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風 賀強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6)02-0052-01
前言:小拱棚栽培(又稱雙膜栽培)馬鈴薯,在收獲時間上,比露地栽培能提早一個月左右,薯塊大,商品性好,產量能提高10%,畝純效益在3000元以上。
1.選擇適宜品種
選用早熟、高產、優質、抗逆性強、商品性好的品種。重點應用脫毒種薯,早大白、中薯5等品種。
2.整地施肥
馬鈴薯是地下塊莖作物,為使植株生育茁壯,結薯多而大,必須使土壤中水、肥、氣、熱等條件得到改善。而深耕整地是調節土壤水、肥、氣、熱的有利措施。“深耕細耙、旱澇不怕”,一般耕深25厘米。為馬鈴薯的根系充分發育和薯塊膨大創造良好條件。每畝采用開溝的方法施優質農家肥5000公斤,三元復合肥40公斤,碳酸銨50公斤。
3.播種覆膜
播種時間為3月中旬,外界平均氣溫在5~C以上,棚內土溫比露地地溫高5-6℃.這樣既可避免土壤溫度過低,產生子塊莖,又可在較低溫度下使根系的發育快于地上部分的生長,為植株的健壯生長、早熟豐產打下良好基礎。
選擇晴朗無風天氣,下種。采用大壟雙行栽培。大壟距90厘米,小行距25厘米,株距27-30厘米,畝保苗6000株。先開溝,后灌水、播種、施化肥、撒毒土,播深7-10厘米,再合攏。做成臺面寬65厘米、高15厘米的種植畦。覆膜前使用地樂氨除草劑,畝用量4-5兩。然后使用厚度為0.08毫米的地膜,進行覆蓋,提溫保墑。棚膜多為聚乙烯薄膜,棚寬2米,棚高1.5米,每棚扣兩畦(雙畦)。南北走向,長20-30米。拱棚選用3cm寬,4.5m長的竹片,兩頭削尖,間隔1m插一竹片,棚長與壟長一致。拱架建好后,立即用聚乙烯棚膜扣好封嚴。
4.田間管理
4.1溫度管理
播種后幾天內不放風,以利于提高地溫,促進根系和幼苗的生長,幼苗出土后(一般播后15天左右),及時助苗出膜,并用土把苗眼封好。白天超過20℃開始放風,防止幼苗徒長。放風開始由南向北兩頭開口放風,棚內溫度低于20℃封閉拱棚,夜間保持在8-10℃,以后隨著外界氣溫的升高,逐漸加大放風量,并在中部兩側放風,放風口兩側薄膜要壓實壓緊,防止被大風刮走。到5月初即可撤掉小棚薄膜,進入自然生長。
4.2水分管理
馬鈴薯出齊苗后,進行間苗,每穴留一株壯苗。苗期灌水不宜過大,不旱不澆水。保持土壤潮濕。開花后要充分滿足薯塊膨大所需要的水分。一般7-10天澆一次水,連澆2-3次,采收前10天停止澆水。
4.3防治病蟲害
每畝用50%辛硫磷乳油0.2公斤,拌直徑1毫米的細砂5公斤,配成毒砂,撒入播種溝內,防治地下害蟲;田間發生晚疫病及時拔除病株或在發病前用代森錳鋅500倍液噴霧,間隔7天噴一次,連噴2-3次進行防治。
4.4收獲
一般棚栽馬鈴薯在6月初開始收獲,馬鈴薯莖葉大部分枯黃時,塊莖很容易與匍匐莖分離,即為最適收獲期。