集體經濟
一是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縣財政每年安排70萬元專項資金,按照每個村補助5萬元的標準,重點扶持一批發展勢頭好、潛力大的村發展村集體經濟。縣發改、農業等部門將項目資金向村級傾斜,重點用于村級集體產業建設。二是開展結對幫扶。制定了《建水縣開展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項目化管理掛鉤包保實施方案》,明確縣級領導和縣級相關部門的掛鉤包保點,確保每名領導至少掛鉤包保一個點。結合新農村指導員及城鄉掛鉤幫扶工作,選擇43家有資金、有項目、有技術的縣級部門掛鉤包保“股份合作經濟項目”,積極引導和組織企業與農村合作開發。三是充分整合項目資金。優先整合扶貧掛鉤、“美麗家園”等政策資金,幫助村級組織突破發展瓶頸,創新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如臨安鎮狗街村委會結合“美麗家園”建設,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美淳樸的民風民俗,以村集體資金60萬元作股本,建設休閑農莊項目,預計每年收益8萬元。
2.4提高干部隊伍素質,配強配好基層力量
一是加強隊伍建設。把事業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和開拓進取、無私奉獻、不怕吃苦、廉潔自律的人員選進村“兩委”班子。有效整合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大學生村官等力量,選派鄉(鎮)科級后備干部和優秀大學生到集體經濟“空殼村”、“薄弱村”掛職、任職。二是加強教育培訓。對村組干部、合作社成員進行知識培訓,增強市場經濟意識。舉力、全縣村(社區)干部培訓班,對全縣300余名村干部進行“股份合作經濟”專題培訓,并組織部分代表到周邊縣市進行現場教學。三是培育先進典型示范帶動。總結和推廣發展“股份合作經濟”的好經驗、好做法,拍攝《“股份合作”撐起富民強村一片天》等專題片進行學習宣傳。
3.“股份合作經濟”取得的成效
3.1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
通過推行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為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借助合作社、公司平臺進行資本運作,實現資產增值的新路子,有效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式簡單、資產增值慢的難題。開展“股份合作經濟”試點以來,8個試點村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轉變,其中4個試點村年收入超過了30萬元。
3.2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得到進一步提速
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缺資金的難題。要求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管理要制度化、規范化,促使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健康規范發展。目前,全縣共組建了種植、養殖等各類專業合作社42個,有社員2700余人。
3.3農業產業化進程得到進一步加快
一是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了資金支持;二是通過支持合作社發展,樹立了農業產業化示范典型,推動了農業產業機構調整;三是促進了農業產業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致富。
3.4村級基層組織活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通過推行強基惠農“合作股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村級基層組織團結帶領群眾謀發展能力顯著提升,改變了集體經濟“空殼”現象,增強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能力。
4.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4.1認識不深,水平有限
部分村干部對“股份合作經濟”的認識不全,怕擔風險,怕出問題,過多強調客觀條件和困難,存在“等靠要”的心理。同時,農村優秀人才外流嚴重,缺乏人才。群眾集體觀念淡薄,部分群眾對集體事務漠不關心,只要權益、不要義務、不愿出錢不想出力、不聞不問。
4.2基礎薄弱,“籌股”困難
一些山區鄉鎮的集體經濟薄弱村,地理位置偏僻,自身資源匱乏,可開發利用資源少,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技術落后,既無優勢自然條件,又無新的發展出路,缺乏產業開發、資金運作、農業科技等支撐,沒有收入來源,股本籌集困難。
4.3制度不嚴,管理不善
有的村在村務公開、民主管理中,不能嚴格執行有關規章制度。少數村干部對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支配沒有嚴格遵守財務管理制度,個人做主,隨意性大,賬務不清、管理混亂,制約股份合作經濟的發展壯大,影響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的信心。
5.做好“股份合作經濟”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幾點建議
5.1深化認識,營造氛圍
加大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宣傳教育力度,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氛圍。使廣大群眾充分認識到“股份合作”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增強發展“股份合作經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當地政府要把發展“股份合作經濟”作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來抓,制定規劃和具體措施,研究發展辦法,拓寬發展門路,開創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新局面。
5.2夯實基礎,做好資源整合
一是加大對農村公路、水利、電網等設施建設力度,推進精準扶貧,改善基礎設施現狀,為村級發展“股份合作經濟”創造條件。二是將“合作股份”與優勢產業、“紅色信貸”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扶持,整合“美麗家園”建設、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等項目。三是將部分收益直接折股再投入,從紅利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追加股本,用于擴大再生產,實現資本滾動發展。四是整合社會組織、企業、個人等贊助或扶持資金,采取依托專業合作社、致富帶頭人共同發展,吸納農戶和社會資本參與。
5.3因地制宜,選準發展方向
當地政府要結合各村實際,幫助指導村委會制定“股份合作”項目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選準選好發展路子。處于縣城近郊、鄉鎮所在地、交通要道的村,可發揮區位優勢,發展集貿市場、餐飲業、旅館業、物流企業等第三產業;以種養為主的村,要利用資源優勢,依托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大力發展規模化產業;勞動力富裕的村,可組織村民勞務輸出,收取適當管理費用,讓集體和個人都有收獲;村級集體經濟比較薄弱的村,可利用土地、林地等基本生產硬件入股,農戶以勞力、管理、技術入股,產品由集體收購銷售后按銷售額比例分紅。
5.4增強素質,提升能力
一是選拔政治素質好、事業心強、有經營頭腦和管理經驗、樂于奉獻、腳踏實地為群眾謀利益的優秀人才進村級班子。二是加強鄉土人才技能培訓,舉辦“股份合作”經濟專題講座,增強“股份合作”經濟發展的后勁。三是利用“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等政策,吸引優秀大學生到村創業、興業。
5.5健全機制,規范管理
一是完善股份合作章程,明確各方利益、法律關系,消除糾紛隱患。二是建立村級項目管理臺賬,落實專人對“股份合作經濟”項目進行全程跟蹤指導,分析和解決工作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三是建立完善民主決策機制,保障群眾參與權、知情權和表達權。堅持把“四議兩公開”貫穿于“股份合作”發展全過程。四是建立“合作股份”資金監管機制,整合審計、財政、農經、村務監督委員會等力量,對合作股金、收益及用途進行定期審核,定期公開,加強對集體股本運營的安全性和透明性進行監管。五是加強風險防范,按照一定比例從分紅中提取公積金、公益金、風險金,提高村級集體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六是合理確定利益分配。村集體按照所占份額參與分紅,從紅利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作為追加股本,用于擴大再生產,其余紅利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用于興辦公益事業、開展活動、設施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